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1期 ID: 152571

[ 钟伟平 文选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校园文学社团建设的思考

◇ 钟伟平

  [摘要]校园文学社团在学生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校园文学社建设的重要性日渐凸现。但是在高中校园里,因高考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文学社团活动只是在模糊的概念中形而上地存在。本文从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综合素养、审美能力、认知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重新认识校园文学社团教育功能,,并从有序性、开放性、主体性、人文性等角度分析高中文学社团活动开展的基本原则,以期探讨如何让中学生文学社团这一富有生命活力的组织焕发出应有的蓬勃生机。
  [关键词]新课程;文学社团;教育功能;活动原则
  
  正在实施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而校园文学社团在学生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校园文学社建设的重要性日渐凸现。但是在高中校园里,因高考的巨大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文学社团活动只是在模糊的概念中形而上地存在。有的由于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管理,其活动大多处于零碎、随意等无序的状态之中。因此,如何才能让中学生文学社团这一富有生命活力的组织焕发出应有的蓬勃生机,这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社团指导师必须认真面对、严肃思考的问题。本文拟就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文学社团建设谈几点管窥之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校园文学社团教育功能的重新认识
  一般认为,校园文学社团的目标是提高写作兴趣、培养未来作家。这其实是对校园文学社团教育功能的狭隘认识。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之一,文学社团和学校、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使社员完成社会化、实现社会价值等方面有独特功效。事实证明,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通过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主创新,有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实践能力的提高,文学社团自然也不例外。在新课程背景下,文学社团在老师的适度指导下,通过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觉自主开展的综合性团体实践活动,来营造与课堂语文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文化氛围,有着丰富的育人功能。
  1.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一,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而文学社团的建设恰好是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在社团活动中,社员们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样板,在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出高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文学社团的活动走出了狭小的教室,为广大社员提供了广阔、开放的实践空间,除了全面提高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外,更是在全面提高学生包括意志、情感、思维品质等在内的综合素养。由兴趣而产生的内驱力促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进取,不断创新,使学生的个性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张扬。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同时,对那些随着在社团内的地位变迁而心理不断发生变化的社团成员,也得以在引导下走出认识的误区,增强心理承受力,逐步走向成熟。
  2.培养社员的综合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强调“应用”,注重“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文学社团活动无疑又成为学生们在课堂之外应用语言、提升自我的一个良好平台。除了传统认识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外,它还具有提高如下能力的功能:
  第一,走出课堂的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中,促进知、情、意全面发展,不间断地进行着文学鉴赏和写作实践等重要的审美活动,高雅的审美情趣得以培养。在跳离课堂框架约束下的文学创作,也更加关注学生情感的“原生态”发展,让学生在鉴赏、交流、创作中逐渐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第二,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除了学科知识地学习探究中,逐步提高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作为实际主体的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思考问题会更深更广,学生会增强自发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学习探究方法,使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不断提高认识水平的过程。
  第三,学校育人的一大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无论对于培养高精尖的人才还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新课程在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桎梏在教学框架之内的模式太难发生实质性地变化。因此,在社团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组织过程中,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
  二、高中文学社团活动开展的原则
  社团活动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为每一个社员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在组织建设过程中应遵守以下原则
  1.有序性原则
  学生社团的最大弊病不在于缺人缺钱,而在于活动盲目无序,随意而为。因此,高中文学社社团的活动,要匡正随意松散的现象,必须要确定强烈的目标意识,使社团活动始终沿着目标的轨迹运动。根据学校和文学社团自身的需要建立并组建合理的社团组织机构。社团必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在民主集中的基础上由社员们共同拟定,共同遵守。社团必须明确本社团的活动宗旨及目标,活动要有计划,合理有序地进行。注意目标的阶段性、层次性,要注意远期目标的制定和中期目标的调整,克服形式主义,考虑自身实际与现实环境,使目标具有现实可能性,具有可操作性。
  2.开放性原则
  文学社团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拓展系统应突破局域限制及封闭状态,面向丰富而广阔的社会,在开放动态的大语文环境系统中,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渠道、立体沟通。因此,文学社在指导思想、管理手段、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诸方面实行全面开放,充分落实学生主体,促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个性得以自由充分的发展。做到活动目标多元、信息传递多样、价值取向多元,使学生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社团活动从语文学科工具性、实践性、人文性等特征出发,广泛而充分地开发利用现实生活中一切语文教育资源,采用民主管理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在开放性多元化的文学实践过程中,发展健康个性、并实现多元思维、多元能力的综合提升。
  3.主体性原则
  正在实施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把“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明确人的主体性,才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根本。对于高中文学社团来说,学生是管理的主体,因此要扩大学生自主权,弱化指导师管理色彩。文学社团建设要始终启发、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又培养和提高这种精神。整个活动过程,都应当是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获取和主动发展的过程。
  当前,新课程改革日渐深入,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许多优秀的中学生文学社团集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已逐渐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和文学社团的指导师,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文学社团的工作从课外活动的层面,提升到教育科学、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使健康高雅的文学艺术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蔡铁权.高中新课程100问.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钟伟平,浙江温州二中黄龙校区,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校园文学社团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