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关键词]作文;写作教学
一、丰富生活,挖掘写作源泉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
文章取材于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玩,是少年的天性;玩,就是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情地玩,尽情地活动,这能丰富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有事可写,从而激起写作兴趣。有位教初一的教师,在某年国庆节前,布置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各人扎一盏彩灯,举行灯会,然后评奖。各种各样的彩灯,亮着灯火,千姿百态,交相辉映,构成了一个神奇的境界。然后让学生练写(灯会),学生思路活跃,有话可说,有事可记,觉得非写不可不写不快。
二、写真去粉饰端正文风
文风问题至关重要。鲁迅先生曾提出“写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在文风问题上要从两个方面严格要求学生;二是要求学生写真话;人贵诚实,文贵诚实,文贵情真,力戒空话、假话。三是提倡白描,不堆砌华丽词藻。比如高三学生写《记我所经历的一件事》,强调学生写生活,写真实,写心里话。结果,三分之一作文写了改革的新气象,写了社会上的好人好事;三分之二的作文写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写了自己对社会关切和思考。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真实地表现社会,表现了‘自己,表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都写了真事,道了真情,表现了一个好的文风。
三、俯拾皆素材,厚积百练
学生经常抱怨:“我们每天要上那么多课,要做那么多作业,一天紧张得要死,连看电视听新闻的时间都没有,哪有那么多新鲜材料可写”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对。仔细想想,我们那么多课程,就没有可积累的材料有,当然有。就拿语文课来说吧,王勃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些不都是思想修养方面的好材料吗?《师说》中的“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些不都是求师求学方面的好材料吗?苏洵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欧阳修觉得“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些不都是世事哲理方面的好材料陆游在弥留之际,还梦想征杀战场,屈原为自己的国家和理想,而投汨罗,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长吟“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些不都是爱国方面的好材料吗?
有了积累,下一步就是勤练。勤练笔十分重要,写日记是练笔的最好形式,因为写日记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写日记,可以观察国家的、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个人的许多要事。二是日记记载了自己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思想情趣等等。三是日记可以记事,可以抒情,可以议论,可以进行多种文体的练笔,而且题材可以自由选择情感可以真实流露,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写日记的过程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日记写好了,写比较复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也就左右逢源,水到渠成。
四、心有灵犀一点通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作文批改时说:“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做,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还是终身受用的”。有位教师的做法是将学生按程度分组,每组四人,每次作文,四本都看一下,确定其中有代表性的一本当面批改,批改时,四个人都参加。在面批时,首先引导学生把全文看一遍,接着一句一句地疏通。教师念一句,大家讨论,看这一句有有毛病,毛病在哪里,怎样改法,尽量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家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一个字一个标点也不放过。其次,当遣词造句的问题基本解决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思想内容、篇章结构等方面考虑如何修改。精改一本,其它三本教师粗改,改病句,错别字划出来,将主要问题批出来,然后让他们四人在一起共同订正。学生都很认真,一篇文章,大约十分之六七的毛病都能改正。面批只是作文批改的许多方法之一,不能全靠它来解决。因此,教师每次应精批细改三、五本,有眉批、有总批,要力求褒贬得当,使学生受到启发。事实证明,学生自改自评的好处很多。
其一,避免了教师的主观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自改自评,谁的写作态度认真,谁的语言功夫过硬,都能得到最公正的评价。
其二,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学生写作都力求精益求精,学生评论都力求有理有据。心理学表明,积极上是人的共性,青少年尤甚,注重学生的这种心理因素,学生作文就会出现一个你追我赶的局面。
作者简介:李爱品,河南省汝州市第二高级中学,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