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1期 ID: 152524

[ 高秀娟 文选 ]   

浅谈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高秀娟

  [摘要]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佛经翻译事业在中国延续千年以上,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佛经翻译对汉语的影响是积极的,给汉语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将探讨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佛经翻译;文字;文学;翻译理论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以及其影响力的扩大,一方面靠僧团的传教,另一方面必须借由佛经的传译以及流通。那么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对文人的熏陶,与佛经的翻译与传播关系更是密切。汉魏以后,佛教广泛而深刻地进入文人的生活中。对于中国这般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高度文化的知识层者而言,佛经更具吸引力。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成功地传入中国,其在中国的传播繁荣,自然少不了语言文字的媒介,在隋唐时期更是进入了极其繁荣的阶段。而佛教的意义也只有在语言的转换———翻译中得以实现,或许可以说佛经翻译成为了佛教文化登陆中国的强有力的武器。
  一、佛经翻译
  我国佛经翻译的历史起于何时?学术界对此尚有不同看法。但至迟,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时,安世高已开始从事较大规模地译经活动了。此前若无较长的准备和发展过程,译经就不能达到这种规模。而一般认为留存至今最早带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文章,应首推《法句经序》。作序的时间,离最初的译经活动已有相当长年头。据记载佛经翻译大约从西汉末期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唐朝达到极盛,北宋渐衰,元代已是尾声了。佛教对我国的影响是至深的,佛经翻译对我国哲学、美学、文学、语言乃至整个文化及思想的影响也是深刻而广泛的。
  二、佛经翻译对汉语语言的影响
  佛经大大扩充了我国的汉语文字,梁启对此有过精彩的概述:“或缀华语而别赋新义,如‘真如’、‘无明’、‘法界’、‘众生’等;或存梵音而变为熟语,如‘涅般木 ’、‘般若’、‘瑜伽’、‘禅那’等;其见于《一切经音义》、《翻译名义集》者各以千记;近日本人所编《佛教大辞典》,所收乃至三万五千余语;此语者非他,实汉晋迄唐八百年间诸师所创造,加入吾国语系统中而变为新成分者也;夫语也者所以表观念也;增加三万五千语,即增加三万五千个观念也。”这些词汇,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被逐渐淘汰,有的则为汉语所吸收,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如“菩萨”、“世界”、“刹那”、“五体投地”、“因缘”、“果报”、 “意识”、 “一尘不染”、 “有缘”、“无缘”等等都是。
  佛教对汉语语法及文体也有着相当的影响。关于这一点,梁启超同样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他提出: 普通文章中所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字,佛典殆一概不用(除支谦流之译本);既不用骄文家之绮词俪句,亦不果古文家这绳墨格调;复)倒装句法极多;提挚句法极多;一句中或一段中含解释词;多复碟前文语;有联缀十余字乃至数十字而成之名词—名词中,含形容格的名词无数;同格的语句,铺排叙列、动至数十;一篇之中,散文与诗歌交错;其诗歌之译本无韵。
  佛经翻译对于中国音韵学的影响也是至深的。四声的确立,就与佛经翻译有关。我国最早的韵书是按照“宫商角徵羽”五声排列的,到齐梁时,沈约、周禺页等人才把平、上、去、入正式定名为四声。据陈寅恪说:宫商角徵羽是中国的本体,平、上、去、入是西域输入的技术,平、上、去分别是由于当转读佛经的三声,与印度古“声名论”的三声(SVARA)相符,和入声相配,便成四声了。
  三、佛经翻译对我国翻译理论的影响
  佛经翻译的发展繁荣是和文化的发展繁荣相对应的。在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统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经济强盛发展,文化的各个层面也得以全面的发展,佛经翻译也达到了鼎盛时期。那么在翻译策略及方法上,我们知道佛经翻译初期采取的是归化的翻译策略, 同时佛经翻译在佛教的不断繁荣发展下,其翻译方法亦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国佛经翻译的最高成就,非唐代玄奘莫属了。佛教史家常把罗什以前的翻译称为“古译”,罗什其后称为“旧译”,而只有玄奘的译经才能美称为“新译”。玄奘确实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新局面。他的译经质量,也达到自有佛经汉译以来的最高水平。梁启超认为:“若玄奘者,则直译意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在翻译技巧上,玄奘已成功地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运用代词还原法等技巧。在玄奘的译经中,原文已经提到了首位,直译与意译也达到了辩证的完美的统一。这些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于技艺,但到近代严复译《天演论》,提笔写《译例言》时,发出了“译事三难”的感叹。而《例言》破题这句话,一言而为天下法,可能连他自己也想不到,开创了近代意译上的“译学”。钱钟书指出:“严复译《天演论》弃例所标:‘译事三难:信达雅’,三字皆已见此(支谦《法句经序)))。”由此可见我国翻译理论的一脉相承。
  四、佛经翻译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是至深的。佛经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文学、哲学、医药、天文、音乐、舞蹈等等。鲁迅指出:“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用之,遂蜕化为国有。”(1998: 30)因此它给中国文学提供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给中国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中国文学家创作的与佛教有关的作品中,不少都是极具文学价值的经典作品。
  译经大师康僧会译有《旧杂比喻经》,该经文原文部分摘录如下:
  昔有国王持妇女急。正夫人谓太子:“我为汝母,生不见国中,欲一出,汝可白王。”太子白王,王则听。太子自为御车出,群臣于道路奉迎,为拜。夫人出其手开帐,令人得见之。太子见女人而如下,便诈腹痛而还。夫人言:“我无相甚矣。”太子自念:我母当如此,何况余乎。夜便委国出入山中梦观。时道边有树,下有好泉水。太子上树,逢见梵志独行来入水池浴,出饭食,作术吐出一壶,壶中有女人,在于屏处作家室。梵志遂得卧。女人则复作术,吐出一壶,壶中有年少男子,复与共卧。已便吞壶。须臾梵志起,复内妇著壶中,吞之已,作杖而去。太子归国白王,请道人及诸臣下,持作三人食著一边。梵志即至,言:“我独自耳。”太子曰:“道人当与妇共食。”道人不得止,出妇。太子谓曰:“当出男子共食。”如是至三,不得止,出男子共食已,便去。
  中国古代文学很多题材都来源于佛经中具有文学性的篇章。例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讲述的正是唐朝高僧玄奘历经磨难、向西域求取佛经的艰难历程。陈寅恪对此进行了系统考证。据考证作者吴承恩在创作这部小说是借用了很多佛典里的情节。比如孙悟空大闹天宫出自《贤愚经》、《顶生王缘品》里争夺王位的故事, 沙和尚的很多情节源自《慈恩法师传》,猪八戒来自义净翻译的《毗奈耶杂事三佛制芘诌发不应长缘》等等。因此佛经翻译为古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不竭的创作题材。
  本文主要探讨了汉译佛经对我国文字、文学以及后世翻译理论的影响。所有这些说明翻译在接纳、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旨在彰显佛经翻译在中华民族文学、文化构建与创新事业中曾经做出的不可或缺的贡献,并借此说明翻译在21世纪正在且一定会对华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2]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张立文主编,向世陵副主编.空境——佛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杨曾文,方广昌编·佛教与历史文化[C]·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5]张旭·译经文学传统与近代英诗汉译[J]·外语与翻译,2002,(2)·
  
  作者简介:高秀娟,呼伦贝尔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汉语文学。

浅谈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