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关注对知识的讲解、分析,而忽略了人文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重点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关键词]教学;情感;人文精神
一、新时期具有人文教育观的语文教育
中学教育本身就有着鲜明而强烈的人文学科特征,不但中学语文教材是人文结晶,中学生更是“尚未进入职业分工、包含着未来丰富潜能的主体的人”,教师则是“既培养社会后备劳动力的技能训练以及传授知识,又培养潜在的自由创造性主体的人”。
人文教育即人文精神的教育。所谓人类精神,即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精神人文精神是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它在国家、名族文化的创造、变革与发展中,激励人们前进,支撑文化和社会向前发展,是 一种人类共有的宝贵精神。它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鲜活性,能弥补我们以往贯彻的“文以载道”、纯说教性的“国情教育”及“爱国教育”的不足,能真切的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心灵上的强烈共鸣。这也就要求学习者基于今天的认识基础与高度,来评价历史,以达到“吐故纳新”“古为今用”及“洋为中用”的教学目的。这样的教学必然能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能运用自己的眼光与脑髓来评价客观事物,并正确的认识、改造客观世界。
二、为了能达到上述的教学目的,我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实践与落实:
1.教学观念上创设具有人文性的课堂教学氛围
我认为“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学生情绪高昂,教学效果较好;学生情绪低落,教学效果甚微。学生只有靠内在的‘情感动力’,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这里所说的“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最亲近的体验,也是人类行为中最复杂的感受,它是人类文化的沉淀,人类精神、信仰、制度、风俗、习惯等最稳定的内核。”
为创设具有人文性的课堂教学氛围,我利用以下契机:如利用寓意深刻,不易理解的语段来点拨;借助理解深奥、抽象的字眼来突破;根据“预习提示”“自读提示”来开拓;加工“思考和练习”来设疑;运用文中的警句要言来启迪及结合其它文章来比较。
创设课堂氛围是为了将学生“领进门”,让他们学会对人文精神进行深入讨论与学习,以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鉴赏水平。
2.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掘人文教育的因素与内涵
中学教育本身就具有强烈的人文学科特征,尤其是语文学科,它的教材均是人文结晶,自然也是进行人文教育的绝好材料,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发掘。试举高一下册《宽容序言》的教学为例:
在备课与教学中,我抓住以下几点人文教育内容:
第一,课题是“宽容”,足以说明它有着强烈的人文性,请同学们对此予以讨论认识;
第二,序言内容只限于“创新”与“守旧”两派势力斗争的形象化的理解吗?
第三,在你的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有过需要“宽容”的事情吗?你是怎样做的?
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较成功。学生们普遍感受到人文教育的内涵。进行以教材内容为主的人文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新型化改革,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前进,它的内涵“吐故纳新”性越强,需要我们进行批判性继承的特色也越来越鲜明。
3.教学延伸拓展上理解人性与人文的关系指导学生正确阅读、赏析作品
人文精神的发展有着鲜明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所以许多观点或评价随时间的推移,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一点也是宣传、教育上的重点,它能让学生们深刻而具体地感受。
如教《五人墓碑记》时,我就文中写苏州市民怒不可遏地与阉党生死相搏以救周顺昌和此时“吾复社之行为仕先者”却在“敛资财以送其行”,向同学们发问:“苏州市民与学子们会有如此反差的言行说明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就此查阅资料,进行深入探讨,并各抒己见,最后基本达成了以下共识。
“‘东林六君子’生前是道德理想的献身者,又是在改革社会的实践中屡屡失败者;他们是壮怀激烈的奇男子,又是愚忠循礼的士大夫;他们是饮誉天下的饱学之士,又是疏于权谋的政治稚童。”鉴于此,出现“当愤怒的苏州市民号呼蜂拥,追打缇骑时,复社的那些行为仕先者们却还在坐守庭院垂泪话别,大谈其‘死于王家,男儿常事’”的气节,也实已不足为奇了。
这样的拓展与延伸,我认为是鲜明的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了。
4.利用课堂头、尾的“边角料”来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
课前、课后我就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进行必要的解剖、点拨。如歌曲《常回家看看》可以进行亲情教育,要求学生尊重父母,体贴老人;《父亲》则被用来教育无知的子女学会理解父母,正确的评价父母的辛劳与无私胸怀;《傻妹妹》则饱含着对自己伤害过的情人的愧疚与忏悔,它告诫我们要对感情、对人生负责,要对得起良知,这是做人的起码的准则。
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实现这个目标是为了使中学生成为富有教养,富有良好细腻的精神感受者。要让他们通过人文教育学会体贴人、帮助人,做善事,并且先从尊重父母、亲人做起。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尊老爱幼,与同辈友爱相处。
借助语文教学进行人文教育能使学生们具有健全的智能人格,日后他们走向社会,才有可能促进并带来全民族与全社会的均衡发展,以促进我们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均衡发展。
作者简介: 王红芳(1977—),郑州三十六中,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