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1期 ID: 152534

[ 赵宝莹 文选 ]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 赵宝莹

  [摘要]本文将系统阐释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并在辨证唯物主义的视角下对严复的“信达雅”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进行对比分析。从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翻译实践经历的异同去分析各自翻译理论的异同。目的在于去利用各自的优点更好的指导翻译实践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译论;严复;泰特勒;辩证唯物主义
  
  一、中西翻译标准简述
  在中西翻译发展历史中,各学者和翻译家们始终未停止过对翻译标准的探讨。他们大都先后对翻译的标准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和归纳。追溯至几千年前,我国的翻译标准就有道安的“五失本”和“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而后有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而西方的突出代表有十六世纪法国多雷的“翻译五要素”,德国路德的“翻译修补七规则”,十八世纪英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二十世纪英国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及美国奈达的“动态对等”。本文是挑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翻译原则--- 严复的“信达雅”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加以对比,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去分析两者的异同及可能造成两者相似之处的原因。
  二、严复“信达雅”的阐释
  1898年,严复在其译著《天演论》的序《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的标准。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以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从内容上来看,严复主张的信达雅中的“信”是对于原文的思想和内容的忠实,同时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忠实。“达”是达旨,达意,其前提也是译入语的表达要通顺,不拘泥与原文的形式而求通顺,求“达”也是为了取“信”两者是辨证统一的。“雅”,指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是为“达”服务,是求达的手段,最终服务于“信”,而不是并列于“信” 和“达”的第三个标准,故,雅是为达,达是求信,信又是最根本的原则。 而严复的“信达雅”中提到:“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这里看的出“达”的地位,至少也是要和信同等重要的。译文为顾信而舍达,为取达而弃信的都大量存在。有些时候达与信似乎不能同时存在,但是好的译文就要求尽可能的达到两者共存,辨证统一。
  三、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阐释
  1790年,英国翻译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伦敦发表了被誉为西方翻译史上“第一步部较为完善的翻译理论专著”的《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论翻译的原则》)在文中他指出:“A good translation can transplant the advantages of the source text into another language completely and thoroughly.”细读此定义,不难发现“transplant”一词值得考究,陆谷孙著《英汉大词典》上对于该词的解释可以通过其给出的例句看出。例句中所提到“transplant”,无论是花草树木的移植或是人的迁移,移居,甚至是器官的移植等,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提到这些物体从不同的地方或环境转到目前的这个新的地方或环境时能够匹配与适应。换言之,“transplant”就是“成功地迁移或移植”,也就意味着某事物转移到新环境后达到了匹配与适应的状态。用到翻译的层面上讲,就是要让译文不管从文化传递层面还是语言表达层面都要符合译语环境。泰特勒在其对翻译的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
  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第一个原则是讲译作应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和思想;第二个原则是讲译作应忠于原作的形式和风格,对于风格的忠实,不仅仅局限于对于原作的文体风格或类别的对等,还要与原作作者的个人写作风格和相应时期的背景风格一致。第三个原则是强调,译文的行文要如原语写作般自然流畅 。针对此三原则,泰特勒指出,这三个原则是好的翻译必备的条件,它们的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自然的,是按重要顺序排列的,如果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要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绝不能颠倒主次,以牺牲思想内容的重视来求得译文的优美和流畅。
  四、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差异
  1.中西方文字的文化渊源不同
  中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字也是作为一门艺术,可以欣赏的。再加上本身汉语也有很浓重的文化色彩,可以做到如艺术品一般的优美。因此中国的许多翻译家将文学翻译视作是一种艺术。要求译文在信的基础上强调“达”甚至是“雅”。而西方人要求文学表达方面的严谨。尤其是法语之类的语言语句表达的精确,不会有任何的歧义。西方许多翻译家认为翻译应如做科学般严谨。
  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导致中西译论的一些观点上差异的根源在于中西方社会文化的不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不同导致社会意识的各异。
  2.中西传统译论的主张不同
  在许渊冲先生所著《翻译的艺术》一书中提到:由于西方的文字是形合文字,他们之间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可以对等的,所以西方的翻译家提出了对等论(等效论)。举个两个句子为例:
  英语:To be or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法语:Etre ou ne pas etre,telle est la question.
  以上来自西方的不同语言可以做到形式,内容及风格的完全对等。泰特勒之前接触到的语言几乎都是西方各国家的语言,所以他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达到与原文在各个方面的对等发挥原文的各种优势,西方译论主张对等。
  但中文不能做到与西方语言的完全对等,故,只能主张优化。同时造成优化和对等成为中西译论的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因此在国内译论中提到的优化论认为:“若原文和译文不能对等,则两种语言的优劣即可显现。故在翻译时,为求“达”同时最根本的为取“信”而需尽可能的发挥译语优势,改变劣势,争取均势。(许渊冲,《翻译的艺术》)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西方各种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似性这种客观存在决定了他后来形成的应该尽可能毫无遗漏的与原文对等的这一意识,进而有了这样的理论。
  3.内涵不同
  严复翻译标准的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于信达雅三个字的内涵界定不清楚。如果其中的“信”除了指忠实原文的意思表达之外,还包括了行文手法风格在内,那么这一个“信”字就包含了泰特勒的整个三原则。按严复本意,由于中英文之间句法差异太大,翻译过程中必须相应的采取一些灵活变通手段,用通顺流畅的语言彰显原文思想意义。可见,“达”与泰特勒的第三个原则“译作应如原语般流畅”意义相似。“雅”按照严复的意思是为求“达”而使用“汉以前字法句法”(罗新璋 1984:136)这是严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吸引特定的目标读者已达到特定的翻译目的而采用的特殊手段。而严复对“信”“达”“雅”三个字的排列顺序,我们也可以看出,他认为翻译应求其信,但如不达,就等于没译,可见严复比较注重三者之间的联系。将“达”提到与“信”同样的重要地位。根据唯物主义辩证法分析,三者的关系,尤其是“信”与“达”之间的关系式相辅相成,共同联系与发展的关系。
  泰特勒认为第一个原则是最重要的,其余两个都是对第一个的补充,他强调,译作要保留原作所有的信息内容,保持原作风格,像原作一样通顺达意。也就是说,译者应尽可能多的去反映出原作中的每一个方面。这样的观点被后来的一些人认为泰特勒有倾向于主张直译的嫌疑。根据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泰特勒否认了其三原则的联系。
  五、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相似处
  虽然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有很多差异,但我们也不能否认两者在字面意思上的很多相似性。严复的“信”就与泰特勒三原则的第一个原则:译文应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和思想。严复的“达”又与泰特勒三原则中的第三条尤为相似:译文应具备和原创作品一样的流畅的特点。这些相似之处是与两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当时的状况有关的。他们都有翻译实践经验。泰特勒和严复都不是纯粹的翻译理论家,他们都从事过翻译实践,因而都是“翻译的经验家”。严复在译《天演论》中,就不是直译,有评论,有发挥。而泰特勒的译作更是多达三四十部,他们各自的翻译实践也为他们能提出相似的翻译理论埋下了伏笔。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不同时代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们能够达到共识也恰恰说明了翻译的规律性。
  六、比较研究后的启示
  对两种译论进行比较研究后,无论两者有何异同,我们都不能否认两者分别代表了中西方翻译史上各自的高峰。都无法忽视两者对中西方翻译界的影响。首先,笔者认为在做中西方译论的比较研究时,研究者应正确的认识中西方译论各自的优缺点,例如,虽然西方的译论在系统性,精确性方面明显优于中国的译论,但也不可避免的滋生了一些负面效应,例如在理论上刻意求新而造成术语堆积,重叠等现象,对翻译的研究过于趋近于自然科学中的科学性,导致偏离翻译研究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中国的译论简练,精悍,却定义模糊。其次,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可忽视中西译论各自丰富的传统,最好在研究时能注重与传统译论相互参照,相互解释。只有这样才能彰显中国传统译论的特色,弘扬传统译论的精华。
  
  
  参考文献:
  [1]严复,天演论·译例言,《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6
  [2]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谭载喜,《翻译学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许渊冲,《翻译的艺术》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赵宝莹,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