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1期 ID: 152525

[ 刘杰英 文选 ]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

◇ 刘杰英

  [摘要]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是高职应用英语类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高职教育应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英语类专业人才的新需求,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整合成一个系统的模式,构建一个多层次、多能力、多渠道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从行业专业认知、专业课程实训、社会实践、就业教育体系、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环节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衔接,全面改革应用英语类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内容,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改革考核方式,培养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等途径,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及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英语;实践能力;体系;培养
  
  一、背景与现状分析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职教育必须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应该结合区域开发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中也指出,对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实践体系的改革与实践。但是,对于实践体系特别是英语类专业实践体系的认识比较薄弱,应用英语类专业类的实践能力培养还停留在课堂实践教学或简单的顶岗实习上,有些学校认为实践体系就是课程实践教学或者是实训室模拟实习,有些也只是把课程内和课程外的实践合并起来,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没有将实践培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始终。而国外的职业技术教育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则早在二战结束后就已经形成规模,并构建起多种职业教育模式。由此,我们更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的意义
  实践体系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何不断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面向行业及岗位需求培养英语类人才,实现与行业需求的无缝接轨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构建一个适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行业特色突出、职业特色鲜明、体系独立完整、机制科学灵活、学生主体地位突出的英语能力实践体系,其意义重大。
  1.突出实践环节、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实现与企业的无缝接轨
  从整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凸现出来,既是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又独立实施。
  2.促进教学改革、实现职业教育目标,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整个实践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评价方案、师资培养、就业教育、毕业考核等方面,是一个综合的教学改革。
  2.整合行业资源、实现四个结合
  在整个实践环节中,紧紧依托行业,校内实训点和校外实训基地相辅相成,实现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工作过程、行动体系、工作任务),实现课堂与实训基地相结合,实现课内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实现学习与创造相结合。
  3.构建出一个全方位的整体实践体系
  使实践体系贯穿职业教育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贯穿每门课程、每个环节、每个时期,形成独特的实践模式,即“多层次—多能力—多渠道”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三、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多层次—多能力—多渠道”
  1.多层次的实践体系,即将英语跟专业结合起来
  从职业基本能力到专业能力的实践体系,使实践教学内容有层次地逐级上升,从入学教育、课程实训、就业教育、社会实践、证书考核、职业技能大赛、就业培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使实践培养贯穿于每个时期。
  2.多能力的实践体系
  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本内容,同时掌握多种技能为培养目标,如英语水平能力、专业技能等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呈多元化结构。注重于课程的实践构成与内容,实践培养贯穿于每门课程。
  3.多渠道的实践体系
  即通过多种环节,如社会实践、就业教育、毕业考核、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训实习等方式进行构建,开拓更多的培养方式,使实践教学脱离课堂,灌输到教学工作和日常活动的每个环节,形成多种形式的实践体系。
  “多层次—多能力—多渠道”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构建双能融通、双证结合的双模块课程体系
  依据学生的就业岗位,分析其主要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注重学生智能、技能的双重培养,形成相互融通的课程体系,同时要围绕职业岗位资格标准,积极推行毕业证书与岗位资格证书的“双证”制度,突出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职业定向性,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并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构建专业+英语的双模块课程。
  3.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第一,就业教育体系
  构建一个就业教育体系,从学生入学、入学一年、毕业前夕、毕业后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行业专业的认知与认同,适当进行专业教学调整,并配备以相应的就业教育讲座和基本技能训练等,帮助学生完成对行业的认知,实现就业的心理零距离。
  第二,社会实践
  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机会较小,顶岗实训很难马上适应岗位要求,因此,专门设计了企业见习课和社会实践学时,即与企业合作,将学生放在公司、外企、港口码头、博览会等环境中,由企业对学生进行上岗培训,或要求每位学生结合专业课程,在每个学期或假期中强制完成40学时的实践活动,内容可包括翻译、口译、制单、跟单、导游、陪同等,由实践单位对学生进行评价。
  第三,课程实践——“三交替”、“两实”教学模式
  将课程实习实训划分为两个部分:
  (1)校内实训注重把实际操作融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实施模拟教学,利用校中企,营造仿真、真实的操作环境,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达到熟练、完善及有创新性的学习、管理等的目标。
  (2)校外实习实训则利用所在地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到高星级酒店、旅行社、企业、会展、公司等地进行见习和实地教学,开展为期六个月以上的顶岗实习实训,通过现场演练,既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同时促进学生在岗位突发事件和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实际经验的积累。实地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有见习、任务式教学、项目教学等。
  校内实训点和校外实训基地相辅相成,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始终,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让学生在课程内外都可以在仿真或真实环境下锻炼职业能力实现实训地点与课堂的交替、商贸活动与教学活动的交替、学生与员工角色的交替。
  
  第四,商务英语技能实训
  包括两个实训:商务英语翻译实训及综合实训。翻译实训以英语应用领域如日常交际、商务洽谈、涉外事务、商务活动、会展旅游等的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项目,以小任务的形式训练学生各种条件下的口笔译能力。综合实训注重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商务活动为背景,以交易流程如日常交际—商务交易成交—执行订单—-结汇等为线索,设计各个任务,综合训练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4.几个关键点
  第一,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社会实践促进英语教学
  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社会实践,不仅加强社会服务能力,而且还加深对行业的了解,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双师素质,并推动科研教研活动
  第二,注重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辅助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对部分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适当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现课堂与实习的一体化。
  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是高职应用英语类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高职教育应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英语类专业人才的新需求,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整合成一个系统的模式,构建一个多层次、多能力、多渠道的英语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从行业专业认知、专业课程实训、社会实践、就业教育体系、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环节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衔接,全面改革应用英语类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内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及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2]《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3]陆静,高职高专实地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科技信息,2010,(18)
  [4]刘杰英、廖晓敏,基于工作过程的导游英语课程改革,教育与职业,2009,(5)
  [5]商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科学时代。2009,(21)
  
  作者简介:刘杰英(1969—)女,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主任,研究方向:商务英语、 旅游英语等 。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