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历史的当下,历史是昨日的“新闻”。从这个意义上讲,读新闻,也是在读史。
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历史的回声”单元,设“永志不忘”专题,入选《落日》一文。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铭记这段历史,在思考中,谛听“历史的回声”。
《落日》这篇通讯,报道了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舰上,中国和其他反法西斯同盟国接受日本投降仪式的重大历史事件。
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八年抗战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东京湾“密苏里”号舰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朱启平是在场的三名中国记者之一。他现场采写了通讯《落日》,登载于1945年9月4日《大公报》。该文一发表,即传诵一时,被公认为是当时同题材报道中的“状元之作”。老新闻人严秀(曾彦修)先生1997年看到《朱启平新闻通讯选》,再读此文时,曾发自内心地赞许说,朱启平的新闻通讯之所以长久保存,关键在于两个字:眼光——敏锐的“新闻”历史眼光。
该文以富有深意的“落日”为题,就体现了这种敏锐的“新闻”历史眼光:多行不义,必自毙,曾经不可一世地自称为“日出之国”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日落”了——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了。真是大快人心。
该文是一篇通讯,从写作方法看,又可称特写。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予以精雕细刻,或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也可以说是特写。
该文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来选材、构思、写作的。其主体按时间顺序组合材料,每个时间段侧重表现某一方面的内容,除开头部分外,作品皆用小标题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总起。交代新闻来源,揭示事件意义,初步勾描了现场。
第1段,交代了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点出自己是目击者,是事件的见证人。
第2段,点出新闻事件的意义,表述这一历史事件留给自己的印象。
第3段,事件的开始。初步勾描现场,渲染气氛。
第二部分“签字场所”,转入中心会场,时间仍然是受降仪式举行之前,着重写会场布置和人物,其中包括记者活动的情况。在平缓的场面描写中表现人们的心情。
第三部分“代表到来”,写受降仪式双方代表来到会场的情景。
第1、2段,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和盟军最高统帅到来。
第3段,日本代表出场。
第四部分“仪式开始”,整篇通讯的高潮部分。
第1段,写麦克阿瑟宣读讲稿,命令日本代表签字。
第2段,对日作战的盟国代表签字。
第五部分“投降书脏了”,通讯尾声,写了三个小插曲。
第1段,借“投降书脏了”把日本代表嘲弄了一番。
第2段,盟军的空军飞过“密苏里”号,以浩浩荡荡的声势,参加受降仪式。
第3—5段,由一个年轻水兵的话引发的联想和思考。
该文按受降签字仪式进程,抓住受降签字仪式中四个主要的具体场景——“签字场所”、“代表到来”、“仪式开始”、“投降书脏了”,分别予以具体描述。这四个主要的具体场景不是一般之临场所见,而是记者根据自己敏锐的“新闻”历史眼光”,在采访中“捕捉”到的“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即最富有历史意义的珍贵“镜头”。这个签字场所日后必定成为这段历史的物质见证,理应详细描述;参加受降仪式的各国代表日后肯定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他们是哪些人以及是怎样到来的,一定得详细记录;至于受降签字仪式的具体过程乃至其中的某些细节,更需详细记载。因此,该文对这四个主要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按重要程度,着重写了受降签字仪式过程中两个最重要的场景——“代表到来”和“仪式开始”。
文中在叙述仪式进程、描述现场情景中插以由历史而引发的感慨,更体现了这种敏锐的“新闻”历史眼光: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
如果就以1874年4月在美国支持下,日本借口疏球和台湾渔民间的一次冲突,悍然派兵3000多人侵犯台湾,迫使清政府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以50万两白银赔款作为日军退出台湾的条件始,中华民族抗击日寇,不就整整抗击了70年!“这签字”,岂不正是“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今日之胜利怎不令人“永志不忘”!
“重光一腿失于淞沪战后,一次在上海虹口阅兵时,被一位朝鲜志士尹奉吉投掷一枚炸弹炸断。梅津是前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著名的‘何梅协定’日方签订人。”“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熟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重逢了。”
真是中国人民的“老熟人”了,想当初,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屠杀中国人民是何等的惨无人道!而历史就是这样无情,我们在这里又相会了,怎不令人扬眉吐气!
“全体签字毕,麦克阿瑟和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9点18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1931年9月18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1933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9点18分。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又一次敏锐的“新闻”历史眼光的洞烛闪耀。
由此,该文在“新闻”历史眼光”关照下的立意、构思和写作有三点值得借鉴:
第一,在材料的组合方面,以一个明晰的主题——永志不忘贯穿全文。开头第二节“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永志不忘。”予以点题,并以此统摄文中所有有助于表现中心的材料,最后篇末以“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照应升华;同时又以一条清晰的时间线索“天刚破晓——8点多钟——8点半——8点50分——9时整——9时10分——9时18分”贯穿全文,安排组织材料,使全文形成了一个有序的整体。
第二,在构思上,除了抓住一般叙事作品常用的时间线索外,还抓住整体氛围设置这条线。氛围设置的线为“简单、庄严、肃穆”,在开头总写以后,下文就多方面加以渲染。具体分析可参见下列第三点。
第三,写作上,最为明显的特点就在于对具体场景及人物的细节描写。
1.具体场景的描写。
①对舰艇、海面情景的描写。开头第3段:先鸟瞰式地写出了舰面上人员密集的程度。然后分写主甲板上各类人员的活动情况:“陆战队士兵”“身穿咔叽制服”“持枪肃立”“密密簇簇”地“排列”着,庄严肃穆;“水兵”对这场仪式格外重视,身着“洁白、折痕犹在”的“军衣”,满心欢愉;“军官”们工作忙碌,“往来互相招呼”,心情舒畅。接着写战舰和海面上的情景。密苏里号威武雄壮,“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显示出了盟军的威慑力量;“海面上”“灰云四罩,海风轻拂”,“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烘托了胜利者心中的喜悦。
②对签字场所的描写。第四节对签字场所的描写极其细致,几近说明:先以签字桌为中心,从签字桌的选定、装点和置放的状况写到其他物品的安排;再写参加签字仪式的各种人员的安排;接着写自己所在地——“我站在一座在20毫米口径的机关枪上临时搭起的木台上,离签字桌约两三丈远。”最后写“主甲板的右前方、紧靠舷梯出入口的地方”——排列着水兵乐队和陆战队荣誉仪仗队、一小队精神饱满、体格强壮的水兵。具体展示了签字仪式的现场,也把开头第二节中说到的“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的特点给具象化了。
③对于乐队的描写。“乐队不断奏乐,将领们不断到来。”“8点半,乐声大起,一位军官宣布,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8时50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这欢快的乐声只为胜利者奏起,渲染了欢庆的气氛,而“不久,一位美国军官领先,日本人随后……乐队寂然”,则是是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和漠视。
④对旗帜、舰队的描写。8时50分,麦克阿瑟将军来到仪式现场,“舰上升起他的五星将旗,和米尼兹的将旗并列”,渲染了庄严肃穆的环境气氛。当日本代表到场“和联合国代表隔桌对立”时,“全舰静悄悄一无声息,只有高悬的旗帜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以有声衬无声,再次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当“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一边是窘态毕露灰溜溜逃跑的敌人,一边是胜利者的雄姿,对比鲜明,胜利的喜悦与自豪溢于言表。
2.人物细节的描写。
①对人物神态的描写。人物的“笑”在文中多次闪现:“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他们满脸欢喜,说说笑笑。”“都是美国高级将领,他们满脸欢笑,说说笑笑”,“一时间,中国话、英国话、发音语调略有不同的美国英语以及法国话、荷兰话、俄国话,起伏交流,笑声不绝”,“军舰上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正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在又说又笑”。笑是内心的喜悦,是胜利者的自豪,又是对侵略者的蔑视与嘲笑。
②对人物外貌的描写。“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左胸上两行勋绶”。然后描写各国代表。而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则是“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胜利者盛装而来,可见对这一时刻的重视;侵略者肢体残缺,害人之人也在害着自己。又是一组鲜明的对照。
③对人物动作的描写。“麦克阿瑟执讲稿在手,极清晰、极庄严、一个字一个字对着扩音机宣读。”并“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签完字后,他回到扩音器前说:“美利坚合众国代表现在签字。”麦克阿瑟接着又宣布:“中华民国代表现在签字。”“徐永昌步至桌前,由王之陪同签字。”与此形成鲜明对照是“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边”,“他签字时没有入坐,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昔日趾高气昂的侵略者,如今在胜利者面前毫无地位,真是莫大的讽刺。
同时,为强调报道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客观性,该文的采写视角采用了第一人称。篇首说“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距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我是在7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船登上‘密苏里’号的”;文中说“我站在一座在20毫米口径的机关枪上临时搭起的木台上,离签字桌约两三丈远”、“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块小的地方聚集这么多的高级军官”、“我急急翘首望去,只见……”文末说“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第一人称的采写视角贯穿全文,强化了现场采访报道的真实感。
作者在“第一时间”里记下了上述具有历史意义的珍贵的瞬间,在立意、构思和写作上充分体现了作为一名成熟的记者应有的“新闻”历史眼光。
周岳,江苏省外国语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