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1期 ID: 152542

[ 魏思超 文选 ]   

hotpot与火锅的翻译

◇ 魏思超

  [摘要]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原本盛行于中国的火锅在国外也风行起来。然而,火锅究竟应该如何用英文表达,目前却尚有疑问。通过对hotpot和火锅各自的历史渊源及涵义上的分析,提出hotpot应译为“闷罐或罐闷(内装炖肉,土豆,洋葱等)”,而火锅则应该音译为huoguo.
  [关键词]火锅;hotpot;饮食;历史;对比
  
  最近几年,随着中西方文化各方面的交流增多,饮食文化交流也越来越深入。许多外国菜肴进驻中国市场,很好地实现其商业价值,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最典型的莫过于快餐文化的代表,麦当劳与肯德基。然而,与此同时,某些中国菜肴在国外友人中也颇受欢迎,其中火锅便是其中之一。虽然在国外,火锅一般被称为“hotpot”,但是否准确,尚待商榷考证。特别是2009年的考研英语试题中,出现了一道看图作文题。图中,是一幅“文化火锅大杂烩”。于是,火锅的英文译名问题便摆在了眼前,这也着实难倒了许多考生。在本文中,笔者通过从hotpot和火锅各自的历史渊源及涵义上进行解读分析以及对翻译方法的探讨,提出hotpot应译为“闷罐或闷罐(内装炖肉,土豆,洋葱等)”,而火锅则应该音译为huoguo.
  一、hotpot与火锅的不对等性
  从定义上来看,《新牛津英语词典》如此定义hotpot n.1.a stew of meat of vegetables2.firepot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上是说 hotpot BrE. noun. A casserole of meat and vegetables,typically with a covering layer of sliced potato.
  [c,u] a mixture of mutton(=sheep meet),potatoes,and onions,cooked slowly in a pot,which is eaten esp.in the north of England
  《高阶英汉汉英双解词典》上如此记载,hotpot n.a mixture of mutton, potatoes, and onions, cooked slowly in a pot, which is eaten especially in the north of England
  然而,火锅在中文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里则是“火锅(火锅儿) 金属或陶瓷制成的用具,锅中央有炉膛,置炭火,使菜保持相当热度,或使锅中的汤经常沸腾,把肉片或蔬菜等放在汤里,随煮随吃。也有用酒精,石油,液化气等做燃料的。用电加热的叫电火锅。在这里,火锅是被定义为一种锅,也就是一种器具。”
  从它们各自的定义,可以看出hotpot与火锅有很大的不同。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它们主要有三点。第一,食物种类不同;第二,烹饪方式不同;第三,覆盖范围不同。从食物种类上说,hotpot只有土豆,洋葱和牛羊肉,而火锅则食材范围甚广。“现在火锅品种繁多,有红锅、白锅、鸳鸯锅,有排骨火锅、肥肠火锅、酸菜鱼火锅,有火锅鸡、火锅鸭、火锅兔等。”(四川百科全书,P466,1997)当然地区之间的具体食材还有很大的不同。从烹饪方式上说,hotpot只有长时间闷煮,而火锅则有各种方式,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涮生的食材为主;第二类,锅内部分食材已经煮熟,炉火只是用来保温以及涮菜用的;第三类,锅内料、食材全部煮熟,炉火完全用来保温。从覆盖范围来说,hotpot主要覆盖英格兰北部,而火锅则遍布中国。国外常说的“蒙古火锅”其实就是一种相当具有北京特色的火锅,名叫“涮羊肉”。相传是蒙古军队的一种烹食方法,所以在国外又称“蒙古火锅”。
  二、hotpot的汉译及其依据
  笔者认为hotpot应译为“闷罐或闷罐(内装炖肉,土豆,洋葱等)”。依据是目前所出版的权威英汉辞典,基本都认同这一说法。例如,
  罐闷(马铃薯)羊肉;火锅(《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
  闷罐(内装炖的肉,土豆,洋葱等)(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罐闷土豆牛(或羊)肉(《英汉大词典》)
  [主英国英语] 罐闷土豆牛(羊)肉(《21世纪大英汉词典》)
  闷罐(马铃薯)羊肉(《高阶英汉汉英双解词典》)
  三、火锅的英译及其依据
  火锅起源的地方,目前各地各执一词,尚未有定论。据《陕西烹饪大典》上说,火锅是“集加热(烹制)和盛器为一体的传统烹调器具之一。”而《四川百科全书》又称火锅“汉族饮食习俗。最早源于重庆,后逐渐风行于世。”《黑龙江民俗》却又是如此记载:它最早是流行于东北的寒冷地区,是满族的传统食俗。与此有相似说法的是《爱新觉罗家族全书?五家法礼仪》,它是这么说的,火锅是满族祖先在野外狩猎时常用的一种野炊习俗,后被民间广泛袭用。虽然各地说法不同,但总归是赞成一个观点的,那便是火锅起源于中国内陆地区。虽然现在世界各地都有中国火锅,却都是中国人在国外开的餐馆。“日本室町时代,火锅从中国传入日本时在1338年。日本称火锅为‘司盖阿盖’又称‘锄烧’。如今火锅还传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 (互动百科 百科词条-生活-饮食)
  依据以上所述,可见火锅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专有名词。“一个民族文化中某些独特的东西,在输入国文化中若遇到空缺,翻译应至少从两方面作考虑:一是翻译的根本功能和首要宗旨,即传递信息和尽量准确。二是翻译的方法。”(王永泰 2008)既然hotpot与火锅并不对等,就没有必要非要让二者等同。若将hotpot翻译成火锅,或将火锅翻译成hotpot,则传递的信息都达不到准确的目的了。因此,笔者将火锅译为huoguo。一是传递了准确的信息,二是保留的中国特有文化词汇在英文中的异域色彩。
  “翻译的语用功能之一就是要填补汉英文本中的文化和词汇空白,畅通东西方交流的渠道,以促进东西方世界的沟通与理解。”“中译外的时候却宁愿扭曲汉语词义非要套用所谓现成的‘对等’词语,生怕外国人不能理解,一味的强调‘同’。许多译者在把汉语译成外语的过程中,似乎总是在迎合外国人的文化习惯和审美情趣,汉文化的专有名词在译成外语的过程中,总不太情愿取音译的异化策略。”其实,在特定情况下,“音译是对特定文化的一种尊重和保留。”而且在实际情况中,也的确有许多音译词汇进入英语词汇之后,并且已经被成功接受,例如,gongfu(功夫),tofu(豆腐),putonghua(普通话),guanxi(关系)等等。所以担心外国人接受不了是大可不必的。“在汉英翻译中遇到中国特色的词语和现象,也要善于创造性地用英语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独特意念和传统文化。”有时,国外报刊在翻译中国特有的理念时,在外文词汇里没有对等词汇,也会采取音译法,例如,“不折腾”就被国外报纸翻译成了buzheteng.“有些事物具有强烈的中国地域与社会文化色彩,其词语难以,甚至不可能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法。只有语义与文化含义上的吻合,才称得上是实质上的对应,这样才容易被人们准确理解。”(朱安博 2010)
   通过对火锅与hotpot的不对等性分析解读,以及对二者译名的翻译问题的讨论,折射出某些中英译名的误解误译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其真正的内涵了解不深入,不准确。有时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中文和外文有对等词汇,才出现这种习惯性错误。其实,端正翻译态度真正了解事实情况后是可以避免的。希望本文可以起到一定的警醒提示作用。
  
  
  参考文献:
  [1]21世纪大英汉词典[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http://www.hudong.com/wiki/%/E7%81%AB%94%85 互动百科 百科词条-生活-饮食
  [3]爱新觉罗家族全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7
  [5]汉语大辞典第二版[Z].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6]黑龙江民俗[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魏思超,郑州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hotpot与火锅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