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09年第9期 ID: 152233

[ 贾桂强 文选 ]   

《外国小说欣赏》微瑕细评

◇ 贾桂强

  浙江省高中新课改第一阶段确定了部分选修模块作为全省普通高中统一使用的教材,其中高二年级下学期选用了人教版的《外国小说欣赏》(2007年第2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教科书和配套教参的编校,不够规范、准确,仍有待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表达欠准确,有病句。
  
  (1)《教科书》,页13“可是在这个庞然大物的攻击下,也听得见这些骨架发出咯咯的响声,这个庞然大物仿佛禀赋着闻所未闻的无所不在的力量,同时向四面八方撞击。”
  其中“禀赋着”和“同时向四面八方撞击”用在此处有语病。
  第一,“禀赋”的意思,“人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现代汉语》第5版,商务印书馆,页98),它是一个名词,后边不能带宾语,此处可把“禀赋着”三个字改为“凭着固有的”较好;第二,“同时向四面八方撞击”不合事理,炮兽是一个单一的物体,它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向四面八方”撞击,“同时向四面八方撞击”这个句子可改为“向四面八方横冲直撞”。
  (2)《教参》页112“借着这部处女作卡尔维诺得以跻身于意大利当代文坛。”
  这是一常见的病句,其中“跻身于”,当为“跻身”。查《现代汉语》(第5版,页633),“跻身”的意思“使自己上升到(某种行列、位置等),例如:跻身文坛,不能在其后加介词“于”。故将“跻身于”改作“跻身”。
  (3)《教参》页128“尽管‘怀着爱和凄楚’,却没有让小说沉浸在期期艾艾的抽泣和声泪俱下的控诉中,仍然保持着坚强的尊严。”
  其中“期期艾艾”,用来修饰“抽泣”,不恰当。查《现代汉语》(第5版,页1067)“期期艾艾”的意思“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而所谓“口吃”,就是“说话时字音重复或词句中断,是一种习惯性的语言缺陷。通称结巴”(《现代汉语》第5版,页783)。例如:茅盾《腐蚀·十月十日》“感情的激动使我说话期期艾艾了。”故可将原句中的“期期艾艾的抽泣”,改作“断断续续的抽泣”。
  (4)《教参》页128“苦恼要倾诉,倾诉受挫,再倾诉,又受挫……最后对人倾诉不成,不得不转诸马。小母马是人性的参照。”
  其中“转诸马”的“诸”,当改作“向”,更易于理解。因为“诸”,有兼语词“之于”的古义,且多用在固定语词中,例如:付诸实施、公诸社会、形诸笔墨等,用在这,文白夹杂,不和谐。故“转诸马”,可改作“转向马”。
  
  二.文本校对欠仔细,有错字。
  
  (1)《教参》页4“弗吉尼亚·伍尔芙出生于英国伦敦,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英国著名的学者和作家,博学多才,性好文往,有着极其丰富的藏书,使弗吉尼亚很早就得以了解柏拉图、斯宾诺莎、休谟等名家思想。”
   其中“文往”,当为“交学”。“性好文往”,让人不知所云,另因为莱斯利是一位著名作家,故“性好文学”,较合理。
  (2)《教参》页4“所以,如果作家是个自由自在的人而不是个奴役。”
  其中“奴役”,应为“奴隶”。因为“奴役”是动词,意思是“把人当作奴隶使用”(《现代汉语》第5版,页1007),“是个”后面当接一名词。而《教参》页15,第二次出现这句话时,则为“所以,如果作家是个自由自在的人而不是个奴隶”,可证“奴役”当作“奴隶”。
  (3)《教参》页75“但他不是虚伪,不似利碌之徒的沽名钓誉,而是当时正直的贵族青年的一种荣誉感,要靠自己的奋斗去传扬名声。”
  其中“利碌”,当为“利禄”。查《现代汉语》(第5版,页844),“利禄”的意思是“(官吏)的钱财和爵禄”,而无“利碌”一词,故当改为“利禄”。
  
  三.标点使用欠规范,有误用。
  
  (1)《教科书》,页50“让我来吧,”娜塔莎大声说:“您不会弄!”(列夫·托尔斯泰《娜塔莎》)
  其中“说”后的冒号,当改为“逗号”。一般“说”之类的词都有提示作用,可用冒号,但不能见到“说”就用冒号。“娜塔莎大声说”是插入语,后面应用逗号表示停顿,表示前文没有结束,故“说”后的冒号用得不当,应改为“逗号”。
  (2)《教参》,页5“那么,哪里还会有这种约定俗成的情节、喜剧、悲剧、爱情或灾难?……生活不是一副副整齐匀称地排着的眼镜。”
  其中“?”,当为“,”号。查伍尔芙《伍尔芙随笔集》(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页192)原文“那么,哪里还会有这种约定俗成的情节、喜剧、悲剧、爱情或灾难,或许也不会学庞德街的裁缝那样缝纽扣。生活不是一副副整齐匀称地排着的眼镜”。可知“灾难”后应为“逗号”。
  (3)①《教科书》,页1“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
  ②《教科书》,页50-52“我说,小姐,这样是不行的,”女仆握着娜塔莎的头发说。“哎呀,小姐,一点也不长,”马富路莎说,跟着小姐在地板上爬着。“让我向您介绍我的女儿,”伯爵夫人红着脸说。(列夫·托尔斯泰《娜塔莎》)
  ③《教科书》,页84-86“我要找神父,”她说。“等一会儿走吧,”他说。说话的时候,他没有看那个女人。(加西亚·马尔克斯《礼拜二午睡时刻》)
  ④《教科书》,页91-93“我卖《圣经》,”他对我说。“好吧,就这么定了,”他对我说。“不。我卖个你,”他说着,开了一个高价。 (博尔赫斯《沙之书》)
  以上例子中画线部分,作为引述完整的话语,逗号皆应用句号。教材中多次出现类似的错误,笔者只选择了其中的一部分。
  (4)①《教科书》,页6-7我一定要跳起来亲眼看看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是只钉子?一片玫瑰花瓣?还是木块上的裂纹?我想到什么地方啦?是怎么样想到这里的呢?一棵树?一条河?丘陵草原地带?惠特克年鉴?盛开水仙花的原野?我什么也记不起啦。(伍尔芙《墙上的斑点》)
  ②《教科书》,页12这一连串互相牵连着的东西怎么办呢?怎样阻止这一连串可怕的导向沉船的动作呢?怎样阻挡这些来来,去去,转变,停顿,撞击呢?它向船壁的每一下撞击,都可能把船撞破。(雨果《炮兽》)
  以上例子中画线部分,是表达完整意思的选择问句,只需在句末用一个问号。高考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带有高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教材中的标点必须规范使用。
  四.选文删改欠周密,有误改或误删。
  (1)《教科书》,页11,《炮兽》注解①节选自长篇小说《九三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郑永慧译。题目为编者所拟。
  原文(《九三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页39))“舰长勃斯拔特罗和大副拉·维尔维勒虽然是两个勇士,也在楼梯顶上停了下来,一句话也不说,脸色发青,犹豫不决,向中甲板里面张望。有一个人用手肘推开他们,走了下去。”
  《教科书》,页12“船长布瓦斯贝特洛和大副利·维厄维勒虽然是两个勇士,也在楼梯顶上停了下来,一句话也不说,脸色发青,犹豫不决,向中甲板里面张望。有一个人用胳膊肘儿推开他们,走了下去。”
  “舰长”变成了“船长”,原文更准确,因该船是一艘军舰,那么称“舰长”更合理;“勃斯拔特罗”变成了“布瓦斯贝特洛”,“拉·维尔维勒”变成了“利·维厄维勒”,无修改的必要,且不知根据何在;“用手肘”变成了“用胳膊肘儿”,加上儿字,凸显北京味,但与整段风格不协调。
  (2)《教科书》,页11,《炮兽》一文选自《九三年》第一部“在海上”的第二卷“克莱摩尔号军舰”的第4-6节。第6节“删去了结尾”:那个年老的乘客始终靠着主桅杆立着,他把双手交叉在胸前,沉思着。勃斯拔特罗用左手指着他,低声对拉·维尔维勒说:“旺岱有了领袖了。”
  此处不可删,这段文字突出了将军朗特纳克在军士们心中的领袖地位,不当删去!
  (3)《教科书》,页34,课文《丹柯》。注解①节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高尔基作品选》,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巴金译。题目为编者所拟,有改动。
  查《高尔基作品选》(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页320-325),改动的地方有三处:
  “……他一个人把大家全搭救了”后,课文删去了:老婆子分明是常常在讲丹柯的燃烧的心……在这树林中间那些不幸的、精疲力竭的人给沼地的毒气害得快死了……
  “于是他就领导他们……”后,课文删去了:老婆子闭了嘴,……从丹柯的燃烧的心里发出来的小火星时时在远远的什么地方闪亮,好像是一些开了一会儿就谢的虚无飘缥缈的蓝花。
  “……出现在草原上的蓝色火星就是这样来的!”后,课文删去了:现在老婆子讲完了她的美丽的故事……草原上黑暗而静寂。云仍旧缓慢地、寂寞地在天空飘移……海发出了低沉的、忧郁的喧响。
  删去了这三处地方,我们就无从判断小说的讲述者是谁,不能把握小说的叙事角度,而且结尾的地方用场景渲染了悲怆深沉的意境,删去则韵味尽失。
  
  贾桂强,男,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硕士,浙江湖州二中教师。

《外国小说欣赏》微瑕细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