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中国情人节之称的七夕在中国古代众多的民俗节日中,就其参与者性别、节日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而言,是个名副其实而且独一无二的女儿节。文化人类学者追溯这个节日的发生史,认为其“原始功能应该是一种生殖崇拜”(张铭远《生殖崇拜与死亡抗拒》),七夕祭拜的原始意义乃是处女与祖先交合,实现生殖繁息的愿望。
一.关于七夕
1.七夕的别称及简介
“七夕”又名“双七”、“香日”、“星期”、“巧夕”、“女节”、“兰夜”、“小儿节”、“穿针节”等。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多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爱情节”,现代社会也有人称“中国的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西关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像一座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桥上相会的脉脉情话。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代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有关七夕节的传说很多,但所有传说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的很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牛身边睡觉,等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了,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上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了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二.七夕乞巧习俗剖析
1.乞巧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有穿针引线、蒸巧饽饽、烙巧果子、供奉“磨喝乐”、晒书晒衣、拜织女、拜魁星、种生求子、喜珠应巧、投针验巧,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锈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2.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再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相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
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
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吃过这“巧
丸”的人才知道了。
三.七夕乞巧与妇女命运
1.七夕乞巧祷祝活动的演化
七月七日,特别是这天夜晚,成为女儿节,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并非一开始就只限妇女参加,也不是一开始就只有妇女的乞巧祷祝活动。它的涵义和活动方式由杂多含混而渐趋单纯明朗,即由全民参与,如登高、曝衣、晒书、乞富、乞寿、乞子等等活动,逐渐归一化为仅由妇女们穿针引线向织女乞巧、向月亮祷祝,以此诉说她们的隐曲深衷。
“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从两性的关系来看,向来以男子为中心,并从男子的立场出发,对妇女提出种种限制和要求。但中国文化又有关心女性、尊重女性的一面,在民间文化中,尤其如此。七夕之所以会经由归一化之路成为女儿们专有的节日,就是因为全社会实际上都承认:不同地位、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妇女都存在着某种精神需求,都需要有一个机会来舒泄心中积郁的情思,表述她们在人生不同阶段的种种愿望。而所谓民俗节日,就其功能而言,便是在这个指定的日子里打破日常生活的陈规,将平素一直受到控制乃至压抑的感情采用某种方式予以渲泄。”(董乃斌《唐人七夕诗文论略》)
七夕之夜妇女对月祷祝的内容,平日里也许不知多少次地想过,但唯有这一夜,她们才可以合法地、堂皇地用“过节”的形式加以表露。这个节日的确立及其活动的内容、方式等,即曲折地反映了妇女在封建礼法制度下无权、无从保障自身基本人权和经常受到压抑的实际地位,同时又深刻反映了我们民族成员同情、关心妇女命运的深层集体意识。祖咏有这样一首《七夕》诗:“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这位闺女为什么要祈祷到深更半夜呢?表面看来,她是在“穿针乞巧”,这是七夕活动的常规。然而关键在于乞巧的真实目的或乞巧行为背后的潜在意识。柳宗元《乞巧文》对此略有说明。
“柳子夜归自外庭,有设祠者,愆耳馨香,蔬果交罗,插竹垂绥,剖瓜犬牙,且拜且祈。怪而问焉,女隶进曰:今兹秋孟七夕,天女之孙将嫔于河鼓。邀而祠者,幸而与之巧,驱去蹇拙,手且开利,组纤缝制,将无滞于收焉。为是祷也。”
女子七夕乞巧,笼统说来是为了使自己心灵手巧,因为聪慧灵巧永远是女子重要的美好素质。从柳文还可以看出,这种灵巧的具体表现是精于女红。但精于女红并不是最终目的。原来,这是古代普通妇女主要的劳动手段,也是衡量她们智力和技能水平,亦即她们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志,因此也就不能不与她们最切身的利益,即婚姻和家庭生活有密切关系。在中国古人观念中,女子之擅长女红与男子富于文才,几乎同等重要。民间少女七夕乞巧的潜在心理动机,跟她们提高自身素质以求得将来婚姻美满、家庭幸福的愿望,无疑是分不开的。正因为这样,她们才向织布的能手织女乞巧,才向象征着爱情忠贞、万古不渝的牛女双星拜祝祈祷。乞巧和渴望婚姻幸福,对于未婚少女和一切已婚妇女,实际上可以说就是一回事。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这样说,七夕乞巧反映了古代广大妇女内心深处的愿望,也曲折地反映了她们不能把握自身命运的可悲地位。她们只有寄希望于跟自己命运有相仿之处的牛郎织女,希望自己变得更“巧”一些,更聪明能干一些,以便在上有公婆下有姑嫂的民间家庭生活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以求得婚姻美满、家庭幸福。
参考文献:
1.《唐代文学研究》(第五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铭远著《生殖崇拜与死亡抗拒》,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张元红,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