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1期 ID: 152503

[ 范畅 文选 ]   

从关联翻译观看中国特色菜的翻译

◇ 范畅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特色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中国特色饮食文化为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了解。如何让外国朋友了解中国文化,同时又向世界传播我们的特色文化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本文将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如何更好的翻译中国特色菜名。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特色菜;关联翻译理论;翻译策略
  
  作为人类历史文明的积淀,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历史记载。中国特色饮食文化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国家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推动着各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渗透。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贸,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及上海世博会的举行,更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中国特色饮食文化也为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所了解。但仍有一些特色菜的翻译不尽人意,甚至完全抹杀了菜名所蕴涵的中国文化。为更好地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美食,同时也为传播中国饮食文化,中国特色菜的翻译有待改进。本文将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探讨中国特色菜的翻译。
  一、关联翻译理论
  1.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由法国学者Sperber和英国学者Wilson于1986年共同提出的,即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具有最佳关联性。他们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相互理解的前提在于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最佳关联是指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同时人类的交际活动也是明示——推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话者和受话者都受到最佳关联的引导。
  2.关联翻译理论
  Ernst-August Gutt 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3. 翻译——明示—推理交际行为
  人之所以能进行交际,原因在于人们能够根据话语行为进行推理,交际具有推理的特性,同时也是一种明示过程。“明示”即说话者明白无误的表达自己的意图;“推理”即听话人能从说话者的明示信息中推断出说话者的暗含意图。
  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的复杂性远超过我们平常的语内交际。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构成翻译活动的交际者。但翻译包含两轮明示——推理过程。在第一轮明示——推理过程中,原文作者向译者明示其交际意图,译者根据原文的语境信息及关联原则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在第二轮明示——推理过程中,译者通过对原文及原作者意图的理解,将其以译文形式再现给译语读者,此时译语读者要根据译文传达的信息内容进行推理。由此可看出,译者的翻译是一种中间行为。译者一方面要付出努力寻找原语的最佳关联,另一方面又要将其对原语的认知和理解以最佳关联的方式传递给译语读者。
  4.翻译——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译者翻译的最终目的是期望读者在读到译文时能够获得充分的语境效果,并且不需付出不必要的认知努力。这就要求译者充分理解原语及语境,尤其要融入到原语认知语境中,寻找最佳关联,然后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推理,将最佳关联传达给目的语读者。由此可见,翻译本质上就是译者在原语认知语境和目的语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二、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具有悠久的饮食文化。《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就有“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的记载。简要来说,中国饮食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
  1.风味多样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气候,物产,风俗习惯均不同,饮食也风味多样。仅南北口味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更有巴蜀,齐鲁,淮扬,粤闵四大风味。
  2.精于烹饪
  中式菜肴烹调方法多样,常见的有:炒,煎,爆, 炸,烧,煮,蒸,炖,熏,烤,白灼等等。用这些方法烹饪出的常见菜肴有:腊肉炒香芹,煎鸡蛋,爆大虾,五香炸鸡翅,红烧肉,涮羊肉,荷叶粉蒸肉,土豆炖牛肉,熏山鸡,盐烙信丰鸡,白灼海螺片。
  3.追求美感与意境
  中国的烹饪还讲究菜肴的美感,注重色,香,味,形和器的协调一致。菜肴的命名也别有讲究。有的菜肴根据主,辅,调料及烹饪方法命名,有的命名跟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有关。如,“大救驾(Shouxian County’s kernel pastry)”,“全家福”,“狮子头”,“叫花鸡”,“鸿门宴”,“东坡肉”。有些则充满诗情画意,如川菜里的“春色满园”,辽菜里的“鱼跃荷香”。更有菜肴能给人以唐诗意境的美妙遐想,如“白云深处有人家”即是肉沫豆腐。
  4.食医结合,注重保健
  我国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密切相关,自古就有“医食同源”,“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的药用价值,做成美味佳肴,同时达到防治某些疾病的目的。
  三、关联翻译理论下的特色菜翻译
  中国特色菜的命名方式各异,有些菜名具有浓郁的历史韵味,也有富含民俗风情的,更有些菜肴颇具浪漫气息。菜肴的命名已成为一种艺术。所以,究竟如何准确形象的把特色菜名译成英语,让外国朋友即品尝到了特色菜的独特风味,又向他们传播了中国饮食文化呢?关联翻译理论给我们一些启示:关联理论强调认知语境,最佳关联,以及寻求最佳关联所付出的认知努力。因此,在翻译特色菜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译语接受者在饮食文化方面的认知语境。译者要根据自己的认知语境对原语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然后充分考虑译语接受者对译作的期待及译语接受者自身的认知语境,在从两者之间寻求最佳关联,取得最大语境效果,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对中西饮食文化所共知的部分可采取直译的方法,由于认知语境强,关联性也强,译语接受者只需付出较少的认知努力即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如常见的红烧牛肉:braised beef with brown sauce,松仁香菇:black mushrooms with pine nuts。采用直译的方法译语读者完全可以理解。
  然而还有一大部分菜肴通过直译却常常令外国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由于翻译不专业,个别英文菜名不仅没招揽到外国顾客,反而把人给吓跑了。如:“红烧狮子头”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 Red burned Lion Head ),“麻婆豆腐”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 bean 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 ),“老虎菜”译成 tiger skin。对历史寓意深厚和富含典故的特色菜和小吃,如“东坡肉”,“夫妻肺片”,“贵妃醉鸡”这些菜名,究竟如何翻译才能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特色又为外国朋友所理解呢?结合关联翻译,译者要在原语与译语读者间寻求最佳关联,最大限度的把原语信息传递给译语读者。
  下面简要总结下中国特色菜翻译的几种方法:
  1.直译(主配料,烹饪方法)
  直译包括菜肴的主配料,烹饪方法,必要时还可加上菜的口味。常见的有:
  青椒肉丝:Shredded pork with green peppers火爆腰花:Saut€閑d Pig Kidney芋头蒸排骨:Steamed Spare Ribs with Taro烤乳猪:Roasted Suckling Pig
  2.意译
  有些中式菜肴根据烹饪后造型及配料命名后颇具艺术气息,菜名典雅喜庆。此时我们最好舍其音或型,采取意译的方法,译出配料和烹饪方法。如:
  龙凤会stewed snake and chicken全家福stewed assorted meats 炸响铃 deep-fried bean curd skin蚂蚁上树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
  3.音译
  音译最适合中国特色小吃的翻译。这样便于保留小吃的韵味和文化特色,也便于外国人所了解。如:包子:Baozi馒头:Manto 油条:Youtiao饺子:Jiaozi
  4.直译加注释
  对于寓含历史典故或民间传说的菜名,其名称多半不包含配料及烹饪方法,若要外国朋友理解其含义,必须追溯到菜肴的历史。对这类菜名,可以采取直译加注释的方法。这样即可以保留原文特色和个性,做到紧贴原文,又能消除读者认知语境中的障碍,为读者提供最佳语境效果,有效实现译文功能。如:
  佛跳墙 Fotiaoqiang (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lured by its delicious aroma even the Buddha jumped over the wall to eat this dish )
  东坡肉 Braised Dongpo Pork (the pork braised in both Sichuan and Hangzhou styles by Dongpo Su,who was a literary giant and also prefect of Hangzhou city of Song Dynasty,was given to Dongpo by people who loved and respected him)
  夫妻肺片pork lungs in Chili Sauce (it was first made by a couple from Chengdu city in 1930s)
  关联理论指出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要寻求最佳关联。翻译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语境进行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仍旧是最佳关联性。在翻译中国特色菜这样一项交际活动的过程中,也应遵守关联翻译理论。在翻译时应该做到两点,一是译文要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或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二是译文表达的方式要让译文读者无须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鉴于中国特色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因此在翻译时还要尽量把中国这一宝贵的特色文化传递给译文读者。
  
  
  参考文献:
  [1]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40-147.
  [2]Dan Sperber & Deirdre 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1.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8.
  
  作者简介:范畅,郑州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从关联翻译观看中国特色菜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