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1期 ID: 152565

[ 李旭鹤 文选 ]   

设计素描教学难点问题的分析

◇ 李旭鹤

  [摘要]设计素描是艺术设计专业新生进校后必修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艺术设计专业所有基本能力的培养都要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这两门探讨研究“形”和“色”等骨干问题的课程。在国内各大专院校争相开设和扩大艺术设计专业这样的大背景下,结合当下大一新生素描水准的实际情况,来探讨如何解决好设计素描教学的难点问题,就十分必要。本人主授课程就是大学一年级的设计素描,愿意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总结的一些浅陋之见,在此略作阐述,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设计素描
  
  一、难点的来源:新生的教育背景
  当下无论是绘画专业还是设计专业的新生,其来源绝大多数是各种各样的考前培训班。从来不会画画,从来不知道画画是怎么一回事情的学生在经过几个月的类似于新兵队列操练的学习之后,也能在联考中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无论是考生还是各种以盈利为目的考前班,都无法抵抗高考的压力和高分的诱惑,于是大家的注意力就都集中到了一件事情上:如何让自己的画面更好看,更抢眼在对目标院校专业课批卷老师的视觉习惯做一番绞尽脑汁的搜索之后,就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所谓“画法”。经过这些“画法”的严格训练之后,考生确实能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能掌握基本的技术语言。但是,考生也将带着这些固定的视觉习惯和对于绘画作品好与坏的评价体系进入大学。
  二、难点的表现:新生的素描能力和观念
  能够通过联考进入大学的新生能够很熟练的用以前在考前班重复过无数次的画法使画面达到预想的效果。对于新生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来说,最难的是对于素描,对于绘画,对于画面的认识观念的转变。新生对于“画法”的执着追求和重视使得他们认为绘画是可以用一种固定不变的套路和程序去复制的。这样的观念导致他们严重缺乏真正严格耐心,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于形体,结构,画面等等最本质的问题停留在人云亦云的肤浅阶段,观念的重复必然导致画面的重复,而画面的重复又反过来加强了观念的重复。这种对素描表面的认识,导致他们在画面上暴露出如下几类问题:
  1.缺乏扎扎实实,精确到位,并且毫无成见的观察能力。
  由于长期训练的是以画面效果为最终目的的练习,新生们普遍缺乏认真观察对象的能力和耐心。更多时候,他们不是在画眼中看到的苹果,而是在画心中已有的苹果的概念。对于任何形象都缺乏“这一个”的意识。
  2.过于重视明暗,调子,质感等表面效果,囿于具体形象的概念
  欠缺对于“形体”和“结构”的分析,提炼能力。在新生眼中,罐子就是罐子,苹果就是苹果,对于罐子和苹果这两个表面现象下面真正起作用的球体和弧线重视的不够。而这种抛开表面,研究探索点线面,黑白灰,红黄蓝等抽象因素的能力,正是艺术设计专业所有能力的生长之本。
  3.总是讲绘画看做是一个按照程序按部就班的套路
  缺乏围绕一个问题反复研究,不断重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过于重视画面最后呈现的所谓“效果”,瞻前顾后,没有勇气破坏一些虚假,无用的表面现象。
  难点的解决方法:
  (1)明确目的。学习设计素描到底是学什么?这个问题第一次上课就要明确。设计素描不同于以绘画为目的的美术学专业的素描,它是一门工具课程和基础课程,是通过对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的训练,培养一种能够抛开物象,运用经验和广阔而丰富的想象力,自由的组织形体的能力。学习的目是通过画面,理解运用画面构图的原则,整体结构的组织形式,单独形体的构成方式,二维和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点线面与黑白灰的表现特性等等。
  (2)在学习目的的指导下,进行分阶段,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此课程设置应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结构与形体练习。此阶段主要的训练内容以静物为主,在画面形式上以用线条表现的结构素描为主。学习的重点是对于形状和结构的重新认识与精确分解和表现。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画面整体的组织结构和构图的法则。
  第二阶段:材料与肌理,质感练习。此阶段主要训练各种不同材料,质感形象的表现与认知。明暗的表现力的性质与特征。画面形式上以明暗为主。逐步培养学生对于各种素描工具以及综合材料的敏感度,并承接第一阶段,训练学生对于黑白灰在画面的构成形式的掌握。
  第三阶段:想象力与组织构成能力的练习。此阶段是设计素描课的最后一阶段,也是最关键,难度最大的阶段。重点是鼓励学生自由且有规律的将自己的想象落实于画面。这是对设计素描课所有基础能力的综合。这一阶段的学习应该遵循以下的顺序:首先,在静物练习中,将物体轮廓的正形与物体之间的负形之间的界限,即轮廓线打破,形与形之间贯穿起来,寻找新的形体的产生。其次,在学生能够主动熟练地将看到的对象简化,打破,重构之后,开始强调画面抽象的组织结构。在这一阶段,要引导学生从安排物体位置的构图概念转变为画面整体组织结构的意识,注重线条的长短,轻重,疏密和调子的面积大小,位置安排,形状等要素,根据画面的具体情况做主观的调整。这种调整基于学生对于画面的抽象意识有初步的理解,能够发现画面上各种线条和调子之间的平衡与侧重,协调与对比,安静与冲突等等关系之间的美感。并且能在画面上有意识的尝试表现和寻找这种美感。
  
  
  作者简介:李旭鹤,广州大学松田学院艺术系,研究方向:设计素描,设计色彩。

设计素描教学难点问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