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1期 ID: 152498

[ 刘绍颖 文选 ]   

略论“文殊问疾”与唐诗

◇ 刘绍颖

  [摘要]“文殊问疾”出自《维摩诘经》第五卷《文殊师利问疾品》,讲述佛陀遣文殊师利前往毗耶离城向维摩诘问疾的过程。通过概括“文殊问疾”在唐诗中的化用情况,突出“文殊问疾”这一典故在唐代前期与中后期诗歌化用中的转变,并阐述其原因。
  [关键词]文殊问疾;《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佛教;唐诗
  
  一、“文殊问疾”在唐诗中化用的概况
  “文殊问疾”出自《文殊师利问疾品》,是《维摩诘经》中的第五卷,紧接前文,讲述住在毗耶离城内的维摩诘长者,“以方便现身有疾”,佛陀遣文殊师利前往问疾,文殊师利深知问疾任重,但还是“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在唐诗中,以“问疾”为题的只有四首:钱起《静夜酬通上人问疾》、王建《寄刘蕡问疾》、皇甫冉《问正上人疾》和贯休《问岳禅师疾》。而“文殊问疾”的典故在唐诗中被化用的颇多,尤其以中晚唐诗人之作居多,如,卢纶《酬李端公野寺病居见寄》“寂寞日长谁问疾,料君惟取古方寻。”白居易《齐戒满夜戏招梦得》“方丈能来问疾,不妨兼有散花天。”等等。在这些诗句中,“文殊问疾”的佛经故事融入了诗人想要表达的诗境之中,如同治病良方中的一味草药,与不同的药剂搭配产生不同的药效。
  二、“文殊问疾”在唐诗化用过程中的转变
  据慧远《维摩义记》卷二,“文殊问疾”有以下的旨意:维摩诘德尊高胜,辩才难敌,释迦其余弟子不能担当此重任,故遣文殊师利前往问疾,众生一同听法,从文殊、维摩的绝妙辩法中收益颇多。由此可见,《文殊师利问疾品》旨在陈述文殊、维摩对谈妙法。
  首先,当“文殊问疾”成为一种朋友之间的相互问候时,这种问候,或是因病痛劳苦渴望得以慰藉,如,岑参《虢州卧疾,喜刘判官相过水亭》“卧疾尝晏起,朝来头未梳。见君胜服药,清话病能除。”;或是因仕途坎坷渴望得以慰勉,如,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又或是因心胸郁结渴望得以解脱,如,赵嘏《题崇圣寺简云端僧录》“回首故园红叶外,只将多病告医王。”。从这些诗作中,我们已看不出《问疾品》里对谈妙法的宗教旨意了,甚至感受到唐代诗人对《维摩诘经》教义解读上的一些疏离,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唐代文人习佛倾向与前代的不同。在六朝时期,贵族文人们热衷于佛教义学,将其视为清谈玄理的资本,但到了唐代,则如汤用彤指出:“……及至唐时帝王公卿以及士人,虽与释子文字之因缘犹盛,而谈玄之风尚已衰灭。”于此看来,唐代文人士大夫对佛教的兴趣点已从研习教义宗旨转变为“作来生之计”的现实理想。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的原因还与诗人的自身经历有关,从上文所引诗句来看,诗人的遭遇或因落第而苦闷,或因贬谪而悲愤,生活上贫困潦倒,身体上病痛纠结,心中的郁郁之不平之气需要一个出口释放,“《文殊师利问疾品》说慰谕有疾菩萨并令其欢喜的方法之一是:应为病者说人身无常,怯除其对身体的贪著。”在此,他们找到了调和心灵的良药,在诗人所处的寂寥不安的环境之中,“文殊问疾”渐渐脱变成为渴望朋友关怀的心情和友人前来探望的情义。
  其次,当“文殊问疾”中体现的朋友情怀继而转变为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绪时,更个人化,更自我化。如贾岛《咏怀》“经年抱疾谁来问?野鸟相过啄木频。” (《全唐诗》卷五百七十三)用无人问疾,来比喻自己寂寞无知音的苦闷。再如,陆龟蒙《奉酬袭美早春病中书事》“药须勤一服,春莫累多情。欲入毗耶问,无人敌净名。”不是他人问我疾,而是自己去追寻维摩诘的所在,前去“问疾”。这种个人化的表达,究其原因是中唐时期文人普遍接受了后期禅宗“平常心”的禅,肯定了佛性就是平常的人生,“禅就在人生的日常践履之中,行住坐卧、穿衣吃饭皆是道,无为无事的闲人也就是体认禅机的大丈夫了。”在这种思想引导下,文人心中笔下的维摩诘已不是“金粟如来是后身”的神人,也不是妙谈玄理、济世度人的菩萨,只是平凡的居士。这样“文殊问疾”的典故,又向外蔓延了知音难求,自我通脱,甚至隐逸情怀的多元含义,这使得唐诗更具有个人的特色,充满自我感官的情感。唐人所作诗歌之所以独树一帜,或许就是这种多元化,不再生硬的照搬前人的意思,不再一味的沿袭他人的想法,将自己对《问疾品》的理解融会于诗歌中来表达有情之天下孕育的个人情怀。
  黑格尔曾指出:“宗教的意识形式是观念,因为绝对离开艺术的客观性相而转到主体的内心生活,以主观方式呈现于观念,所以心胸和情绪,即内在的主观性相,就成为基本要素了。”结合这个分析,我们不能简单的定义唐诗中所化用的诗句是对《维摩诘经》经文的模仿或是蹈袭,它是对《维摩诘经》经文的认识与再创作,并饱含了诗人的独特的内心领悟——如何化解“独善”与“兼济”的矛盾,如何减轻身陷社会纠结不得解脱的痛楚,如何排遣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当我们感悟唐诗中化用《问疾品》的心绪时,才能理解其化用背后的心意。
  
  
  参考文献:
  [1]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3]《美学》朱光潜译本第一卷,128
  
  作者简介:刘绍颖 ,西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研究方向:古典文学。

略论“文殊问疾”与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