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于各种语言中,而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反映特定的文化内容的。中西方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导致人们对同一组数字赋予了不同的情感和意义。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常用数字的分析对比,探讨影响数字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引起误解和冲突。
[关键词]数字;中西方;文化差异;禁忌
数字原本是用来计算数量或顺序的一种计算符号,并且隐含着物体的特征,以及特定事物发生的顺序或范围。数字计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人们通过在绳子上打结计数。数字伴随着人类对世界的探知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创新。但是数字却不仅仅属于计算领域,它们被广泛地用于一些习语,并且在我们的生活和大量的文学作品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在语言世界里,它们被用来暗示特殊的意义。在各个民族,数字已经渗入到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比如,哲学,宗教,历史,艺术,政治,民俗,寓言传说,以及迷信等领域。事实上,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数字文化存在于无数的人类文化现象中。
在汉语里,有“五行八卦”,“七夕”,“九阳”,“十二生肖”等带有神秘意义的数字。在英语里,也有类似的数字,比如 Holy Trinity(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the Three Fates(命运三女神), a baker’s dozen(十三)等。由于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以及语言文化崇拜等文化差异的影响,英汉数字的内涵和外延虽有共同的规律,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通过数字相关形象的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中西方常用数字意义对比
“一”既是一个数字也是一个汉字,它是所有数字及所有事物的开端,它有着丰富而复杂的意义。“一”标示着万事万物的开端,由此古代中国人赋予了它更为丰富的意义,比如“太极”,“道”,“混沌”等。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说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后来,“一”又和“日”,“帝王”,“最受尊崇的人”等意义联系到一起,被认为是起源,阳光以及生命的象征。中国人对“一”的崇拜可以从他们对阴历正月初一的认识中得到很好的解释。现在我们的很多节日也都和“一”有关。比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 “一”是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数字,但同样存在一些和“一”有关的禁忌。因为“一”是一个奇数,因此在庆祝他人婚礼或生日时,为了表达成双成对的祝愿,是忌送“一”的。
在现代汉语和英语中,“一”同样伴随着诸如“第一”,“冠军”这样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于一赋予了相似的形象。
“三”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文字符号,不仅表示“三”这个数字,也隐含着很多,无数甚至极限的意思。中国人认为“三”是一个幸运的数字。在中国汉字中“三”的写法,最上面的一横象征着“天”,最下面的一横象征着“地”,中间这一横象征着“人民”,即“天”“地”“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古代中国,有很多和“三”有关的观念,比如:“三元”,“三生”,“三纲”,也有和“三”有关的一些习语“三寸不烂之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且孔子也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在西方文化中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数字。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人类历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创立的经典的syllogism“三段论”—— 从两个确定的前提可推导出一个有效的结论。许多西方人相信基督教中的“trinity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圣灵一体;“Three Virtues三种美德”(belief忠诚,hope信赖,mercy仁慈)是基督教中最重要的教义。在古希腊神话中,在奥林匹斯山的十二神中,有季节三女神(Thallo, Auxo 和Carpo),命运三女神(Clotho,Lachesis 和Athropos)。西方国家政府的基本框架也是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七”也是一个非常具有神秘色彩的数字,在中国,很少有人认为“七”是吉利数字。根据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当人离世之后,丧家要守孝七七四十九天,七天为一期,要守七期,而每一期都有不同的悼念仪式。因为数字“七”很容易让人想到“做七日”,加上“七月”在阴历中又被称为“鬼月”,很多人不喜欢这个数字,因此汉语中以“七”组成的习语大多带有贬义,比如:七零八落,七手八脚,七嘴八舌,七拼八凑,七上八下,七扭八歪等。
然而,“seven” 在西方文化中却是个十分神圣的数字。西方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上帝用七天时间完成了创造世间万物的壮举,圣母玛利亚有七喜,七悲,主祷文分为七个部分等等。西方宗教和文化常用数字“七”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或归纳人文景物、社会团体、宗教仪式等。如,七大美德(信任、希望、仁慈、公正、毅力、谨慎、节制)、七宗罪(骄傲、发怒、嫉妒、肉欲、贪吃、贪婪、懒惰)、七重天(纯银天、纯金天、珍珠天、白金天、银天、红宝石天、极乐天)。在生活中,人们也视“七”为吉数,在生活中有“lucky seven”的说法,即“幸运之七”。此外,美国著名波音公司的客机都冠以“7”的芳名,如波音“737”,“757”,“767”等组成了高贵的波音公司“7”的家族。
“八”在古汉语中并不是个吉利的数字。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字形时,认为有分别之义:八,别也,象分别相被之形。在一些地区,一些老人到了逢“八”的岁数时,都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实岁数,因为他们害怕在这期间有与世人离别的可能。在河南,湖南,福建等地也有“七不出,八不归”的说法。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勤劳致富成了人们共同的愿望,“恭喜发财”成了新春佳节亲朋好友之间的常用贺词。南方经济发达的粤语区的“八”与“发”谐音,广东人特别喜欢数字“八”,以求生财有道,发财致富。现在对“八”的爱好已风靡全国,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对“八”可以说是特别偏爱,几乎达到迷信的程度。电话号码中喜欢有8,汽车牌照号码最好有8。不仅如此,北京2008年奥运会也将在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开幕,这包含着中国人民对奥运会的美好祝愿。
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一样,数字“8”也蕴含着“吉祥”的意义。说法种种,一是早在古希腊,人们就认为“8”意味着丰硕、成就和长寿;二是《圣经》上讲上帝惩罚人类的大洪水中,仅有8人乘诺亚方舟逃生,于是“8”就意味着幸运;三是《福音书》上说耶稣的兄弟雅各生了8个孩子,“8”也就意味着多子多孙;四是两个戒指上下靠在一块构成“8”字,意味着婚姻美满;五是横着的“8”字恰是数字中的无穷大符号“∞”,这就暗示着丰硕、长寿、幸运、美满,子孙无穷无尽。
二、数字文化形成的原因
语言中的数字本无所谓吉凶禁忌,但由于中西方各自文化传统的不同,而赋予各自文化中数字词以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数字禁忌,虽本质上是一种迷信,却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透过这些文化现象,我们试图分析一下影响数字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1.心理基础
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泰勒曾说过:“神话和宗教起源于‘泛灵论’(animism),数字也有灵,甚至可以控制人的生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便有意无意地把某些数字和一个人的命运等联系在一起,正是基于这种心理,人们便把数字赋上了积极或消极的文化内涵。
在汉文化里,人们普遍认为双数是吉祥数字。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任何事物都是由阴、阳两方面组成,只有阴阳交合,才能滋生万物。在中国人看来,任何事物都是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八的几何梯级发展。毫无疑问,双数就成了天然的吉利数。从男女成对的婚配制度到社会生活中人们追求的好事成双、双喜临门,以及文学中的对联,对偶等,无不体现了人们对双数的热爱。
在英文化里,人们认为奇数才是吉祥数(除了数字“13”)。人们在整数词百(hundred)、千(thousand)和百万(million)后常加上一以图吉利或表示更多,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 a thousand and one way to help。以奇数词“3”为例,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agoras)把数字“3”视为神的象征,认为万事皆分解为数,数字“3”最为完美,因为它代表着事物发展的三个过程:开始、中间和终结。在生活中,人们喜欢把事物一分为三,以图吉利。
历史上一些巧合的事也是影响数字内涵的又一心理因素。在英文化中象征吉利的数字“3”也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比如在点烟的时候,人们会试图躲避“三”,假如某个人是第三个点燃的人,他会极不情愿,甚至礼貌地拒绝。原因在于1899-1902年的布尔战争(英国人和布尔人之间的战争)期间,点烟时,大量第三个点烟的人被射死,因为前面两个已完全暴露给他们的敌人使敌人有足够的时间瞄准目标。
2.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到处体现着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在《道德经》中曾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还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两面,即好和劣,对和错,长和短,阴和暗,动和静。这就使得双数在社会生活中被看作吉祥数得到了很好的阐释。西方文化受基督教影响颇深。数字“13”成为西方头号忌讳,是因为它有神话和《圣经》两大源头。希腊神话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天国举行的纪念阵亡将士英灵的宴会上,有12位神赴宴,席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凶神罗基(Rocky)给众神带来了不幸,使宴会上众神之首奥丁(Autin)之子光神巴尔德丧生,并且此后众神在战事中处处失利,一蹶不振。“十三”遂被视作不详之数。还有一来源是《圣经》,据《圣经》记载,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Judah)为了三十个银元而出卖了他,最终导致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耶稣被捕的前夕,恰好是犹太人的逾越节,耶稣特意邀请他的门徒们共进晚餐,席间犹大正坐在第十三个座位上。因此,西方人千方百计避开十三,以免触犯大忌。
数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它是各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基础之一。数字文化现象或数字的语义内涵,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常敬宇.现代词汇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吴慧颖.中国数文化[M].长沙:岳麓书社.1995
[3]苏金智.数的灵物崇拜.语言、社会、文化 [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 440
[4]王秉钦.语言与 翻译 新论[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2
[5]王建忠.禁忌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叶小妮,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研究方向:中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