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1期 ID: 152501

[ 曾正刚 文选 ]   

探析宋江招安

◇ 曾正刚

  [摘要]关于招安,宋江经历了一个由建立王图霸业到被迫招安的矛盾心理过程。笔者通过对梁山真实情况和宋江自身所存在问题的分析,论证了宋江是逐渐认识到梁山的真实形势以及自己所存在的问题,迫于这种压力才做出了招安之举的。
  [关键词]宋江;招安;矛盾
  
  宋江招安的问题引发过无数次的争论。肯定者,李贽在读《读<忠义水浒传>序》中说:“独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列也,真足以服一百单八人者之心,故能结义梁山,为一百单八人之主耳。”把宋江看作忠义的化身来歌颂;否定者,1975年8月开始的评《水浒》运动,毛泽东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两者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宋江是一个彻底的心甘情愿的被招安者。笔者从《水浒传》文本出发,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从宋江矛盾的心理历程,梁山的客观实际以及宋江自身危机的角度微探了宋江招安的台前幕后。
  宋江一开始怀有王图霸业的壮志。宋江是以一代枭雄的形象出现:“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睛点漆。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定平,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第十八回)。其人“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因此内在的壮志未曾在理智的情况下显露,只是刺配江州之后才酒后吐真言:“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随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第三十九回)。其实“宋江无意中拿黄巢与自己作比较,把自己和黄巢归为一类,视作同列,且自认比黄巢更有抱负,更有才干,正是其潜意识的流露。同类事物才可比较,宋江事实上已经不自觉地站到了造反的行列。无论宋江如何为自己辩解,都不能掩盖住这句诗中流露出的明显的反抗心理”。
  《水浒传》中宋江和李逵之间有一个细节非常值得注意。那就是每当李逵叫嚷杀到东京夺了鸟位让宋江当皇帝时,宋江几乎都会诚惶诚恐,斥责李逵。
  宋江道:“军师之言极当。今日小可权当此位,待日后报仇雪恨已了,拿住史文恭的,不拘何人,须当此位。”黑旋风李逵在侧边叫道:“哥哥休说做梁山泊主,便做了大宋皇帝,却不好!”宋江喝道:“这黑厮又来胡说!再休如此乱言,先割了你这厮舌头”(第六十回)
  李逵叫道:“今朝都没事了,哥哥便做皇帝,教卢员外做丞相,我们都做大官,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子,却不强似在这里鸟乱!”宋江大怒,喝骂李逵。(第六十七回)
  宋江一听到这类的话就胆怯紧张,喝斥李逵,这是赤裸裸的倾向于招安的反应,至少是反对“将革命进行到底”。但宋江并不是第一次听到李逵说这种话就有这种反应。第四十一回中“李逵跳将起来道:‘好哥哥,正应着天上言语。虽吃了他些苦,黄文炳那贼也吃我割得快活。放着我们有许多军马,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皇帝’”。宋江没有任何评论,只是轻轻将话题转开。“作者刻画的宋江这个人物形象反映出野心和权欲这一深层精神状态”。
  但同时宋江的心里又残留着招安的因子。宋江自幼熟读经史,忠孝节义之类的名教观念,已经成为桎梏着他的头脑的精神枷锁,总认为当朝皇帝是被奸臣蒙蔽了,明显地表现了他的忠君思想,所以即使冒天下之大不韪为晁盖等人通风报信,却又认为 “如此之罪,是灭九族的勾当。虽是被人逼迫,是非得已,于法度上却饶不得”(第二十回)。宋江口头上的忠于朝廷和实际行动的背叛朝廷是其受忠孝节义的名教观念束缚中的一对矛盾。它的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斗争,共同作用了宋江的选择。
  从梁山的客观实际来看,招安前夕,梁山的形势相当复杂, 宋江迫于形势做出了招安的选择。
  第一,梁山好汉派系众多。王伦被林冲火并之后留下的力量并不多,只有杜迁,宋万,朱贵,而此三人本事低微,排名靠后,难以形成一个独立的派系,因此可以忽略不计或归于晁盖部下。此时梁山的派系还比较单一,万众一心。到了第三十五回时,清风山强人入伙梁山,连带的还有吕方郭盛等对影山强人。此时梁山派系对比初见端倪:左边一带交椅上,却是晁盖,吴用,公孙胜,林冲,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杜迁,宋万,朱贵,白胜;右边一带交椅上,却是花荣,秦明,黄信,燕顺,王英,郑天寿,吕方,郭盛,石勇。而后梁山派系日渐复杂,揭阳镇三霸,小孤山张顺,黄门山欧鹏,蒋敬,马麟,陶宗旺,白虎山孔明孔亮,桃花山李忠周通,二龙山鲁智深杨志武松,芒砀山樊瑞项充李衮,以及被宋江设计威逼诱惑上山的朝廷军官或地方豪绅。繁多的派系造成梁山组合成分十分复杂,甚至可以说梁山是几伙强人和一些被威诱落草的人的集聚地而已。梁山复杂的派系及其之间的力量对比使得梁山中存在着多种话语权。换言之,对于涉及到各派根本利益的招安,他们有足够的力量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这些力量大到使宋江不得不重视。其中朝廷投降来的主张招安的军官们占据着绝对优势,用宋江自己的话说是“一大半都是朝廷军官”(第六十五回)。
  第二, 梁山好汉不具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动机。梁山落草者大多数并未出现生存危机,因此他们缺乏以推翻朝廷为目的的造反动机。其上山动机可分为三类:避难,“过几时却在理会”,如武松,杨志,史进等;大树底下好乘凉,躲避朝廷大军的围剿,例如王英,燕顺等;受宋江威逼诱惑而被迫落草为寇,走招安之路,如索超,呼延灼等。复杂的动机使“好汉们都反对贪官,正如他们仇恨一切邪恶和不义之徒一样。但是他们的仇恨不可能上升到要发动一场革命的理论高度。”。真正被‘逼上梁山’除了一直被高俅迫害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之外,其他英雄极少谈得上真正要闹革命,重要头领如原军官将领,普通官吏和有头面的平民则远远不是受官府迫害,他们几乎都是极为勉强地被迫入伙。
  第三, 招安论调由来已久。在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中,宋江并不是第一个提出招安的人。明确提出招安的第一人乃是武松,“只是由兄弟投二龙山去了罢。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第三十二回),而在此之前之后也有其他好汉流露出不能彻底背叛朝廷的意思。如下:
  史进道:“我是个清白好汉,如何把父母遗体来玷污了。你劝我落草,再也休题。”(第三回)
  杨志思量:“王伦劝俺,也见得是。只为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体来玷污了。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第十二回)
  朱仝道:“先生差矣,这话休题!……天可怜见,一年半载挣扎还乡,复为良民。”(第五十一回)
  甚至在已经走头无路的情况下,有的人依然不想彻底背叛,如史进,杨志,无活路可走,被迫落草之时还不忘说: “我如今只得再回少华山去投朱武……且过几时,却再理会。” (第六回);“爹娘生下洒家,堂堂一表,……比及今日寻个死处,不知日后等他拿得着时,却再理会”(第十七回)。至于那些朝廷军官,地方豪绅对宋朝更是痴心一片,如关胜、呼延灼、韩滔、秦明,卢俊义等,本来就对朝廷赤胆忠心,甚至宣称 “生是大宋人,死为大宋鬼” (第六十二回)。如果说“却再理会”是含蓄地表达忠于朝廷的思想,那么“生是大宋人,死为大宋鬼”则是这种思想赤裸裸的流露了。
  宋江自身存在两种危机,使其不得不采取措施化解危机。因此招安之举乃是宋江化解自身危机的无奈之举。
  第一, 杜撰了一个九天玄女之梦。作者对宋江在还道村遇九天玄女的梦刻画的十分逼真,一副煞有其事的样子,其实这个梦不过是宋江为了抬高身价,增加自己的神圣感而耍的历代帝王几乎都会耍的把戏,例如洪秀全称自己是上帝次子等,宋江则称自己为天魁星。此一疑问金圣叹先生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玄女真有天书者,宜无不可破之神师也。玄女之天书而不能破神师者,施耐庵亦可不及天书者也。今偏要向此等处提出天书,而天书又曾不足以奈何高廉,然则宋江之所谓玄女可知,而天书可知矣。前曰:终日看习天书。此又曰:用心记了咒语。岂有终日看习而今始记咒语者?明乎前之看习是诈,而今之记咒又是诈也。前曰“天机星同观”,此忽曰“军师放心,我自有法”,岂有终日两人看习,而今吴用尽忘者?
  因此九天玄女之梦乃是伪梦,以此伪梦来号召众人是不能长久的,也是不可靠的,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是宋江存在的身份危机。
  第二,以招安为饵威诱朝廷军官入伙。宋江几乎向每一个归顺梁山的军官都讲述自己权居水泊避难,等待朝廷招安的打算,如彭玘,呼延灼,索超等朝廷军官。宋江最初目的是利用他们增加自己的力量。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有利于于自己从晁盖手中夺取山寨的领导权力,否则宋江也不会在有晁盖遗诏“若那个捉的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限制的情况下顺利登上梁山泊主的宝座。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好汉中倾向于招安的的力量越来越大,“一大半都是朝廷军官”,而这些朝廷军官几乎都受到过宋江他日招安的许诺,并且在天罡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宋江是不可能背信弃义拒绝招安的。宋江号称呼保义,信守承诺,这也是他能够使英雄翻身便拜的金子招牌之一。一旦拒绝招安,宋江的信义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存在着被毁灭的危机。
  对于梁山的真实清况以及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宋江是十分清楚的,必须在“将革命进行到底”和接受朝廷招安这两条道路上做出一个选择。宋江的心态随着梁山形势的变化以及自己对这种形势和自身的清楚认识而发生了质的变化,于是就选择了招安这条道路。而选择这条道路的前提就是要把自己王霸的野心压制下去,将自己打扮成一个忠实招安者,因此当憨直的李逵再次说出杀到东京夺了鸟位的话时,宋江便不能默不作声了。招安是宋江做出的无奈之举,是压制自己真实意图的结果,但却做的天衣无缝,顺其自然,这便是作者深厚的笔力和独具匠心的构思所致,无怪乎金圣叹成施耐庵为才子了。
  所以,笔者认为宋江并不是一开是就倾向于招安的,而是有远大的抱负,最后也不是心甘情愿走上招安之路的,而是准确地分析梁山的形势,精准地看透梁山众好汉的心理倾向于意图以及自身所存在的危机而做出了无奈之举,从一定程度上也是明智之举。
  (注:本文所引用《水浒传》原著内容为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9月第一版)
  
  
  参考文献:
  [1]《水浒传》会平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625页,人民出版社,1991,2,第二版
  [3]尤海燕(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造反与招安的表面矛盾及宋江的心路历程》.菏泽学院学报
  [4]夏志清.《中国故典小说导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9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曾正刚(1988—),男,湖北十堰人,湖北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探析宋江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