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1期 ID: 152561

[ 申睿 文选 ]   

试论《论语》中的孔子与“礼”

◇ 申睿

  [摘要]“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内涵的一个概念,也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范畴。孔子尊崇“礼”,推行“礼”,维护“礼”,希望通过学“礼”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创造出一个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和谐社会。
  [关键词]“礼”;道德修养;社会秩序;“礼”与“仁”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内涵的一个重要范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古代社会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的各种规范和准则,也是在社会交往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各种礼节仪式。同时,礼还包含对这些规范、准则及仪式的践行。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春秋时期是各诸侯国之间征战不断、礼崩乐坏的时代。但与此同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也给学术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氛围。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思想空前活跃,出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论语》作为集中体现孔子政治主张、教育思想的儒家经典,除了对“仁”的论述外,同时也阐述了孔子关于“礼”的思想。“礼”在《论语》中共出现75处,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孔子尊崇礼、推行礼,维护礼,希望通过学“礼”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创造出一个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中的“礼治”的国家。
  一、尊崇“礼”
  孔子非常尊崇周礼,向往以周礼来治理国家。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称赞周礼“郁郁乎文哉”,并表明了“吾从周”的态度。
  孔子对周礼的尊崇源于他对古代礼仪制度深入的了解。孔子生平好学,年轻时,曾与鲁人南宫敬叔一起“适周问礼”(《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活的鲁国原是周公旦的封国,是周的姬姓宗邦。周公旦具有奏天子礼乐的特权。因此,“周礼尽在鲁矣”。(《左传·昭公二年》)据冯友兰先生介绍,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后,“文物必多丧失”,“宗周文物,在鲁者较他国为独多”,因此,“鲁本为宗周之缩影”。正是由于鲁国这样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为孔子学“礼”提供了条件,孔子因而对夏礼、商礼、周礼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孔子感叹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即使是夏朝的后代杞国、殷朝的后代宋国也不足以证明自己的话。如果足够的话,自己的话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在对“礼”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孔子并没有盲目地遵守周礼,而是能够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周礼。孔子认为“礼”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有所“损益”,并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孔子并没有要回到周礼,而是结合自己生活的时代,提倡顺应社会的发展的“礼”。如,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不同于周朝,许多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改变。对于社会上用黑绸帽代替麻做的帽子的现象,虽然与周朝不同,但孔子也是赞成的,并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可以说,孔子所尊崇的“礼”是经过“损益”的周礼,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周礼了。
  孔子之所以尊崇“礼”,是因为在孔子看来,“礼”对社会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孔子认为,恭敬而不懂礼就会徒劳无功,谨慎而不懂礼会畏缩拘谨,勇敢而不懂礼就会莽撞生乱,直率而不懂礼就会尖刻伤人。在孔子眼中,“恭”、“慎”、“勇”、“直”必须以“礼”作为指导,以“礼”作为依托,才不会“劳”“葸”、“乱”、“绞”,才会避免遭遇耻辱。
  孔子之所以尊崇“礼”,还因为孔子认为“礼”在提高人的道德修养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孔子多次强调,作为一个人,只有知“礼”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而要想成为具有儒家理想人格的“君子”,更是离不开“礼”。正如他所言:“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君子为人处世要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才是真正的君子。同时,“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一方面,君子内在的各种高尚的品格通过“礼”的形式外化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更需要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正因为“礼”如此重要,孔子对于“礼”没有仅仅停留在研究和尊崇的层面上,而是把这种尊崇外化为自己的行动,坚定不移地推行“礼”。
  二、推行“礼”
  孔子希望能以“礼”来治国,建立一个“礼治”的国家。孔子希望通过“礼治”,确立长幼尊卑的等级秩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孔子相信“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曾经向多位国君推行过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他们能够接受自己的观点。孔子希望能够依靠王权的力量将“礼”发扬光大。在推行“礼”的过程中,孔子认为首先君主要遵守“礼”。只有君主“好礼”,才能更好地统治百姓。他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论语·子路》)“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只有君主对百姓能够做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那么百姓才能“有耻且格”。不仅对于普通百姓,即使对于臣子,君主也要做到“使臣以礼”,君臣之间才能和谐相处。可见,孔子是非常看重君主对推行“礼”的重要作用的。
  由于春秋时期动乱的社会状况和各诸侯国国君均怀有称霸的野心,孔子的“礼治”思想并没有得到重视。尽管如此,在孔子担任鲁国代理国相仅有的三个月时间里,鲁国获大治。《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於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的生意人不随意抬价,男女行路分道而走,国人路不拾遗。即使是远到的客人不必向官吏请求,也都受到回家般的接待。可见,孔子的“礼治”思想是一种可以付诸于实践,并能改变社会的理想政治,而并非只是一种空想。
  在利用王权推行“礼治”的同时,孔子身体力行,自觉将“礼”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感染身边的人,践行“礼”。孔子在不同的场合采取各种符合“礼”的行为举止。孔子为政时,“入公门”谨慎而恭敬,“鞠躬如也,如不容。”经过国君的座位时,“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态度庄重严肃,脚步加快,就连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一样。在接受对方的献礼时,脸色和颜悦色,“有容色”。与国君私下会见的时候,则是“愉愉如也”,轻松而愉快。(《论语·乡党》)可谓是既严肃庄重,又风度翩翩。
  不仅是在朝堂之上,即使遇到各种路人,孔子也要以礼相待:“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论语·子罕》)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此外,在饮食、穿衣等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孔子也恪守着“礼”的规定。在饮食上,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在衣着上,孔子认为“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绀是斋戒服装深青透红的颜色。緅是丧服黑中透红的颜色。因此,孔子不用这两种颜色的布给平常穿的衣服镶边作饰物。同样,因为红色紫色不是正色,孔子也不用它们来做便服。(《论语·乡党》)当遇到朝拜、斋戒等大型活动时,孔子更是对衣着、饮食有着严格的要求:“吉月,必服而朝。”“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论语·乡党》)所以,孔子推行的“礼”,包括社会的道德规范、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是社会生活中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三、维护“礼”
  在孔子推行“礼”的过程中,孔子的政治主张并未被君主所接受。同时,各国尤其是鲁国的社会现实也与孔子“礼治”的思想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各诸侯国之间战事频发,违反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时有发生。当时的鲁国“季氏亦僭於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於正道。”(《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曾发出感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孔子对僭越“礼”的行为提出质疑和责难,尽自己所能去维护“礼”。
  季孙氏是鲁国的正卿,按周礼的规定,只能用四佾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孔子对其“八佾舞于庭”的行为,表示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同样,对于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命令乐工唱《雍》这篇诗的行为,孔子反问:“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诸侯和士大夫豪华的生活和礼仪的规模已经超越了周天子。孔子认为,这就是僭越“礼”的行为,并指出“奢则不孙,俭则固”,表明了自己“与其不孙也,宁固”的态度。(《论语·述而》)对于臣子拜见君主“今拜乎上”的行为,孔子认为是“泰也”,也是违反“礼”的行为,并坚决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拜下,礼也;”“虽违众,吾从下。”(《论语·子罕》)
  在孔子看来,“礼”的维护同样需要君主的力量。如果为政者自身的道德修养不高,不遵守“礼”,“礼”就无法得到维护:“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孔子对于身边的弟子也是站在维护“礼”的立场上,去规范他们的行为。对于子贡提出去掉“饩羊”,孔子大为不满,并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可是,孔子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微弱的,他无法改变鲁国乃至天下的现状。但孔子又是伟大的,他“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尽全力改革世界。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可是他从不气馁。他明知道他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综观《论语》,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并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范畴,它与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孔子看来,“礼”与“仁”是一体之两面。如果说“仁”是对一个人的内心的要求,那么“礼”则是对他外在行为的规范。也就是说,人内心的“仁”通过外在的“礼”表现出来,二者是里与表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仁”为人之本质所在,为人自由之根本,人心之真性;“礼”是“仁”外显,是人心真性的流露和行为方式。可见,以“礼”治国的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向善,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标,在社会上建立起稳固的道德秩序,进而实现大同社会的远大理想。从这个意义上看,它对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启示的作用。

试论《论语》中的孔子与“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