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1期 ID: 152522

[ 臧瑞娟 文选 ]   

艺术类学生个性特点及教育策略

◇ 臧瑞娟

  [摘要]当前,高等院校生源趋于多元化,艺术类学生比例增加。艺术类学生有着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为高校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本文首先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解析了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即感性思维强易造成情绪化、偏激;自主自立意识易强造成集体主义、组织纪律性欠缺;思想活跃易造成理想信念稳定性差;重艺术专业学习易造成轻文化理论学习,接着进一步讨论其成因。最后给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等院校;艺术类学生;个性特点;教育管理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艺术类学生大多分布于两类院校,一类是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一类是普通高校的艺术类专业。高等院校的生源趋于多元化,艺术类高等教育也逐渐呈现从艺术精英殿堂走向普及化、大众化的趋势,许多艺术专业学生的出现,给一向较为正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艺术类学生成了高等院校的“特种兵”。“学艺术的学生太难管”——这是全国高校学生工作者的普遍反映。如何做好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点问题。
  二、课题研究意义
  艺术类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是基于鲜明个性的一个部分,研究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把握他们的优势与劣势,对于以艺术类专业为主的院校加强学生管理,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极具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结合了自己对艺术类学生自身特点的切身体会和两年的高校教育工作经验。因此本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可行性。我认为,对高校艺术类学生个性特点的正确认识是做好艺术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起点,艺术类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发挥利用这些个性特点的积极方面,努力抑制、消除其个性特点的消极影响,探索学生管理新思路,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三、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综述
  1.积极方面
   第一,感性思维强
  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表现出观察力强、情感丰富、感性思维强、富有想象力的特点,追求鲜明的艺术个性特色,讲求艺术个性的积累,善于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往往对社会的观察比较细致。与此同时,艺术思维、感性思维强的特点,使艺术专业的学生总是倾向于自然而然的对事物做出感性的审美判断。
  第二,自主自立意识强
  艺术专业学生获得了相对过去较多的“自由”、“自主”和“开放”的环境,自主自立意识迅速增强。在进行社会艺术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较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和专业实习经验。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化表现形式。因此,艺术专业的学生勇于面对未来的挑战,能够主动出击,敢于为理想事业的成功积极拼搏、竞争。他们重视自我发展,个性独立;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他们追求独特的个性,认为追求个性才能激发灵感,才能创造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决定自己的一切,自己独立走自己的路;他们思想开放复杂,自我意识强烈,视野开阔,敢于冲破常规,大胆创造和表现新的艺术形式。
  第三,热衷艺术专业学习
  艺术类学生大多有着浓厚的专业情节,从小学或从中学开始学习专业,他们在专业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很大。艺术类大学生是以其艺术专业课考试为基础,加上文化课考试成绩来录取的。同学们普遍热爱专业,希望在专业上做出更大的成就,因此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加强专业学习。
  2.消极方面
  第一,感性思维强易造成情绪化、偏激
  艺术类学生对其他社会价值判断不够敏感。因此,他们不能从整体上看问题,不能从本质上分析问题。在艺术类大学生看来“艺术就是激情”,他们比其他学科的学生更加好恶分明,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是大学生中最为敏感和具有活力的群体。他们往往富于幻想,急于求成,缺乏对国情的全面了解,缺乏冷静、理性的分析,往往会因思想深处的法律意识薄弱而表现出情绪化的倾向。
  第二,自主自立意识易强造成集体主义、组织纪律性欠缺
  艺术专业的教学组织形式与其他专业有许多不同,从教学形式上讲,很多专业课程是在自由度较大的画室,或是空间小、很封闭的工作室中进行,因而容易造成学生“散”的错觉,养成学生“散漫”的习惯。从学习方式上讲,艺术类学生学习更多的是个体行为,讲究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崇尚自由,因此容易养成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追求个人利益,实现个人价值等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形成集体观念淡漠、纪律观念不强的特点。
  第三,重艺术专业学习易造成轻文化理论学习
  大部分艺术类学生对文化知识不感兴趣,不爱看书,很少光顾图书馆,对专业以外的文化课程没多大兴趣。在校期间对一般文化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在外语的学习方面显得比较困难,反映出艺术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大多只是一味地追求专业技能的学习,“重技轻文”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单腿行走的方式将严重制约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及日后的发展。
  四、艺术类学生个性特点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一,社会影响因素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必然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艺术类学生是社会中最敏感的群体,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的现象及不健康的心理很容易影响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这些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强烈地刺激着艺术类学生。
  第二,个人经历和自身压力因素
  艺术类学生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很多学生很早就开始了自己独立的学习生活,使得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由于这类学生的学费和生活开支都比较高,加之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多,以及专业上对于创意和灵感的追求,使得很多学生的压力过大,易产生偏激情绪,表现为过于自信或自负。
  第三,专业特点影响因素
  艺术专业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个性、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上授课方式单独化的特点,使得学生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个人利益为目的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第四,教学管理方式因素
  艺术类学生的专业技能课为阶段性上课,正课与自习课没有多大差别,学生脑子里上下课时间概念差。再加上他们大都高考前参加社会上以盈利为目的的各类考前辅导班培训,而这类考前辅导班长期管理上的松散拖拉,只顾专业技能的提高,而不管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集体主义观念、纪律作风和卫生习惯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养成了许多坏毛病。如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组织纪律松懈、早恋等。
  五、教育及管理应对策略
  第一,强化学生辅导及咨询体系
  艺术类大学生由于学费昂贵,必备的专业硬件开销大和残酷就业形式使他们对现实反应更强烈,易产生思想偏差。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应该进一步加强心理辅导,完善心理咨询体系,使工作规范、细致、深入。
  针对艺术类学生更易出现情绪化、偏激的现象,可以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必修、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等,在大学生中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第二,加强专业思想教育,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如前文所述,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活跃,容易在迷茫中失去方向。因此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科学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学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使学生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及时准确定位,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迷失中找到航向,围绕培养目标自主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素养。
  第三,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根据艺术类大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状况,我们不仅在抓好他们在学校开设的文化课同时,要对他们增设文学、美学、社会学、哲学等课程。同时还要组织各类人文讲座,丰富其文化生活,提高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积累素材。
  
  
  参考文献:
  [1]邹兴平,艾楚君.高校“艺术类学生个性”的内涵及成因解读[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2]常海龙,刘佳.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研究[J].科教文汇,2008(1)
  [3]魏巍,赵林楠.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管理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2009(6)
  [4]路建梅,李妍,吴彬.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特点与教育管理对策[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5]施秋艳.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高校讲坛,2009(17)
  
  作者简介:臧瑞娟(1982—),女,黑龙江省人,北京工业大学。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艺术类学生个性特点及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