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不”连读成语的会意字在《汉语大字典》中存在一定的数量,反映了“不”的构字能力,这些字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既有积极性,又有局限性。
[关键词]会意字;异体字;连读成语“不”
会意是一种造字方法,它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符,并综合这两个意符的意义而造出新字,新造出来的字的意义与这些意符本身的意义又不相同。用这种造字方法造出来的字就叫会意字。
在众多会意字中,有一类会意字,它的偏旁可以连读成语,这类会意字绝大多数是汉字变得完全不象形之后才造出来的,在古文字里很少见。[1]这类字大多是异体字,并在现代规范汉字中已被正字取代,然而也有小部分字进入了现代规范字。
《汉语大字典》是当代大型字书对汉语俗字整理最完善的一本,即便连被清代学者斥为“直是废书”的《龙龛手镜》中的俗字也大胆地收录了。在整理历史传留的俗字方面,《汉语大字典》不仅继承了前代字书的研究成果,而且也注意吸收了今人研究的新成果,基本上体现了当代俗字整理的总体水平。[2]《汉语大字典》中,与“不”连读成语的会意字,上下结构,且“不”在上者,共有20个,大多数为异体字,真正进入规范字,《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仅6个字,但这也说明了“不”的构字能力。
一、 进入规范字的字
之所以称之为规范字,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于日常交流中。
否 《说文》:“否,不也。从口从不,不亦声。”徐锴曰:“不可之意见于言,故从口,方久切。”段玉裁注:“不者,事之不然也。故音义皆同。”“口”是言语之所从出,“不口”即不说话,表不赞同,即否定。
甭b€閚g 方言。“不用”的合音。用不着;不必。如“甭说了。”“甭”既合音又合义,反应了方言用字的实用性。另“甭”还有一个读音q€臁!读枋志怠芬羝捌薄!读枋志怠げ徊俊贰氨拢羝!鼻迩箨俊妒菡侣肌に问彼鬃帧罚骸啊读枋志怠范嗍毡伤字郑纭挛!薄读枋志怠匪铡皅€臁闭庖欢烈舻摹氨隆保印安弧⒂谩被嵋猓盟得髁恕捌闭庖灰馑肌?
歪 《字彙》乌乖切,不正;偏斜。跟“正”相对。《说文·立部》:“竵,不正也。从立, 声。”段注:“俗字作歪。”《正字通·止部》:“歪,俗字。《说文》竵,训不正。俗合不正二字改作歪。”可见,歪从“不、正”会意,与“正”相对。另“歪”还有另一个读音“w€#3i”,是“扭伤”的意思,如“歪了脚”,方言中常见。
孬 方言用字,坏,不好。从“不、好”会意,这应该是后起的字,在先人古籍中均未发现,《捻军歌谣·穷爷们结成捻》:“走了孬运碰官兵,人亡才散望谁喊。”应该说“孬”是为了方言“n€"Do”这个读音生造的会意字。
奀 方言用字,音€"Vn,人瘦弱。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杂志》:“奀,人瘦弱也。”清钮秀《觚賸·粤觚上·语字之异》:“粤中语少正音,书多俗字。人物之瘦者为奀。音茫。”现代广东方言仍有此字,音€"Vn,仍表瘦小义。常用作人名。陈残云《香飘四季》第二章:“瘦的叫林奀,比盛伯稍为年轻,人们唤他叫‘奀叔’,一个诚实的老蕉农。”。另“奀”也可以表示物件小,同样出自广东方言。“奀”从“不、大”会意,从字表即可看出。
覔 同“觅”。《玉篇·见部》:“覔,同觅,俗。”三国魏贾岱宗《大狗赋》:“逆风长厉,野禽是覔。”宋曾慥《类说》卷十五:“欲采芝兰无覔处,野花汀草占春多。”东西不见了,自然需要去寻找,即为觅。
二、已废除的字
1.方言用字
根据当地方言中的某个音,生造出来的字,以便记录。
不*父[3]m€#7u 方言。义父。清徐珂《清稗类钞·经术类》:“广西人所用者如下:……不*父,音近某,假父也。”不是亲生父亲,但又得叫他父亲,只能是养父或义父,即为假父。
不*高 €#3i 《广东通志》音矮。方言。广东称人不高为不*高。清道光《广东通志·舆地略十》:“人物之短者为不*高(音矮)。” 不*高应为矮的俗字,清徐珂《清稗类钞·经术类》“各地通行之俗字颇多,今略举之。广东之所用者如下:……不*高,音矮,人不长也。”从字形上比较,不*高较之矮的表意性更强,浅显可见,与高相对。
2.异体字
所谓异体字就是彼此音义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这些字是同时使用的。本文所举之例皆从广义异体字上讲。
不*少 同“多”。《龙龛手镜·不部》:“不*少,俗,音多。” 不*少含有“多”的意思,故为正字“多”的异体,现已不用,由“多”取代。
不*束 同“铺”。《字彙补·木部》:“不*束,《集韵》与铺设之铺同。”《说文》:“束,缚也,从口木。凡束之属皆从束。”不束即不缚。铺义为把东西展开或摊平,故与不束义同。
不*几 同“否”。《字彙补·几部》:“不*几,古否字。见《弘明集》。”
不*明 同“暗”。《龙龛手镜·不部》:“不*明,乌绀反。”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宋时俗字》:“《龙龛手镜》多收鄙俗之字,如……不*明为暗。”明与暗是一对反义词,不明即为暗。用不*明作暗的异体,表意性更强。
不*长 同“矮”。《龙龛手镜·不部》:“不*长”,“矮”的俗字,《字彙补·长部》:“不*长,音矮。《篇韵》短也。”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杂志》:“不*长,音矮,不长也。”“长”有一个义项为“高”,与“矮”相对。
不*食 同“斋”。《字彙补·食部》:“不*食,《字学元元》与斋同。”宋赵与时《宾退録》卷五:“吴虎臣[曾]《漫録》云:‘婺州下俚有俗字,如以不*长为矮,不*食为斋。讼牒文案亦然。’”《释氏要览》卷上曰:“佛教以过中不食名斋。”因而得义。
不*風 同“音+念”[4]。《龙龛手镜·不部》“不*風,正作音+念。声绝也。”声音的传播需要通过媒介,風是很好的媒介,風能将声音传播得很远,没有風声,一切都是静悄悄的,故而声绝也。“音+念”《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收。
不*血 同“衃”。《集韵·灰韵》:“衃,《说文》:‘凝血也。’或书作不*血。”凝固的血液跟液态的血是不一样的,故而书作衃,从“血、不”会意,可能是为了书写的美观抑或是排版的需要而写作“不*血”,与“衃”成了异体字。
3.其他
不*心f€#9《改併四声篇海·心部》引《搜真玉镜》:“不*心,方武切。” 《字彙补·心部》:“不*心,音甫。义未详。”
不*目f€"?《集韵》方鸠切,平尤,非。见。《集韵·尤韵》:“不*目,见也。”《说文》:“见,视也,从儿从目,凡目之属皆从见。”“不”像“手”之形,用手放在眼上,可以看得更远,故为视。
不*生zh€"恘g《字彙补》初充切。人亡绝。《字彙补·生部》:“不*生,人亡绝。”不生即为亡,不*生,从“不、生”会意。
不*肉p€"Vi 肉脔未成酱。《集韵·灰韵》:“不*肉,肉臠未成酱。”肉脔未成酱,又与原来的肉不同,又不可称之为肉脔,故而另造一字“不*肉”,更好地表达了肉脔与肉酱的中间状态。
三、 结论
以与“不”构成新字的可以连读成语的会意字为例,可以帮我们理解这类会意字存在的意义。一方面让我们了解到汉字部首构字能力的强大性,增加了汉字的数量,为汉字文化的传承起了促进作用,如“歪”、“甭”,这些字的出现,对我们记录方言用语大有帮助。同时对我们理解字义也是大有帮助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这类字是生造字,给人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不*食”、“不*生”,这些字用一般的字体输入法很难在电脑word文档中输出,同时准确理解这些字的字义还破费周折。当人们对其望而生畏的时候,人们可能会选择放弃学习或给它另换一种写法,这样就很容易使它遗失了本义。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两面性,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一点,正确评判这类字存在的历史功过,才能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帮助。当然,一部分这类异体字和生造字有废除的必要,的确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如“不*心”、“不*束”等,但同时认识了这些字,对我们读懂古书,研究方言以及研究俗字、分清异体字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0.2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6
[4]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M].岳麓书社,1998.7
[5]陈建裕.《五十年来的汉语俗字研究》[J].河南:《平顶山师专学报》,1999.8字典词典类:
[6]《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
作者简介:向玲玲,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