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5期 ID: 141304

[ 刘杰英 文选 ]   

积跬步致千里 积小流成江海

◇ 刘杰英

  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听到一些学生感慨:语文学不学成绩没有多大变化,努力学了成绩不见提高,不学,成绩也差不到哪里去。语文啊,真是捉摸不透。为什么这样多的学生有此感慨呢?原因很简单,他们忽视了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没有抓住语文学科学习的规律。其实,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种语言的学习,语文学习尤其如此。聚沙方能成塔,集腋才能成裘,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不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孩子咿呀学语时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个新词一句新话它们都要去模仿,一遍说不成再来,错了没关系,大人笑话没关系,反正都要说,于是三四岁甚至两三岁的孩子就能表达流利甚至出口成章了。孩子之所以学说话这样快,是因为他们有与生俱来的对语言的敏感,他们时时在听,时时在练,在那个好奇心极其强烈的时期,他们迅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语句,并且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积累了运用语言的经验。由于是母语的学习,环境使然,绝大多数学生语文即使不学成绩也不会很差,但初中生高中生早已没有了对语言的敏感,更谈不上有意识地积累,失去了这个基础,语文学习犹如沙上建塔,成绩自然好不了,由此便有了上述感慨。究其根本是因为忽视了学科特点和学习规律,我们应该牢记这条法则:学习无捷径,语文要积累。
  一.积累什么
  1、积累语言:生字、好词、好句、优美的语段、优秀的篇章,都在积累之列。积累这些东西,一是为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引入新词新句能够增加文采,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二是为借鉴,优美的语段篇章之所以优美,是因为它运用语言出色,积累这些篇章,我们可以分析语言规律,并学习借鉴。
  2、积累素材:学生没有素材,写作常常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留心生活或通过阅读可积累写作素材,学生有东西可写,言之有物,这在文章内容上是一个大的进步。
  3、积累思想:思想积累是指生活或阅读过程中要多思,丰富自己的见识,加深思想的深度。一个人的思想水平高了,听说读写都会提升一个档次。
  二.如何积累
  1、留心处处皆学问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是语文学习的最直接的也是学生们忽视了的主渠道。作家搞创作都要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学生更要关注生活。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学习语言,搜集素材,锤炼思想。
  2、博览群书,博采众长
  除生活外,阅读是积累的最重要的途径。古今中外的名篇名作:语言规范,思想深刻,情趣高尚。长期的阅读,对学生语文学习甚至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有重大影响。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学习实质是学习一门语言,就好像学英语一样,英语要读要练口语,语文也一样。生字生词要读,课文要预习,优秀篇章要熟读背诵,所以学科特点要求师生必须重视诵读。因此,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诗文一定要让学生一字不差地背过,而且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诵读诗文,在语速、语调、重音、节奏等方面给予指导,让学生会读爱读,在诵读中体会,在诵读中积累。
  4、互通有无,去伪存真
  学生的情趣不同,思想不同,思考问题角度不同,积累的内容就各有特色,把积累的东西相互交流不仅能互通有无,还可以通过讨论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大大提高积累的效率和精度。而讨论交流也是新课标下学生学习的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在讨论中学生思维活跃,对问题的认识印象深刻,学习效率很高。
  5、纸上得浅,事要躬行
  学生积累语言是为了使用借鉴,没有实践,积累的东西就不会为己所用,也只有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借鉴,才能实现学生技能上的进步。所以,要通过使用来提高能力。
  ①积累的词汇运用。
  有的学生作文语言枯燥,面目可憎,原因就是他们很少运用新字新词,写来写去还是初中甚至小学学的常见词汇。所以,积累了词汇,要在说写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只有如此,新储存的词汇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语言。
  ②个性语言的运用。
  高考作文要求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写出十七八岁中学生的真性情,所以,要鼓励学生在写作中使用搜集到的个性化的语言,使生活语言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③名篇名作的运用。
  要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引用名篇名作,这样既丰富了自己的语言,又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时间长了,这些诗文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文化积累。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要求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四项技能的提高有很多影响因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语言学习的本质又决定了其学习规律,所以语文学科内容庞杂,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多方面的积累,大家谨记:积跬步方可致千里,积小流才能成江海。
  
  刘杰英,教师,现居河北正定。

积跬步致千里 积小流成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