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1期 ID: 152572

[ 郭光儒 文选 ]   

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郭光儒

  [摘要]中学阶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阶段,本文试从情景设置、文本解读、阅读训练、课堂教学、语文实践活动等几个方面探讨具体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语文实践活动
  
  中学语文教学是在学生小学以及入学前阶段形成的语言能力、语言品质的基础上进行的,语文课程的设计又是一个不断滚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在新的语言、文字、文化氛围中不断发展、不断提高,进而形成能够通过对外在语言文字信息的筛选,做出独立而尽可能正确的判断,并能够运用语言文字适当乃至艺术地表达出来。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语文知识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并渴望运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表达自己的观点,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和创新欲望。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尽量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图片展示实物原貌、绘声绘色的朗诵渲染气氛、播放电影的画面再现情节等手段,最终达到创设良好、宽松、优美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另外,语文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富于形象和感染力的语言,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机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新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一方面会根据老师、教材的意图记住课文的主旨“儿童的天性是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自在的游戏”等,另一方面却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鲁迅是不是一直这样贪玩,老师和妈妈都说贪玩的孩子是没有出息的。很明显如果过于拘泥于课文的主旨,就会与平时由家长和老师灌输给学生的关于人生观和方法论的教育产生龌龊。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要引导学生从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去体悟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反思当下社会存在哪些弊病和不足,引导学生理解家长、教师乃至教育的局限性,进而给自己的现在做一个能够让家长、教师都能够接受,自己的现在和将来都不至于受到太多损失的定位。
  三、加强阅读训练,培养创新思维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这个人阅读过程中的“完型思维”。“完型思维”在语文阅读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语言文字意义的揣测能力。在阅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陌生的字词,但我们能够对前后词句的理解补充陌生字词造成的意义上的空白,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和阅读的速度。二是通过阅读前面出现的词汇对即将出现的词汇的预测能力。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即使拿到一篇新课文,也能较为流畅地读出来;而有些学生虽经老师再三指导,还依然磕磕绊绊,说明他对语言文字的“完型思维”不够畅通。“完型思维”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就是具有预见性,当你看到前面的字词时,很自然地会对尚未出现的字词进行推测,读到一行末尾同样会对下一行的开头进行预测,这就是“完型”,如果“完型”准确率较高,那么阅读就较流畅;反之亦然。三是对阅读内容的感知能力。阅读过程是通过语言去感知、恢复作者描绘的事物形态的一个“完型”过程,是读者运用联想、想象、分析、比较等一系列思维参与活动的再创造的过程,是将审美客体转换为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感的过程。针对第一层面,我们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带有一定陌生字词或者词语意义活用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并设置问题给陌生字注音,解释陌生或被用词语的含义。针对第二个层面,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短文阅读,将一些容易误用的词汇或句子的位置以填空的形式留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语言预测能力填空。针对第三种情况,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文学作品中描写肖像、事物、场面的文字,让学生借助艺术手段再现出来。
  四、发挥课堂优势,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遗余力地投身学生语文创新思维的训练。除了常规的鼓励学生用凝练优美的语言回答问题,用富于形象的语言描绘对象,用合理而新奇的修辞表达意思,还可以鼓励学生合理质疑课文观点,根据语言文字想象事物,用语言描绘具体的事物、场景等,还可以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如,某教师在运用形象化教学手段时,多角度、多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消声配音法,给某一电影片断试配人物对话,培养学生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运用语言时的心理等方面的能力。2、片断添补法,让学生根据某电影片段的故事情节补写的前面或后面的情节,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学逻辑推理水平。3、改编剧本法,将某一电影片段用语言文字叙述出来,然后设法找来原著进行对比,训练学生观察、想象以及语言运用的能力。
  以上所说语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是我们对学校教育的一种构想,实际上,真正的语文创新意识和语文创新能力的形成远非如此简单,因此本文偏颇之处有待进一步商榷。
  
  
  作者简介:郭光儒(1964—)男,湖北襄樊人,湖北十堰东风公司第二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