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1期 ID: 152545

  

功能翻译理论在旅游翻译中的运用

◇ 杨秀娟 李璐

  [摘要]功能翻译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功能翻译论不仅在翻译实践中发挥着有益的作用,更对旅游资料的翻译大有裨益。文章运用功能翻译论的有关原理探讨了其在旅游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能翻译论;旅游资料翻译;翻译策略
  
  一、功能翻译论概述
  功能翻译派理论创始人为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Reiss),创始于20世纪70年代。赖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目的语文本的目的与源语文本中的概念内容、交际功能方面的对等,但在实践中有些对等是根本实现不了的,因此,应把译文本的功能性特征放在首位。翻译是一种交际的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的目的来决定。因此,原文应适应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需求,更加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功能,译者在翻译中则完全可以根据译文预期的交际功能,按照译文接受者期待的方式来决定处于特定译语语境中文本的具体翻译策略和手法,使其在译文语境和文化的背景中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而影响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交际的功能。这一原则为旅游的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
  二、从功能翻译论看旅游文化资料的英译
  旅游资料是一种对外宣传介绍的资料,从功能翻译论的角度出发,在翻译旅游资料时,考虑到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的读者都是以跨文化的交流交际为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译者可不用担心忠实于原文的问题,应该重点考虑翻译目的的实现问题,所以,为了让读者轻松、大量地得到所需要的译文信息,译者必须要以译文为主,侧重于读者的方向为准则,找到适合的翻译方法,促进游客对译文的理解,最终实现旅游资料的宣传功效。下面归纳了几种以功能理论为指导的翻译策略。
  1.改写
  在中文的旅游资料中,有一些中国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汉语独特的语言结构和方式,如果按字面译成英语,必然使不熟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游客难以理解。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游客理解,可以适当地对那些没有办法翻译或者勉强翻译却让游客还是无法理解的段落进行重新组织或大规模改译,以使译文更容易理解,这样使原文蕴含的信息更清晰透明,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请看以下几个例子:
  “(龙舟赛)演历史于古今,生传说于纷纭,珠联爱国情操、悲壮色彩,壁合神秘气氛、拼搏精神,动如摧枯拉朽、轰轰烈烈,势若排山倒海,可歌可泣。此唯舟竞渡,无有出其左右者。”
  The Dragon Boat Race,a most exciting group event,is held in memory of QuYuan,patriotic stateman and poet in ancient China.
  原文句式结构整齐,用词华丽,但是由于内容过于难懂,可能超出西方读者的理解能力。如果逐字逐句翻译,缺乏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一定不知所云,不可能了解龙舟赛的来历和意思。
  2.删减
  在旅游景点的翻译中,有时我们应该对原文中一些多余的、次要的对译文理解益处不大的内容进行删减。这主要是因为读者阅读旅游资料的目的是了解旅游景点的基本情况,使旅游更增添乐趣,而不是学习原语国的文化或历史,因此原文中的一些难懂的、非主要要信息可以删除。请看以下的例子:
  这里三千座奇峰拔地而起,形态各异,有的似玉柱神鞭,立地顶天;有的像铜墙铁壁,巍然屹立;有的似晃板累卵;有的如盆景古董,玲珑剔透……神奇而真实,迷离而又实在,不是艺术胜似艺术创造,令人叹为观止。
  3000 crags rise in various shapes——pillars,columns,walls,shaky egg stacks and potted landscapes——conjuring up fantastic andunforgettable immages.
  语篇语言生动,给人以极美的享受,达到了吸引游客的目的。但翻译成英语时如果直接翻译,就会因语言冗长拖拉,让英语读者不知所云,而妨碍译文吸引观众的目的。所以该译文删减了不利于英语读者阅读于理解的内容,采取符合他们习惯的表达方式,有效传达出原作意图。
  3.增补法
  增补是指对旅游资料中的一此人名、地名、朝代、历史事件和典故等此背景资料的增加及说明.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事件、英雄人物、典故传奇等。旅游资料中经常提到的许多风景名胜往往与他们有关.一些目的语读者可能缺乏的相关的资料和背景信息,增补法能使目的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文本。
  例(1):中国的饮酒与酿酒历史久远,又是一个盛产名酒的古国。中国的酒文化与西方的酒文化有巨大差异,中国人喝酒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把酒当做工具。西方人喝酒多是为喝酒而喝酒,与西方的酒文化相比较,中国的酒文化内涵更丰富,所以当介绍中国历史悠久的酒文化时,西方读者大都无法深刻理解其内涵,这时需要我们进行增译请看秦观的《江阵子》:南来飞燕北来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鬓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后半部的译文是:
  Draw from this vat rice wine we made in the spring,every drop glistening. There is no hurry. Fill our golden cup! Having drunk up,like flowers fallen on the stream we go our way.We’ll meet someday,but who knows where?The misty waves stretch far and high, cloudy the evening day.
  译文的意思是:小槽流的是春天做的米酒,每一滴都是晶莹,所以不要急着上路。让我们斟满酒杯,喝完酒,我们就如同落花,随着流水各分东西。译者把“小槽春水” 翻译为vat rice we made in spring (春天酿成的米酒),读者马上可以懂得春酒的酿造原料和酿造时间。“滴珠红”翻译成 every drop glistening ( 每一滴都晶莹)。译文译出了酿酒的过程,易于读者理解。
  例(2): 知春亭名源自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诗句:“竹外桃花三两只,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春暖花开,河水解冻的时候,此处是颐和园报春最早的地方,岛上桃红柳绿,更具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
  翻译:The name of the pavilion came from the song Dynasty poet Sushi’ s verse:Outside the bamboo grove,there are 3-peach trees,the duck in the warm water of the river is the first to know that spring has come.Spring comes the earliest to the Pavilion so it is called Spring Heralding.
  虽然苏东坡在国内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但目的语读者可能对这位中国古代诗人一无所知,因此译者对诗人的朝代、成就进行增补是大有裨益的,这样目的语读者会了解到苏东坡是北宋一位伟大的诗人,增加了该旅游景点的人文信息。从而使中国的文化得到了有效地传播。
  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旅游翻译绝非易事,旅游资料的翻译不是简单的字字的替换,而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流交际活动,旅游文化资料内容的传达与译文读者的接受理解能力直接影响到旅游翻译的策略。功能翻译理论主张以目的为准则,有助于指导译者克服跨文化的障碍。因而,将功能翻译论运用到旅游翻译中,译者可以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和手段使跨文化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包惠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杨秀娟,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方向:旅游翻译。
  李璐,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方向:旅游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在旅游翻译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