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向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大量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主动学习,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笔者以为,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教师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兴趣;情感;创新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向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大量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主动学习,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笔者以为,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情感氛围,培养创新意识便是实现优化的几个关键因素。
一、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先导。一个学生只有对所学学科感兴趣,才会盟发强烈的求知欲,才会在兴趣驱使下,遨游学科知识的迷宫。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是第一位的因素。
1.教材激趣
语文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本质,浓厚的文学性,人文性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兴趣因素。如中学课本那义正辞严的《最后一次讲演》,充满豪情壮美的《沁园春·雪》,低沉而缓慢的《周总理,你在那里》等文,教师指导学生用不同语调去读,结果课文本身的意蕴吸引了学生,学习兴趣油然而生了。教师要善于抓住兴趣在教材中存在的基点,找准切入口,从教材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内容中,激发学习兴趣。
2.方法激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变则新,新则趣。教师要根据自己特长、学生实际、教材内容三者的不同,采用新颖多样的教法。如讨论式、启发式、讲座式、角色对话式、情景式、自学式等,改革我们的教法和学法,增强教学艺术的魅力,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营造情感氛围
万物皆有情感在其中。教育是一项最需要感情投入的事业,因为它的主体是活生生、有灵性的人。要让学生在课文所设定的情感氛围中自由呼吸、徜徉,猎取知识,获得理性教育,没有情感因素参与是万万不行的。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积极、健康、饱满的情感去感染、熏陶学生,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这情感因素并不仅仅指一般意义上师生融洽、和谐的情感关系,更重要地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建构、营造的情感氛围。
1.以文移情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典范之作,文中动人之形象、跌宕起伏之情节、蕴含诗意之情境,常常是最易打动学生的。教师要善于发掘文中情并移进学生心里,达到与文中情共沉浮的目的。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当学生读了金氏父女悲惨遭遇之后,无不产生怜悯之情,教师再予以点拨,造成金氏父女不幸的元凶是谁,学生明白之后,就会无限仇恨镇关西。这样将文中所流露之情移入学生自己的情感世界,情感互动了。
2.以境造情
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依据文章创设目标情境,营造情感氛围,使教与学笼罩在一种有利于学生情感迸发的刻意经营的氛围之中。学生在此中,深品细察,任思绪飞舞,任情感随文意流动,乐在其中。这并不是教师在课堂故意造作的“矫情”,它的目的在于:学生在课堂上虽然面对的是普通一本书,但心头涌动的却是情感波澜。
3.以情激情
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牵动着学生的心,尤其是教师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感情变化,极大感染着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重要非常注重感情投入,用自己对事物的各种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真切的感情。
4.以理染情
语文教学要抓住情与理的统一。只有学生对课文理解透了,才会受到感染和教育。许多优秀教师讲课总是“情”、“理”交融,难以隔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以自己的情去品味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才会深入理解文意,与作者共奏和谐之乐章。如《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写起,在平凡中讴歌母亲的伟大,抒发对母亲无限崇敬、怀念和赞美之情,学生理解透了,就会产生与作者同样的情感——爱自己的母亲。
三、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新世纪教育的灵魂便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理所当然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那么如何培养创新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1.树立教学民主观念
民主、平等、自由 与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特别是课堂教学,学生直面老师,往往有拘束之感,缺少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生怕被老师提问。老师要给学生一个宽大的空间,让他们消除紧张,克服惊恐,放开手脚,大胆思维,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语文课是学生求异思维最活跃的科目。没有唯一只有多样,要充分发扬课内民主自由,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2.各抒己见
语文教学应大胆提倡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特长,调动他们创造的动机和热情。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展现自我、发表言论的机会,提倡把对课文内容不同的见解说出来。不要把学生多方面的见解视为“异端”,一刀削掉,把学生仅有的一点创造性思维扼杀在摇篮里。在教学中,我们要多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充分发挥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看法和观点,哪怕是合理性错误。只有如此,才有利于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才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真正优化。
作者简介:后玉霞(1982—)女,甘肃岷县西江初中,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