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讽作为西方文论最古老的概念之一,是个极为复杂的现象。本文主要通过反讽概念的发展,反讽的分类这两方面对反讽做个简扼的介绍。马克·吐温这位美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幽默讽刺家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幽默讽刺是他小说创作的最显著的特征。本文利用反讽并结合反讽与荒诞将《竞选州长》中美国官场的黑暗,政客的丑态刻画的淋漓尽致,使人们体会到马克·吐温的独有的创作才能以及反讽的魅力。
[关键词]反讽;荒诞 ;马克·吐温《竞选州长》
一、反讽
1.反讽概念的发展
反讽是个极为复杂的现象。反讽的概念随着时间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种形态:传统反讽,浪漫反讽以及新批评反讽。
首先是传统反讽。传统反讽主要停留在修辞学层面,“言在此而意在彼”,“为责备而褒扬或为褒扬而责备”是其基本内涵。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的并列对举是形成反讽的前提。
反讽“irony”来自希腊文 “eironeia”意为佯装不知。Eironeia 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指“不愿答复而宁愿使用讥讽或者其他藏拙的办法回避正面回答人家的问题。”[1]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苏格拉底经常以这种方式战胜对手。亚里士多德在《亚历山大修辞学》中为反讽下的定义:通过谴责而赞扬或通过赞扬而谴责,反讽就是“指演说者试图说某件事,却又装出不想说的样子,或使用同事实相反的名称来称述事实。”[2]对于西塞罗而言,反讽是一种普遍可见的谈话习惯。他认为反讽不仅之所说的话不仅与话的本意相反也可指与本意不同。昆体良把反讽的概念从一种修辞格扩展到整个辩论的发展。西塞罗和昆良体赋予反讽的定义是作为辩论中对付敌手的方式和语言策略。
其次是浪漫反讽。十九世纪上半页,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使反讽从修辞的概念扩展到一种创作原则,使之具有哲学美学的概念。因此浪漫美学又可被称为“哲学反讽”。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施莱格尔兄弟及其后继者卡尔·佐格尔。弗·施莱格尔认为“哲学是反讽的真正故乡。人们可以把反讽定义为逻辑的美:因为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在口头交谈还是在书面交谈中,只要是在还没变或还没有进行哲学思变的地方,人们都应当进行反讽,并且要求别人也进行反讽。”[3]在他看来,反讽是对于世界本质上即为矛盾,唯有爱恨交织的态度方可把握其矛盾整体的事实的认可。A·W·施莱格尔提出了严肃和诙谐,幻想和求实相互平衡的反讽概念。施莱格尔兄弟和佐格尔等人把“反讽”视为作家在创作中的客观立场,超然态度和自由态度。
然后是新批评反讽。20世纪上半叶,新批评将反讽视为诗歌的基本原则之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克林斯·布鲁克斯。作为反讽理论的阐释者,他认为 反讽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存在于任何一个时期的诗包括简单的抒情诗。布鲁克斯认为反讽是由于“语词受到语境的压力造成意义扭转而形成的所言与所指之间的对立的语言现象。”[4]新批评文论对于反讽概念的改造与发展不仅限于文本的语言层面和结构层面,还涉及主题和形而上学层面。正如赵毅衡所总结的那样“我们可以说新批评把作为语言现象的反讽与作为哲学现象的反讽紧密结合起来,是汇总了自十八世纪以来反讽概念 的整个发展过程,而把它演化成更全面的诗的‘本体性’原则。”[5]
自新批评之后,西方对于反讽的研究并没有停止。结构主义,神话—原型批评,符号美学,后现代主义等都密切关注反讽。这一时期的反讽研究走出了诗歌的局限。文论家们引入符号学,叙事学视野,从语言编码等方面看待反讽,使之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比如加塞特就认为本质上的反讽是现代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厄内斯特·伯勒吧反讽看作是文学现代性的决定性标志。这一时期代表人物主要有巴尔特,卡勒,厄内斯特·伯勒,伊哈布·哈桑等人。
2.反讽的分类
反讽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它的分类常因文论家们的角度不同而异。总的来说主要有三类:言语反讽,情景反讽和结构反讽。首先言语反讽又可被成为修辞反讽。言语反讽是语言的表意因素由于语境的压力而产生的意义的修正,语言在具体运用中不适用标准或一贯的表达方式。从中可以看出反讽者有意反讽运用反讽手法的痕迹明显,他佯装赋予言语以某种意义,实则表达相反的意义。
其次是情境反讽。情境反讽(Situational Irony),也叫场景反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反讽类型。在言语反讽的基础上,将作品局部的言语反讽扩展到一个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情节与场景中,就构成情境反讽。相对于言语反讽的局部性而言,情境反讽追求一种整体化的效果。情景反讽的观察者具有清醒的理性意识和文化哲学观念,他以自己成熟的反讽意识和自我意识去勘察社会历史人生中存在的多元悖反和荒诞忤逆的现实情景。
D·C·米克在比较言语反讽与情境反讽时提到“言语反讽和情境反讽存在着差别。前者指反讽者本人具有反讽性的那一种;后者指事态或事件被认为具有反讽性的另一种”(DC·米克72)[6]。也就是说,情境反讽的形成要依赖情节、事件、场景的悖谬与荒诞,它通过把反讽对象置于一定的环境或时空背景中,来反映人的生活遭遇和悲剧命运。
再者是结构反讽。作者还可以通过结构反讽来反映作品的双面意义。在结构反讽中,往往通过叙述者的独特视角进行叙述,与人们所熟悉的惯常视角进行对照,就构成了反讽。其中典型的就是以儿童的视角展开叙述,其效果与正常视觉不一样。儿童天真单纯,对事物的解释往往与成人不一样,反而能起到一针见血的效果。
二、反讽在《竞选州长》中的体现
《竞选州长》是马克·吐温早期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主要讲了“我”——马克·吐温一个正直的独立党候选人与民主党以及共和党的两位候选人进行州长竞选。马克·吐温将美国政治的黑暗以及民主自由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篇小说的字里行间透露着反讽意味。反讽无处不在。文中“我”的名字是马克·吐温,独立党派的纽约州州长竞选者。既然本文中的主人公与作者同名,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创造的“我”是个正直,声望好的人,就像文章中“我”的祖母所说的那样“你生平从未做过一件,一件也没有”。[7] “我”本身也相当对自己有信心,因为“我总觉得自己较之这两位先生有一个明显优势,那就是我名声好。”而斯图尔特·L·约翰先生和约翰·T·霍夫曼先生“显然最近几年来以熟悉个各种可耻勾当”。当“我”为自己沾沾自喜有很大胜算的时候,然而事情的发展却正好相反。“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中伤和造谣:“我”被政敌冠上了的一连串莫须有罪名。终于“我放弃了竞选。我降旗,我投降。我够不上纽约州州长竞选运动所要求的条件,所以我递上退出竞选的声明而且怀着痛苦的心情签上我的名字:你忠实的朋友,过去的好人,现在却成了臭名昭著的伪证犯,蒙大拿小偷,盗窃犯,许久狂,肮脏的贿赂犯和恶心的诈骗犯马克·吐温。”一个名声好的人就这样在民主党和共和党所操控的报纸下成为一个臭名昭著的罪人。“我”的悲惨遭遇与政敌的狂妄行为折射出作者对现实中美国民主的虚伪性和欺骗性的辛辣讽刺和强烈批判。
马克·吐温运用讽刺幽默的语言在《竞选州长》中向我们充分展现了美国民主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在马克·吐温看来讽刺不仅是一种文学手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他运用幽默诙谐的笔调使作品中充满了讽刺意味,充分暴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并且将美国政治的黑暗与虚伪呈现在读者眼前。反讽的魅力也由此展现在大家眼前。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解东辞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M].颜一,崔延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弗·施勒格尔《雅典娜神殿断片集》[M].李伯杰译.三联书店,1996.
作者简介:徐丽,郑州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