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地位无疑是最高的,《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华文化熠熠生辉于世界文化长廊的一颗耀眼之星。我们应该高度尊重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带着虔诚的欣赏和忠实的再创作态度,加以继承和传承。
[关键词]红楼梦;黛玉之死
以对《红楼梦》的重要情节“黛玉之死”的一些认识为例,分析当代人对经典名著鉴赏的一些观点和态度。
林黛玉作品形象:追求自由的孤傲抗争性格,执着坚持的人生态度,金陵十二钗首钗,贾府内外四百多女性中第一女主角,貌若天仙,才华横溢,命运多舛,悲剧结局。
对于这样一个重要人物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但不论何种看法,都想在曹雪芹前八十回里找到依据,因为“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是原作者最为重要的创作手段。
上吊自尽。与秦可卿命运相同。薄命册里的判词中有“玉带林中挂”的句子。另外,《葬花吟》里也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意思是一条丝绦软软地挂在树上,随风飘荡,在古代诗歌里往往暗喻着自缢的意思。这种说法认同不多,因为再找不到其他的伏线暗示,还有就是秦可卿有“淫”因才得“丧”果,死得恐怖是种惩罚,作者怎忍心让天仙般的林妹妹落此下场?
投湖自尽。与史湘云的联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是个谶语,林黛玉出生于农历二月十二,正是民间花朝节,“花魂”、“诗魂”都是黛玉的化身。《枉凝眉》中“一个枉自槎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也是一个印证。另外,黛玉在诗社中号为“潇湘妃子”,而传说中真正的潇湘妃子是舜帝的两个妃子,叫娥皇和女英,她们在探访舜帝的路上得知其死讯,泪洒湘妃竹,投湖而亡,这也正影射了黛玉之死。因此种种迹象表明,黛玉应是投湖自尽的。但同样是作品中的诗句让投湖自尽说遭到质疑,同样是《葬花吟》中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明黛玉认为水中是不干净的。试想,宝玉为怜花而将之放入沟渠中流走,黛玉尚且制止说道:“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它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对落花尚且如此,有着“诗魂”、“花魂”般气质的黛玉又怎会将纯净之躯赴沟渠呢?
黛玉究竟是怎么死的,续作者高鹗的观点基本是可以接受的,那就是因病而死。大家知道,黛玉自小多病,从会吃饭起就开始吃药,不停地咳嗽,不停地伤心流泪,身体极度虚弱,在经历了各种变故和打击后,终于泪尽而亡。不过,高鹗把黛玉之死放在宝玉成亲之日,迎亲的喜乐传到潇湘馆,黛玉遂因病带气,咯血而亡,完全是根据中国传统戏剧小说以婚姻悲剧作结的艺术创作手法,不过是为了增强作品的戏剧性,同时,黛玉死时口中念叨“宝玉,宝玉,你好……,似充满了对宝玉的怨恨和指责,不符合她生前要偿还“甘露之惠”的诺言,最终否定了黛玉视宝玉为真正知己,显得黛玉以怨报德,这也是有违曹雪芹原意的。
对于黛玉的死因和死状,一直以来红学界和民间都有多种说法。比如著名红学家蔡义江就认为是抄检大观园后,贾府出事了,宝玉流浪在外。黛玉记挂着他,身体撑不住去世了。宝玉回来时,黛玉已死去一年了。不过,近年出现的两种观点很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热议。
一是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的观点。他认为黛玉之死与黛玉葬花一样,都是一种行为艺术,而不会是象俗人那样生来死去。小说第一回就指出了宝玉和黛玉的仙人身份。宝玉原本是天上赤瑕宫的神英侍者,黛玉是天上一棵绛珠仙草。因为神英侍者每日灌溉甘露,绛珠仙草才得以修成女体。下凡后,林黛玉就要用一生的眼泪,还贾宝玉的灌溉之恩。由于有这样一个神话开头,再结合前八十回其他细节,刘心武猜测,如果是曹雪芹写黛玉之死,一定会把这一段描写得非常优美。黛玉会像葬花一样,精心地设计她的服装、道具和路线,一步一步地走进湖中,借仙遁复归天界。也许第二天人们发现黛玉已死,但找不到尸体,只会有衣服和钗环存在。
清人徐瀛在《红楼梦问答》中也说过这样一段令人深思的话:“子之处宝钗也将如何?”曰:“妻之。”“处湘云也将如何?”曰:“友之。”“处黛玉也将如何?”曰:“仙之。”把黛玉还原为绛珠仙草,还泪而来沉湖而去,从仙界来回归仙界。这种观点虽颠覆了投湖自尽的说法,但毕竟显得过于唯美,是否真是曹雪芹原意,还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沉湖之说毕竟是无碍于作品主题的,也能很好地维护黛玉冰清玉洁的形象。
人们通过对作品中某一句话或某一件事来推断人物结局,如黛玉之死,推测其上吊也好,沉湖也罢,都是爱护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热爱《红楼梦》这部经典作品,也是热爱中国古典文化遗产的表现,哪怕结论相去甚远,都是无可厚非的。但若只是为了闹个噱头,故意把严肃的主题戏说化,恶搞经典的艺术人物形象,为了吸引眼球迎合市场,而不惜丧失原则,由通俗演变为低俗,为了所谓收视、收听或阅读率而宣扬不健康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生活方式,以及庸俗、恶俗的内容,是对正常社会风气的污染,也是对传统民俗的不尊重。我们应该坚决维护主流的价值观念,维护既定的公序良俗,坚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传统文化经典保护好,继承经典中最值得学习的品质,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李万吉,宜宾广播电视大学 ,研究方向: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