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09年第9期 ID: 152188

[ 刘海鑫 文选 ]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 刘海鑫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语文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力、激发兴趣、发展个性和造就良好品格,而如何将其落实则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
  我认为,积极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是营造自由灵动学习空间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心灵获得极大解放、充分发展个性的重要手段。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哪些美育因素呢?
  
  一.挖掘语文课本中的美育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涉猎广泛,既有情文并茂的散文、故事、诗歌、小说等,又有精彩有趣的科技说明文和情理并存的议论文,集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如果能够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更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素养。比如,教材中有一篇《黄山奇石》,逼真的图片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是培养想象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的生动教材。再比如《向命运挑战》一文,霍金勇敢地向命运挑战的精神,会激起学生的崇敬之情,激起面对逆境、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学中只要抓住教材,适当引导,学生就不仅能学到知识,锻炼能力,还会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
  我认为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篇课文都蕴含着美,几乎涉及美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如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和人性美。这些美都是以语言文字为信息载体的。课文是书面语言的海洋,里面的语言形式数不胜数。修辞上,有生动、贴切的比喻,有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排比,有形象、巧妙的拟人。风格上,有精炼的一语破的,有工整的充满韵律的对仗,有雅俗共赏的诙谐和幽默……可以说,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语言应有尽有,给人们美的享受。《我爱故乡的杨梅》中有这样一段话:“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他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树拟作人,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杨梅树的美好和可爱。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整体,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除此之外,汉字本身就具有审美性质,这是由中国文化“书画同源”的特点决定的。每个字都像一幅画,不论认读,还是书写,都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挖掘教学过程中的美育因素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和教学过程有三个步骤:科学、技巧和艺术。”要获得优秀的教学成果,达到全面育人的教学目的,就必须在追求教学科学性的基础上,讲究教学的艺术性。教学的艺术性大致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情感性,要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学艺术,就必须有情感交流、爱心传递,形成富有情感意味的教学情景;二是创造性,教学不能死守某种程式,不是某种教学典型的机械模仿,而是富有独立思考的见解,是教学内容的创造,也是方式方法的更新,因而有着教者的风格特点和创造心血;三是审美性,这是教学艺术突出的特点,教学活动应力争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力求将教学关系转化为审美关系,不仅追求师生对教学内容的欣赏,也追求师生之间的互相欣赏,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充满欢乐的情趣。
  教学活动应以人为本,在教学设计中,力求突出情感性、创造性和审美性。好的教学设计既有科学性,又有灵活性、开放性,能够极大地活跃思维,使学生在轻松快乐中获得新知。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更是极富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思维。绘声绘色的朗读且不必说了,好的导语,好的提问,就足能成为连接师生情感的纽带。
  另外,在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共同创设的既和谐又活泼、既紧张又有序、既庄严又亲切的心理氛围,带给学生的是良好的心境和情绪,这种心境和情绪不断弥漫扩散,互相感染,成为教师以教为乐、学生以学为乐的引力场。创设这样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具有宏观和微观调控的能力,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灵活机动地处理问题。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美育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语文课程的美育因素,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怡情悦性、全面发展的天地。
  
  刘海鑫,教师,现居河北宣化。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