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使网络语言成为各种语言互相影响和发生作用的重要平台。本文试从语序变化、形态变化和语义变化三方面出发,以网络语言中非常规的语法现象为分析对象,探讨英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语言;英语语法
近年来,网络语言中的各类语言现象,特别是词汇创新等现象成为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值得被关注的不仅是词汇上的新变化。在网络语言中,也出现了不少非常规的语法现象。这些语法现象,很难从传统的语法规则中找到依据,甚至超出了汉语语法的范畴。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网络语言成为各种语言互相影响和发生作用的重要载体之一。特别是英语作为强势语言,其对汉语词汇、语法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本文试从语序变化、形态变化和语义变化三方面出发,以网络语言中非常规的语法现象为分析对象,探讨英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一、语序变化
汉语的主要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1]。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采用了许多新的视角。其中,在类型学视角下,句子成分的次序成为语言的分类标准。按照这个标准,语言中的语序有六种可能的次序:VSO,VOS,SVO,SOV,OSV,OVS(S=主语,V=谓语,O=宾语)。但实际上,在这六种语序中,常见的占支配地位的语序只有三种,即VSO, VOS, SVO,另三种语序则较为罕见。依据该理论,世界语言可按以上三种常用语序分为:VSO型、SVO型(包括世界上大多数语言,英语和汉语也在其中)和SOV型[2]。
虽然同属SVO型语言,但英语和汉语其它成分在语序上所遵循的原则却不完全一致。最显著的不同是状语,特别是处所状语在句中的位置这一点上。同其他 SVO语言比较,汉语的处所状语置于动词前,而其他SVO语言的处所状语大多置于动词后,如英语[3]。
网络中的汉语,却时有处所状语置于动词后的情况。如:
(1)我(主语)+下午(时间状语)+看(谓语)+书(宾语)+在图书馆(处所状语)。
以(1)句为例,此句的语序明显和汉语“所有状语前置于动词”的特点相违背。在日常用语中,一般表达是“我下午在图书馆看书”,如果要强调“下午”这个时间,也只会把时间状语“下午”提前,变成“下午我在图书馆看书”。这两种表达都符合汉语语法的一般特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1)例的用法并非来自汉语常规的表达,而应该是另有出处:
除了汉语以外,其他SVO语言的处所状语,包括英语,基本上都是以后置于动词为基本位置。如果我们将“下午我在图书馆看书”对应的语义用英语来表示,就是“I’ve read books in the library this afernoon.”处所状语和时间状语在动词之后。如果将此句和(1)句做一个对比,就会发现:(1)句明显受了英语的影响,将动词提前置于处所状语之前,才形成了这种非常规的语法现象。
然而,(1)句又没有完全照搬英语的语序:虽然将时间状语提到了动词之前,但还是遵循着汉语中处所状语在时间状语之后的原则,没有完全按照英语的顺序,排列成“我+看书+在图书馆+下午”或者“我+在图书馆+看书+下午,这样才使得这种用法能够为网民所接受。
经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在网络语言中,英语对汉语的影响,已从词汇引用层面扩展到了构句的语法形态上,引起了在语序上的变异。虽然这种变异还是要部分遵循汉语本身的语法规范,因此即使在网络语言中也不可能完全采用英语语序,但这种差别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二、形态变化
世界上的语言,据统计有五千多种,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结构。语法结构虽然花样繁多,但仍可以归为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和复综语四种类型[4]。作为孤立语的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是其语法上的显著特点。而作为屈折语代表之一的英语,词形变化丰富,形态是英语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目前不仅出现的英语词语的直接借用的现象,还出现了英语的语法形态的借用。如:
(2)偶郁闷ing
(3)吃饭ed
由于英语动词兼有“体”、“时”和“态”的差别,为了体现这些语法范畴,在表现形式上就产生了动词的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ing、-ed”形式。这些分词发挥着体现“体”、“时”、“态”其中一种或多种语法范畴的重要作用。同时,这种形式上的变化,并不是一种词缀,因为“-ing、-ed”是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的,我们可以完全把它们当做英语中一种说明语法范畴的“符号”。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种“汉语动词+ing/ed符号”的用法;
从语义上看:
(2)例:“偶郁闷ing”(我正郁闷着),用“ing”来表示状态持续;
(3)例:“吃饭ed” 表示“吃过饭了”,用“-ed”表示结束或完成;
其实,与(2)、(3)两例中进行体和完成体相对应的,汉语中动词后加“了、着、过”的用法也带有“体”的意味:
“着”:be -ing ,进行体,如笑着;
“了”:-ed / have + -ed,完成体,如吃了;
“过”:-ed / have + -ed,经历体,表示动作已成为过去或经验,如去过;
然而,大部分网民不会说“偶郁闷着”或者“吃过饭了”,而是选择了这种“汉语动词+ing/ed符号”的方式,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汉语中能表示“体”的词汇有限 ,一些词汇与新兴的网络语言连用时,过于生硬,网民不能接受;
二是汉语中缺乏一个统一的形式来表现某一特定的语法范畴,即上文所说的没有态变化。如上例中,仅“-ed”这一形式就可表示英语中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两种时态,以及汉语中加“了”、“过”这两种现象的含义。
一般情况下,语法范畴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一种语言的语法范畴是不能被硬套到另一种语言的。但是,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兼容性,这种形态上的变化所代表的语法意义被淡化,而某些“符号”本身被单独抽离出来,作为一种语言中某种语法范畴的代表,影响着另一种语言。这种影响能够产生,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被影响的语言,汉语,本身缺乏形态变化,才使得汉语的使用者能够借助网络平台将英语中的形态变化以一种广为接受的方式“嫁接”过来。
三、语义变化
在语法研究中,除了句法分析,语义关系的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网络语言中一些非常规的语义关系变化也是笔者关注的重点之一。谈到这种变化,不得不提到网络语言中的被字句。
据统计,近期比较流行的是一系列有着事件背景的被字句:如被增长、被就业、被自杀等。这些用法中“被€讇住钡闹饔铮负醵际侨跏频囊环剑饔锊淮嬖谖接锒仕淼模ㄈ缭龀ぁ⒕鸵怠⒆陨保┑仁率担幢荒持智恐屏χ圃炝艘恢执τ谡庖蛔刺募傧蟆R浴氨痪鸵怠币淮饰?
帖子《应届毕业生怒问:谁替我签的就业协议书?注水的就业率!》于2009年7月12日发表在天涯论坛上,作者“酱里合酱”在帖子里说道:“我就业啦,就业啦,太兴奋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就业的!”就这样,“被就业”一词诞生了。”
现代汉语中,被字句有两种结构、一种是“受事+被+谓语”式,另一种则是“被+施事+谓语”式,网络语言中的被字句多为第一种结构。在两种结构中,语义关系的核心都在谓语动词上,而传统语法对其谓语动词是有要求的:
从配价理论角度来分析,并不是任何“价”类的动词都可以作被字句的谓语动词,典型被字句中的谓语动词一般具有[+多价性],即是二价动词或三价动词。
谓语动词若是一价动词,单独作谓语一般不能构成被字句。但少数一价动词有时也能出现在被字句的谓语位置上。但也有条件限制:
一是某些述宾式的双音节一价动词,如“撤职”等,有时可以构成被字句。原因是这类动词是动宾式的离合动词,它的后一个名语素能以客体身份受动作影响起变化,如“他被上级撤职了可以转化成“他的职(务)被上级撤了”;
二是具有致使力的特征的一价动词(如“感动”等),也可组成被字句。如:我被他的英雄事迹感动了;
现在,再来考察一下网络中被字句谓语动词的使用是否符合传统语法规则:
以“被就业”为例,“就业”为一价动词,单独作谓语是不可能构成被字句的,除非满足以上所说的三点限制条件之一:
首先,对比第一点,“就业”虽然可以看成述宾式的双音节一价动词,但是“就业”这一动词中的后一个名语素不能以客体身份受动作影响起变化;对比第二点,“就业“一词也不是具有致使力的特征的一价动词;对比第三点,“就业”后面不能带上补充成分表示客体的变化的情状。经过分析,“被增长”和“被自杀”中的谓语动词也和“就业”一样都是一价动词,且不符合上述三点规则,但是它们都进入了被字句。因此,以“被就业”为代表的网络被字句不可能来源于符合传统语法规则的被字句,而是有其它的来源。
通过语料分析,笔者认为这一句式语法上的源头是之前在网络上流行的另一个句子:“某网站被黑了”。用谷歌搜索引擎高级搜索“被黑”,相关词条有12,800,000个,可见这种用法的普遍性。
现代汉语中,“黑”是做为形容词使用的。“黑“之所以能进入到这一句式,不是源于“黑”在汉语中还有别的语素义,而是由于这里的“黑”来自于英语单词“hacker”,“hacker”不仅本身表示“黑客”,而且是由“hack”和“er”构成。“hack”是动词,本义是“乱砍、毁坏 ”。因此形容词“黑”就有了动词的意味,指代黑客们的行为。因此这是一种因外来词本身具有双重含义或动词意味而造成汉语词汇语义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种最早由“被黑”引申而来的被字句,不太可能是汉语语法系统中本来就有的。究其产生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与外语的不断交流,越来越多的字词因为音译或者其他的原因进入到了被字句中谓语的位置;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随着“被+VP”结构越来越多,导致更多情况下都可以选用被字句。因为这种被字句在网上也是刚刚产生,所以笔者还不能精准地说明这种现象产生在语法上的根本原因,但至少可以得出这一结论:这一句式的产生,至少间接地受到了英语的影响,不可能是依据汉语语法系统中固有的规则。
总的来说,在英语等外语的影响下,网络语言中产生了不少非常规的语法现象,它们对传统语法的突破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句法层面分析,作为构句重要手段的语序发生了变化,表现为一些异常的句子成分组合顺序出现;二.从形态层面分析,作为表达语法意义重要手段的形态发生了变化,表现为一些具有语法范畴的“符号”被引进汉语表达中;三.从语义关系分析,作为句中词语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重要表现的语义关系发生了变化,表现为一些原先不能进入某些特定句式的词语出现在了这一句式中。
参考文献:
[1]袁彩云.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魏以达.世界语和英语语序对比研究[J].湖北省世界语协会世界语研讨会论文集,2002.
[3]陆丙甫.汉语语序的总体特点及其功能解释:从话题突出到焦点突出[J].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学术论文集,2004.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王慧洁,湖北大学,研究方向;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