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数民族高职语文教学在高职教育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有必要针对问题,积极思考对策及方法。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职语文教育;问题;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僻山区,经济落后,教育落后,所以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学院基本上都不完全具备办高职的条件和要素,是靠国家扶持和照顾才从中专改制而成的,由于这些高职学院先天营养不良,因而在高职办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急需解决,那么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的高职语文教育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其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展现出来供同仁们探讨和思考,积极思考对策,以推动少数民族高职语文教育的前进和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职语文存在的问题
1.是从领导到老师、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有些领导认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科技型、应用型的专业技术劳动者,语文教育与这一目标没有多大的直接联系和作用,因此对语文课不重视,语文课可有可无。语文课的开设很随意,不规范。如果某个专业课专业老师不够,这门专业就多开语文课来应付学生,如果这么专业课专业老师齐全,语文课就可以不要上了,完全可以删掉。在这样环境的高职语文教师也有自卑看法,认为学校反正不重视,自己的专业不可能唱主角,所以在教学中也不求上进,能糊就行。而少数学生与家长也认为自己是来学习专业技能来的,学语文没有多大实际作用与价值,反而挤占了学习专业课的时间,也不重视语文的学习。因此,本应该在高职教育中发挥基石作用的语文教育,现在就处于一个很尴尬的现状,领导不重视,老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学生不愿学,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的教育质量也无从提高。
2.由于学校没有一套很好的有针对性的奖励机制
所以老师工作积极性不高,造成许多老师不求进步,只求无过,不愿意进行自我知识的更新,不愿意进行教学创新。现在的语文教学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模式,一本教材,一根粉笔,一张嘴皮填鸭式的满堂贯,既是想要上一堂多媒体课也难上难,专业课都安排不过来,你语文课还想要,难,一年也难安排两次上多媒体课。如果老师想要搞创新,但是僵化的评价体制也制约着语文老师,如你想带学生出去调查实践,资金没有,学生的安全老师还得全部承担,不如不去,省心省事。又如老师想把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电视和报刊中最新最好的资料灵活用到教学中,但是体制要求你必按教学计划教学。所以有的语文老师就求无过,不愿创新,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手段陈旧。
3.学生素质太差,制约着高职语文的教学质量
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学院由于办学条件差,地域环境差,师资力量不足等因素使得这些学院的生源很成问题,难招学生,为了学院生存必得广招学生,只要他愿意交钱,基本上就可以读书,初中毕业的有钱就读大专无钱就读中专,高中毕业的只要达到最低国家分数线200多一点就行。这些学院的学生大部分是少数民族本地学生,这些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学习意识差,学生素质差,学生旷课,上网通宵等是见怪不怪了,使得语文教学质量不可能保证和提高。
4.语文教师信息闭塞,进修机会少,再提高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和条件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相互联系,沟通,相互学习。中学语文是基础课,再加上受升学,统考的影响,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频繁,而高职院校校际间有组织的教研活动较少,老师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少,即使是每年仅一次的年会,老师都难有机会参加,比如今年的年会笔者的论文是写好了,却没有机会送到年会上,学校不派人参加,虽然这次年会离我校很近只要两个小时火车。老师和外界的现实联系基本上是很少的,更谈不上学校送出去进修的机会了。
上述几点问题主要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高职语文教育中,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积极思考对策,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高职语文的教学质量,确保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对策
1.要借助于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广泛宣传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领导到学生到家长都能统一认识,改变观念,认识语文学科价值,作用
语文是本民族通用语,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历史,是这个民族世代创造的结晶,语文学科是理论知识学科,技能学科和人文学科高度统一的综合性学科,它既有一般基础学科所共有的本专业基础知识体系,又具有一般基础学科没有或少有的基本功能和实用技能,还具有强大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因而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基础作用的重大影响力,可以说在文科课程中,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是任何课程也无法取代之的,它的意义也远远超出一门课程的范畴,现实也证明同样两个人,语文这个工具掌握得好,他的发展机会就多很多。因此我们要大力宣传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让所以的人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保语文在高职中真正发挥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作用。
2.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学院要尽快建立起一套好的具有针对性很强的奖励和评价机制,以带动老师工作的积极性,鼓励教学教育创新
现在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院校不是没有一套奖励与评价老师的机制,但是这些机制一般是面向所有的全院所有的工作人员,泛泛而谈,不是很具体,明确,针对性不强,因而可操作性不强,难带动语文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3.语文老师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语文老师虽然不受学院重视,但是不能因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与时俱进,敢于开拓创新。具体的在教学中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唯一,教材唯一,课堂唯一,讲授唯一,笔试唯一的做法。就高职语文教学而言,我们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有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到以讨论和阅读为中心,以固定课本教材为中心到以阅读课外文字材料为中心。
第二,要设计灵活的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采用情景教学法、点拨发、比较发、讨论法等富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积极改革语文教材,主动编写适合本校的切实可行的教材,使教材更具人文性、科学性、审美性、时代性。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老师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特点和不足去编写教材,要善于从少数民族地区现实生活中吸收本民族文化来补足教材,教材还需要及时将社会科学与提高语文表达水平有关新知识吸收进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活动与多姿多彩的生活。高职语文课要在教学中根据需要给学生发指导性材料,让学生根据指导材料解决有关问题,教师起到一个现场指导作用。
第四,加强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思考、交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故事会、朗诵会、课本剧等形式都可以引进课堂教学。多举办诗歌诵读会、演讲赛、辨论赛、书法讲座、文学社团活动等有益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既满足了学生身心需要,又陶冶了情操、性情,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语文教学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敢于直面问题积极思考对策,少数民族地区分高职语文教学就一定能在高职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简介:向亿平(1971—),女,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