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1期 ID: 152511

  

动物词语的释义方式及其修订

◇ 万茹 曹炜

  [摘要]本文从两个方面对动物词语进行了分析:(一)、动物词语的一般释义方式为“种差+类”定义式。(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动物词语释义的修订,增强了释义的典型性、科学性、层级性、时代性和规范性。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动物词语;释义方式;修订
  
  动物词语在语言中是颇具特色的一类词汇。本文所涉及的动物词语是《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1](下简称“新版”)与《现代汉语词典》第4版[2](下简称“旧版”)中指称动物的类别以及各种具体的动物名称的词语,如“飞禽、走兽、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哺乳动物、软体动物、鹿、梅花鹿”等等。一般的语文词典对动物词语的释义并不需要展现其所有的特征。因为,“释义并不等于表述一个事物对象的概念。对概念的理解有深有浅,很深入的理解就是科学的内涵。只有百科词典和大百科全书需要释义在不同程度上完全展现科学概念”[3]。新版中动物词语释义选取了被释词主要的、具有区别性的特征进行描写,释义既具科学性也兼顾通俗性。
  一、动物词语释义方式
  动物词语是名物词语的一小类,它的释义方式一般是“(被释词)=种差+类”[4]定义式 。“类”是被释词的上位词,表示类别。“种差”是修饰限定的词语。因为很多动物词语释义含百科性内容较多,所以种差较为丰富,我们从语义类型的角度,将种差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生理条件、形貌(外形、颜色等)、生活习性(行为特征、性情、饮食、生活地、产地等)、功用、评价。那么动物词语的释义方式可以归纳为:[生理条件+形貌+生活习性+功用+评价]+类别。但是,这些种差不一定全部出现在同一释义中,动物词语的层级不同,种差的选择与详略程度也不一样。我们列举了新版中一组含百科内容较多的动物词语释义,用“下划线”表示生理条件,“双下划线”表示形貌,“波浪线”生活习性,“粗线”表示功用,“虚线”表示评价。如:
  【哺乳动物】: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基本特点是靠母体的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初生幼体。除最低等的弹孔类是卵生的以外,其他哺乳动物全是胎生的。
  【鹿】:①哺乳动物,反刍类,种类很多,四肢细长,尾巴短,一般雄的头上有角,个别种类雌的也有角,毛多为褐色,有的有花斑或条纹,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有梅花鹿、马鹿等。
  【梅花鹿】:鹿的一种,夏季毛栗色,背部有白斑,冬天毛变成棕黄色,白斑变的不明显。四肢细而强壮,善跑。雄鹿有角,初生的角叫鹿茸,可入药。
  【马鹿】:鹿的一种,雄鹿的角粗大而多叉,毛夏季红褐色,冬季灰褐色,尾较短,有的有白色臀斑。生活在高山密林或丘陵山谷,随季节迁徙。也叫赤鹿。
  这一组词语中,“哺乳动物”层级较高,这类词语释义中表生理条件的种差一般是必不可少的,有时也会出现表评价、形貌及其他的种差,但概括性较强,类似的词语还有“两栖动物”、“鱼”等等。“鹿”是“哺乳动物”的下位词,属于基本层级,种差一般包括形貌、和生活习性,但是由于它还有下位词,表形貌或习性的种差讲究全面,不会十分细致。“梅花鹿”和“马鹿”是“鹿”的下位词,这属于是较低层级,具体到了动物的个体,种差一般包括动物具有的区别性的形貌、生活习性、功用等特征。
  上面所说的“种差+类”的定义式释义,有时还会在释义中列举被释词的下位词来表示动物的类别或个体,如“鹿”释义中列举的“梅花鹿”、“马鹿”;有时还会添上被释词的别名,如“马鹿”释义中的“也叫赤鹿”。
  二、动物词语释义的修订
  “修订释义历来是修订工作的重中之重”[5]。动物本身的变化发展比较缓慢,但是人们对动物的认识却日渐深化,因此指称动物的词义也会发生变化,反映在词典释义中,就是对动物词语释义的不断修订。据统计,新版对旧版369条动物词语释义进行了修订,包括对种差、类、列举成分、称名的修订以及词典本身为规范释义而进行的修订。新版修订之后释义更为完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新版动物词语释义的语义特征更加典型
  一个事物常常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又有主次之分,释义时就是要将主要的、具有区别性的典型语义特征表述出来。新版语义特征更加典型,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种差的修订。新版动物词语释义选取的语义特征更典型,主要体现在对种差的修订上。一方面,旧版有些释义中缺少典型的语义特征,新版予以增补。如“乌龟”、“猫”、“营火”等都有一个语义特征即种类多,旧版却没有涉及,新版补充了“种类很多”或“种类较多”这类表评价的种差;另一方面,旧版有些释义选取的种差过于细致,新版予以删减。如旧版“虾”的释义中表形貌的种差“头部有长短触角各一对,胸部的脚第一对最大,末端的形状像钳子”这种表述过于具体,详尽;再者,新版对旧版同一义项中种差的修订上,往往不是单纯的删减与增补上,而是进行替换即有删除也有增补,如:
  【柴鸡】旧版:指身体较小,产的蛋也小,腿下部一般没有毛的鸡。新版:农户散养的鸡,不喂人工饲料,一般身体较小,产的蛋也小。
  旧版“柴鸡”释义中表形貌的种差“腿下部一般没有毛”并不是主要的语义特征,新版替换成表生活习性的种差“农户散养,不喂人工饲料”更为典型。
  第二,对类词语的修改。旧版有些动物词语释义对类词语的概括不完整,新版予以增补,如:“鹰”、“秃鹰”、“兀鹫”等既属于“鸟”又都是“猛禽”,旧版只选取了类词语“鸟”,新版补充了类词语“是猛禽”,突出了这类鸟与其他鸟类的区别特征。旧版有些动物词语释义选取了多个类词语,但是其中个别类词语却显得过于专业,如旧版“鲐”释义中的除了类词语“鲐鱼”,还选择了类词语“是洄游性鱼类”,这个语义特征不典型,新版予以删除。
  第三,对列举成分的修改。旧版有些动物词语没有将具有代表性的下位词列举出来,新版予以补充,如“天鹅”释义中增补了“如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表列举的词语。旧版有些动物词语虽然列举了下位词,但是列举的不够全面,新版予以增补,如“鸥”释义中旧版只列举了“海鸥”,新版又列举了“黑尾鸥”。
  第四,对语序的调整。新版动物词语释义所表述的语义特征更加典型,不仅仅体现在内容增删上,还体现在对释义中语序的调整中。一条释义中所表述的语义特征,也会有主次之分,安排好主次位置,更能体现被释词的典型语义特征。如:
  【盲蛇】旧版:一种无毒蛇,形状像蚯蚓,尾极短,鳞片圆形,体暗绿色,长约十几厘米,是我国蛇类中最小的一种。吃昆虫等。新版:一类无毒蛇,长15-40厘米,是我国蛇类中最小的。外形像蚯蚓,尾极短,鳞片圆形,体暗绿色。吃昆虫等。
  “盲蛇”表评价的种差“是我国蛇类中最小的”是区别于其它蛇的典型的特征,新版将它置于释义的前端,突显了这一区别特征。
  2.新版动物词语释义更加科学,准确
  随着人们对动物认识的不断深入,词典对动物词语释义也日益的准确、科学。旧版有些动物词语释义对动物的描述不够准确、科学,新版予以了修正。
  第一,对种差的修正。对旧版种差的修正,主要是针对表“形貌”的种差。如,旧版“蚰蜒”释义中表颜色的种差为“黄褐色”,新版改为“灰白色”。再如,旧版“云豹”释义中表形貌的种差“四肢较短,尾较长。毛淡黄色,略带灰色。有云块状斑纹,因而得名”显得不具体、不准确,新版改为“身体比金钱豹小,毛焦黄带灰色,头部有黑斑体测黑纹像云朵。”更为准确。
  第二,对动物词语称名的修正。有些动物词语释义中,会加上被释词表示动物的别名,如“也叫€讇住薄ⅰ坝械牡厍衻讇住钡取R环矫妫砂姹居τ斜鹈亩锎视铮挥斜鹈掳嬗枰圆钩洌纭八瘛笔鸵逯胁钩洹耙步兴荨薄A硪环矫妫砂娴谋鹈视梅段П冉险掳嬗枰陨炯酰纭膀黩痢笔鸵逯猩炯酢坝械牡厍型凉纷印薄S惺保掳嬖谏境鹈螅够峒由舷忠淹ㄐ械谋鹈纭半僦恪笔鸵逯猩炯酢坝械牡厍谢婆拧保僭霾埂耙步谢鹕侦浴薄T僬撸砂姹硎颈皇痛时鹈闹甘敬室不嵊斜浠缧掳娼蚌馈笔鸵逯小耙步芯椤备奈熬沙凭椤保硎尽熬椤币丫恰蚌馈钡木沙疲幼既贰?
  3.新版动物词语释义层级更加清晰,简明
  一方面,动物种类繁多,生物学上可以分门、纲、目、科、属等等类别,有些动物既是一科,又是一属,又是一种。因此,指称这些动物类别的词语层级也十分繁复。语文词典中动物词语的释义如果对类别做十分细化的处理,反而会使人误解。旧版中很多动物词语释义注明“€讇椎囊皇簟薄ⅰ皜讇椎囊豢啤保窍富谋硐帧P掳娼暗囊皇簟薄ⅰ暗囊豢啤鄙救ィ谑鸵逯性黾印爸掷嗪芏唷被颉爸掷嘟隙唷钡却视铮故鸵甯忧逦⒓蛎鳌A硪环矫妫鸵宀慵陡忧逦⒓蛎鞑⒉淮硎鸵逵腥笔У脑亍>砂嬗行┒锎视锸鸵逯校挥欣啻视铮鸵迨チ烁慵兑膊环置鳎掳嬖黾恿死啻视铩H缇砂妗安萦恪敝忻挥欣啻视铩坝恪保巴河ァ敝忻挥欣啻视铩澳瘛保掳嬗枰栽霾埂?
  4.新版动物词语释义表述更加规范、合理。
  新版对旧版动物词语释义的修订十分细致,对旧版中表述不太规范的地方也给予了修正。
  第一,新版对旧版的部分释词进行了替换。如表动物形貌的释语“形状似€讇住备奈巴庑蜗駙讇住薄H绫硎径锷畹赜虻氖陀铩安趢讇住备奈吧钤趢讇住薄?
  第二,旧版有些释义对理性义中相同部分的表述却没有采用相同的表述方式,新版予以修正。如有些动物是反刍类的,在旧版释义中对“反刍”这一特征的表述有多种,包括“……是反刍类的”、“……能反刍”等等,新版统一表述成类词语“反刍类”置于释义的前端。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刘叔新.释义中的区别性特点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4年第1期
  [4]符淮青.词典学词汇学语义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李志江.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科技条目的修订》[J].辞书研究.2006年第1期
  
  作者简介:万茹,淮阴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动物词语释义。
  曹炜,苏州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动物词语释义。

动物词语的释义方式及其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