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1期 ID: 152563

[ 杨红 文选 ]   

双音节动词重叠条件及留学生使用偏误分析

◇ 杨红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动词重叠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因此本文从动词中的双音节动词出发,在以往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双音节动词重叠的条件做了具体分析,在分析的时候,从语法功能、语义限制、语用影响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最后通过综合其他学者的分析,对留学生在动词重叠使用上的偏误做了具体分类,尤其是对双音节动词重叠上的问题做了说明。
  [关键词]双音节动词;重叠;偏误
  
  动词重叠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关于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学界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动词重叠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赵金铭1996),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动词重叠的教学也是重点之一。
  一、语法功能对双音节动词重叠的影响
  动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动词能带宾语。动词的重叠形式也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原来带宾语的动词,重叠之后仍然可以带宾语。作谓语的动词重叠形式主要是ABAB式,AABB式作谓语的情况很少且不能带宾语。例如:
  1.她最近成绩下降了,情绪又不好,应该让老师开导开导她。
  2.她……走几步,并又见摇晃摇晃脑袋,摆弄摆弄头发,好像这就扔掉了行程中的疲累一样,显得更有精神。
  3.大家在背后对她指指点点,好像她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一样。
  例1.中的“开导”,例2.中的“摇晃”、“摆弄”都是可以带宾语的动词,当它们按ABAB式重叠之后作谓语时,仍然可以带宾语;而例3.中的“指点”未重叠之前也是可以带宾语,如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当它们按AABB式重叠之后,即使仍作谓语,也不能再带宾语了。
  动词可以作状语,动词的重叠式也可以作状语,不过这种作状语的动词重叠式不是ABAB式,而是AABB式,这主要是由于动词按AABB式重叠之后,动作性减弱的缘故。例如:
  4.郭大勇摇摇晃晃地扶着桌子,按响了电铃。
  5.郭祥犹犹豫豫地向前跨了两步。
  例4.中的“摇晃”原来可以作谓语,带宾语,当它按ABAB式重叠之后,仍可以作谓语,带宾语,但当它按AABB式重叠之后,只能作状语。例5.中的“犹豫”一般不带宾语,且只能按AABB式重叠,故只能作状语。
  动词的AABB重叠式在特殊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定语和补语,但不及作状语那么普遍。例如:看流水一样来来往往的行人,一个个都容光焕发,透露出美丽、健康和欢乐。动词作主语、宾语的形式比较少,且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所以动词重叠形式作主语、宾语的情况就更少,更要受一定条件限制。
  而当动词重叠后,动词重叠形式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动作的时量和动量。因此:(1)凡后面加了“着、了、过”的动词,不能重叠。在汉语中,动词没有什么形态的变化,但是动词后可以分别加上“着、了、过”表示进行式、完成式、过去式,它们分别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已经实现、已经完成的状态,不能表示动作的时量和动量,故不能重叠。凡后面没有加“着、了、过”的动词,一般表示还未实现或还未进行的动作状态,只要具备语义上的特点,一般都可重叠。(2)凡动词后已有表示动量、时量、程度、趋向等意义的语法成分,则该动词不能再重叠。
  二、语义影响和制约着双音节动词的重叠
  语义影响和制约着动词的重叠。这种语义既包括与概念相联的核心意义——理性义(这是主要的),也包括一些附着在理性意义上的色彩义。
  1.那些表示积极意义的动词一般都可以重叠。所谓积极意义,一般指的是表示肯定、正面的意义,即跟“消极”相对的意义。
  比如:爱护、安慰、帮助、表扬、锻炼、方便、改善、鼓励、介绍、培养、克服、提倡等动词都是表示积极意义的动词,这类动词都具有持续或反复的特点,经常被人们用来强调或强化某事物。
  那些表示非积极意义的动词,一般都不能重叠。因为它们都表示否定的、反面的、阻碍事物发展之类的意义,不是人们所企望的,也不是人们要用来表示强调或强化某事物的动词,它们都不具有持续或反复的特点。比如:破坏、摧毁、逮捕、流亡、颠倒、攻击、害羞、昏迷、捏造、叛变、违背、压制、掩盖、消沉、沉溺、沉醉等动词,一般都不能重叠。
  另外还有一些多义动词的几个义项,有的可以重叠,有的却不能重叠。这与其语义是否表示积极意义有着直接的关系。凡能重叠的,一般都表示积极意义,表示非积极意义的一般都不能重叠。比如:“算计”一词就有五个义项,其中有一个义项为:考虑;打算,表示积极意义,故可以重叠。我们可以说“你还是算计算计,究竟是去好,还是不去好”。还有一个义项为:暗中谋划,损害别人,表示非积极意义,故不能重叠。
  2.那些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一般都可以重叠.
  因为它们都具有持续或反复的特点,它们重叠之后,都有表示强调或强化的意思。比如研究、调查、解决、讨论、清理、帮助、反映、学习、复习、调整、强调等动词,都可以重叠。
  那些非动作行为动词或动作性不强的动词,一般都不能重叠,因为它们都不具有持续或反复的特点,不可能用来表示强调或强化某一事物。比如:包括、包含、作为、当作、产生、达到、进行、流行、予以、给予、加以等动词都不能重叠。这又比较复杂,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那些表示一次性的或不可回复的动词,都没有阶段性,故都不能重叠。比如:诞生、爆发、逝世、去世、牺牲、结束、发射、停止、断送等动词都不能重叠。
  (2)那些表示心理活动或感知现象的动词,一般也不能重叠。比如:抱歉、抱怨、埋怨、怀疑、承认、发愁、着急、忌妒、感觉、感到、感动、遇见、碰见、看见、预见、忽视、知道、妄图、企图、希望、期望、惦记等。它们表示的活动要么是瞬间的,要么是持久(保持长久、并非持续不断)的,都无阶段性可言,没有回复的余地,所以都不能重叠。
  (3)那些表示存在、出现、消失的动词,一般也不能重叠。比如:存在、出现、消失、发现、发生、具有、呈现、消耗、消散、消灭、消亡、熄灭等,它们都表示持久,突变或稍纵即逝,不具有持续或反复的特点,故都不能重叠。
  (4)那些本身表示一定极限的动词,比如:满足、充满、布满、长成、生成、形成、完成、养成、落成、变成、断定、决定、确定、认定等,它们的极限分别为足、满、定、成。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封闭状态的词,也不具有持续或反复的特点,故都不能重叠。
  (5)那些文言色彩很浓和表示庄重、典雅风格的动词,一般也不能重叠。比如:诞辰、瞻仰、珍视、谢世、渴见、拜会、会见、会晤、宴请、宣告、完毕、遗留、颁布、颁发、聘请等,它们经常出现于比较庄重的场合,无需对某事物进行强调或强化,也不具有持续或反复的特点,所以也不能重叠。
  三、汉语双音动词重叠式的语用功能
  第一、言语表达有时需要舒缓的语气,动词重叠式就是应这一需要而出现的。比较一下上例a句和b句就可以知道:b句由于用了动词重叠式,因而显得舒缓。
  a.这个问题我们还要研究。
  b.这个问题我们还要研究研究。
  第二、动词原式和重叠式语用功能上的区别还可以从它们使用的场合得到印证。原因就在于祈使句是发出命令、提出要求的句式。根据利奇的礼貌原则,交际中应该尽量使对方感到受尊重。动词的重叠式就具有这样一种功能:语气舒缓地表达要求。反过来看,当我们确实要表达命令和强烈要求时,就只能用动词的原式,而不能用重叠式。例如: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可以说“向前看看”,但用于队伍操练时就只能说“向前看”。因而,动词重叠式多用于口语,书面语,特别是公文和论文,用得很少。
  四、留学生动词重叠使用偏误
  留学生的这些偏误主要可分为六类:A.动词重叠式与数量词语组合的偏误;B.同语义重心有关的偏误;C.动词重叠式与时间副词组合的偏误;D.动词重叠式作定语的偏误;E.不能重叠的动词用于重叠式的偏误;F.已然语境中AA式单独作谓语的偏误。
  1.动词重叠式与数量词语组合的偏误
  动词重叠式排斥数量词语(王还1963,李大忠1996,李宇明1998),可以说“买一本书”,但不说“*买买一本书”。留学生对这一点不熟悉,便出现了如下偏误:“王老师病了,我们去看望看望了两三趟。”
  动词重叠式排斥数量词语,沈家煊(1995)从“有界/无界”这对概念出发,对这一现象做了解释。他指出动词重叠式表示的动作有一个“固定的终止点”,属“定时动作”,动作有了固定的界线就会跟数量成分发生抵触。
  2.同语义重心有关的偏误
  动词重叠AA式常为句子的语义重心(毛敬修1985)。如果在一个小句中有两个动词,表示同时进行的两个动作,且后者为语义重心所在,则前面的动词就不能用重叠式。另外,述补结构中的述语也不能用重叠式,这也跟语义重心有关。这些偏误主要出在单音动词的重叠形式中。
  3.动词重叠式与时间副词组合的偏误
  动词重叠与时间成分的共现能力很低,动词之后除“了”之外几乎不能有时间成分出现。动词后时间成分主要与“体”有关,这说明动词重叠不能再有经历体、进行体等。由此导致动词重叠式也不能直接接受时间副词“曾经、已经、正在、即将”等的修饰(李宇明1998)。留学生看到动词基式可以被时间副词修饰,便将这一规则扩大到动词重叠式上,造成如下偏误。如:“那天我在宿舍里,正在休息休息,我决定写一下日记。”
  4.动词重叠式作定语的偏误
  动词重叠式具有动态性,一般不单独作定语(李大忠1996)。充当定语,须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重叠式连用,或带有其他成分(李宇明1998)。例如:“想要比试比试的朋友请往前站。”留学生不熟悉动词重叠式的这一用法规则,因此在作文中就出现了一些动词重叠式单独作定语的偏误。
  5.不能重叠的动词用于重叠式的偏误(在上文已经做了具体分析)
  6.已然语境中“AA”式单独作谓语的偏误
  在已然语境中,动词重叠可以用“A了A”,也可以用“AA”。但是当动词重叠式单独作主要谓语,或用于表示连续动作中的最后一个动作时,要用“A了A”,不能用“AA”(杨平2003)。我们在留学生语料中发现已然语境中“AA”单独作主要谓语的偏误,例如:“有一个封信在床上。我快看看那张信。信里有写……”例句是已然语境,其中重叠式单独作主要谓语,所以不能用“AA”重叠式,应使用“A了A”。这方面的偏误也主要出现在单音节动词的重叠使用上。
  
  
  参考文献:
  [1]范方莲1964,试论所谓“动词重叠”,《中国语文》第4期。
  [2]何融1962,略论汉语动词的重叠法,《中山大学学报》第1期。
  [3]李大忠1996,《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4]李人鉴1964,关于动词重叠,《中国语文》第4期。
  [5]李宇明1996,论词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6]鲁健骥1994,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7]毛修敬1985,动词重叠的语法性质、语法意义和造句功能,《语文研究》第2期。
  [8]王还1963,动词重叠,《中国语文》第1期。
  [9]朱景松1998,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第5期
  
  作者简介:杨红,湖北洪湖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

双音节动词重叠条件及留学生使用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