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舍是蜚声中外文坛的“幽默大师”,王朔的幽默才华也闪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二者作品的题材和语言都与北京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有研究者将其都归入“京味”文学谱系。本文则从语音、词汇、句式和修辞方面,比较二者各具特色的“京式”幽默。
[关键词]老舍;王朔;“京式”幽默
一、京片儿韵味与节奏
儿化韵是北京话的一个鲜明特色。老舍和王朔作品中都随处可见儿化的使用。10.7万字的《骆驼祥子》,儿化多达641处。王朔15.3万字的《看上去很美》,也有560处儿化。儿化韵弱化了浓重的鼻音和铿锵生硬的语音,使作品带上了浓郁的“京味”。
不同于王朔的作品语言,老舍作品中的北京话语音四声俱全,节奏匀称。如《骆驼祥子》中,“勺勺颠颠、迷迷糊糊、安安顿顿”等语素重叠,增加了信息量,又富音乐感;“轻手蹑脚、松头日脑、野调无腔”等同义语素重现,使得平仄和谐、抑扬顿挫;“老实巴焦、冒儿咕咚、糊里糊涂”等增加助字,补足了音节,形成节奏。还有借“咚咚嚓”言祥子办婚事,既诙谐又具象声感。在王朔笔下人物的对话中,这种利用语音达到幽默效果的方式明显被削弱了。
二、不同时代的北京口语词汇
北京口语词汇在老舍作品中随处可见,“吧唧、嘁喳、大赤包、虎耳草、白吃猴儿、犯牛脖子”等,这些口语词汇在语义上都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形象色彩(描摹声色形态),因而幽默诙谐。而王朔小说中的京式幽默很大程度上是靠“北京流行语”的营造。
我们比较了两部代表作的口语词汇:
《词汇子》催碎、主儿,猴崽子,哥儿们、娘们等儿们、咱们等着院子、泡一天、扒搂着饭、蘑菇时间、扫搭一眼等亲、哈腰等勺勺颠颠、松头日脑、野调无腔、硬棒等、假摸山道等情、头顶头的等、杀进腰、卷铺盖、吃哑巴亏、海底摸锅、不论秧子,太岁头上动土,哑吧吃扁食——心里有数等 鸡捣米、吊膀子、端架子、外国的月亮圆过程中我们发现,王朔作品里北京方言土语的出现频度明显减少。这一是因为我国的通用语言日臻完善,普通话规范着文学作品中的土语土音;二是与作家成长的语言环境有关。王朔长大的地方是住着来自全国各地移民的部队大院,而非小胡同儿、四合院。
如果说老舍的词汇多是“京腔京调”,那么王朔则是“油腔滑调”。老北京话有称“老”称“爷”以示尊敬和礼貌的传统,现在的北京人沿用这种构词方式,造出了一大批称“老”称“爷”的流行词语,如王朔作品中的 “老莫、老美、老外、老泡儿”“侃爷、倒爷、款爷”等。“老”原有的敬意在减少,却增加了亲切、诙谐的意味;“爷”与北京话历史上的“爷”虽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但色彩已全然不同,几乎丧失了表示辈分、身分的含义,而含有戏谑色彩。王朔使用流行于北京中下层人民口中的词汇语汇,又如“套磁、丫挺的、侃爷、侃姐儿”等,这种语言低俗、刺激,具有接近大众审美心理的幽默效果。
三、多姿多彩的修辞
老舍作品中,使用夸张的方法如《断魂枪》中对老者的描写,令人忍俊不禁,“肩上扛着条小黄草辫子,有筷子那么细”,极言老者的干瘦和头发的枯燥。比喻手法如:“老赵的倭瓜脸裂了纹,好似是熟透了。老刘五十多年制成的石头腮帮笑出两道缝。”(《上任》)老赵和老刘原本面目严肃得像“倭瓜”和“五十多年制成的石头”,听到尤老二说请客后立即起了变化,成了熟得“裂了纹”的倭瓜、“笑出两道缝”的石头,如此新奇的喻体形象地揭示了在中国只讲人情关系的事实。摹状:“他老穿礼服呢厚白底子的鞋,而且裤脚儿上扎着绸子带儿;快走,那白白的鞋底与颤动的腿带,会显出轻灵飘洒;慢走,又显出雍容大雅……他在领子下面插上了一支派克笔和一支白亮的铅笔,来调和一下。”(《不成问题的问题》),通过描摹装束讽刺人物附庸风雅、假充斯文。
王朔也广泛运用了各种修辞方式,不同的是,比起老舍文字的“通俗”,王朔的有些语言是“低俗”,却迎合了大众口味。如“这女人细看就显出年龄来了,白皙的脸上特别是眼角额头有很细很密的皱纹,像一毛六一卷现在涨到三毛四一卷的卫生纸。”(《过把瘾就死》)。双关:“您就把我当个屁——放了吧。”(《我是你爸爸》)。仿拟:“他……顿觉尿意盎然……”(《我是你爸爸》)。降用:“一个政权的巩固,枪杆子掌握在谁手里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基层组织建设。”(《过把瘾就死》),将政治、军事术语等庄重词汇降用到日常语境。《玩的就是心跳》中一个麻将小团伙的对话中使用“经常缺席、不交纳党费、暂停组织生活”等语汇,是一种幽默、讽刺的对白。
老舍幽默的语用目的是同情和批判,王朔则是嘲笑和反叛。王朔则重视人物的话语表达,他将粗糙庸俗的语言引入作品,更易于大众读懂和接受;有时还进行辛辣的嘲讽。如《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描写参加演讲的工农兵学商,使用了“语调铿锵、手势丰富、声嘶力竭、青筋毕露”等词形容他们的演讲状态,这些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造成强烈的反差,并且把社会存在夸张变形,有力地讽刺了这种爱国主义演讲和其参加者。王朔作品表现了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丑陋”和“无耻”,幽默地讽刺了极“左”年代形成的“高大全”。但在进行辛辣嘲讽的同时,也一并否定了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和美好。
作者简介:董汀,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