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1期 ID: 152566

[ 王昕 文选 ]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

◇ 王昕

  [摘要]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中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中学语文教学既要教出新意又不能太拘泥于法,只有“教而有法,教无定法”,才能推陈出新,永葆中学语文教学的活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教而有法;教无定法
  
  中学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集合了多种因素,变化多端的群体性的实践活动,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组织活动。正因为其多变性,因此,“教而有法,教无定法”是成功的中学语文教学组织,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许多教学工作者虽然大多数都是师范院校毕业的,但由于师范院校中《中学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程教材的滞后,常规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得学生们对教学法不感兴趣,更不用说收集中学语文教法方面的信息与资料。因而,不少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语文老师,对语文教学的规律知之甚少,在教学中跟着感觉走。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文锦经过长时间对国内语文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后发现,当前语文教育教学存在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后果是把学生的个性和灵气都打掉了,使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了‘机器人’;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的后果是造成机械化地死记硬背,限制甚至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分强调协作技巧训练的后果则是使广大青年学生丧失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观察力与想象力。”[1]结果是花了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去备课,对教材上的知识掌握的不可谓不深透,却不能够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里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清要点,往往使自己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茫然,慢慢地使学生散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谈不上高质量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了。
  二、“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其实,作为一个教学工作者,首先就要掌握基本的教学规律。
  “教学方法是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类有了教学活动,也就有了教学方法的创造和应用。”[2]中学语文教学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它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身一整套客观规律。科学的教学方法对语文教学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教学方法,既能节约学生学习语文的大量时间,还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语文教学与研究“双管齐下”,通过勤学好问、广纳良言,在博采众长中创造了科学的教学模式,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也才能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退一步来说,即使不能把教学做到能称为艺术的初步走上讲台的教学工作者,如果掌握了基本的教学规律,也能比较准确的传授知识,不至于误人子弟,也就是要做到“教而有法”,换句话说就是“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这就强调人们做事要讲究方法,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要按照特定的模式进行。
  现在人们常用的“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六步教学法”,等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按照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思路清晰,有章可循,少走弯路、错路,高质量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比如课文教学中的 “导入”过程,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求知状态,积极探索。这时就要巧设“疑”问,以“趣”、“奇”取胜,这些都是导入的基本方法。
  又如语文教学中的“六步教学法”,它在语文教学中把一堂语文课分成六个步骤来完成。第一步,解释题目、了解作者和背景;第二步: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第三步:分析关键字词,体会文章情景;第四步:赏析精彩片段,领会意境;第五步:诵读课文,积累沉淀;第六步:提炼中心分析写法。教师将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分为“六步”,有步骤地、步步深入地把课文内容逐一展示出来,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和亮点凸显出来,充分考虑学生认识、理解语文知识的心理特征。这样不仅可以把课文知识全面地、清晰地传授给学生, 使老师语文知识的讲授极具层次感,而且通过教学互动让学生觉得在学习语文的时候,老师讲述得有理有趣,自己也有一份参与其中的快乐,从而取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三、“教无定法”
  很多在中学语文教学教改中取得明显成绩的特级教师们,教学内容丰富而充实,教学环节紧凑而自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虽离不开教师自身素质,比如优秀的语言修养,但是,如果缺乏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与环节的精心的灵活的设计,那么,同样也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如何在原有老路的基础上找出一些捷径来呢?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间万物都有相互的联系,但世间万物亦有其不同的特点。同是语文教学,所以在语文教学方法上会存在共同点,但语文教材的内容千差万别。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区别,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各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都需要一定的条件,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教学过程的普适性教学模式,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只有在其适用的范围内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3]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是大量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教学模式的稳定性是相对的,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的变化发展,教学模式也需要作出调整或改变。”[4]教学模式的运用需要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现有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具有较强的灵活性。”[5]
  比如:诗歌的教学方法肯定不完全与散文的教学方法相同,散文的教学方法也肯定不完全与小说的教学方法相同,小说的教学方法也肯定不完全与戏曲的教学方法相同……在保持语文教学方法模式大体一致的情况下必须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制定出最佳的教学模式。就是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学生面前,教学的方法模式也应有改变,才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求知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再者,时代在发展,对语文教学的模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更多的是填鸭式的,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习语文主动性的机会很少,特别是古代的私塾教育,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而且语文学习的知识面极窄。从鲁迅的《三味书屋》所描述的私塾教育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语文教学是单调的、乏味的、枯燥的。
  到了文革时期的语文教育,内容太多地强调阶级教育,语文的文采风流、写作技巧、人文关怀被搁置一边,语文教学方法上死记硬背的多,深刻领会的少,很多时候语文教学还会受到各种运动的干扰和冲击而时断时续,甚至被迫停止。到了现在这个网络普及,知识爆炸、个性解放的时代,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更广泛、更全面。既要求丰富自己的知识,也需要接受语言优美、文采斐然的熏陶,更需要掌握众多实际的语文写作知识。人们学习语文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因此要求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延续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中一些优秀的东西,更要适应新时代语文教学的发展要求,注重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教育、人文关怀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增多,渴望学到更多知识来驾驭历史前进的车轮,人们对语文教学方法也要求更先进更科学,所以,我们当代语文教师一定要有历史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学习、积极探索,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方法常变常新、常变常好。
  其实,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近些年来,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努力下,他们或者对传统的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改良,或者根据现代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新的语文教育教法,使得优秀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使中学语文教学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如;有的语文教师在采用“六步教学法”进行语文教学时,发现该教法还不太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新知识,于是他们在原有的“六步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七步:课堂练习,巩固积累;第八步:布置作业,外向创造,将“六步教学法”发展为“八步教学法”。使语文教学的方法更全面、更科学,更适合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需要。还有的老师在自己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积极开拓、与时俱进,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吸收先进的语文教学理念,创造了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点拨法”,并在多所学校试点检验,现已推广到全国各地,使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受益匪浅。
  四、贵在得法
  从上面所论述的内容来看,中学语文教学是需要一定的方法模式的,但语文教学的方法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即”教而有法,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不管是有法还是无定法,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贵在得法。也就是我们要很好地处理好这对关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既要有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模式,以便于学生系统的、有规律的学习语文知识,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学生知识结构、知识层次的不同,不断变化语文教学的方法模式,努力掌握更多的语文教学方法模式,灵活运用各种语文教学方法模式,既求稳又求变,既注重吸取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的精华,又推陈出新,以利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方法模式更适应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出色的完成我们的语文教学任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我们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更是走在为社会培养出色人才的前面,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用我们的智慧和辛勤汗水去努力探索语文教育教学的新规律、新方法,不断完善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228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277
  [3][4][5]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37
  
  作者简介:王昕(1969 —),男, 广西全州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