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步入一个“COM”的时代,网络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覆盖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努力把传统的一切纳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文学的四大体裁之一——散文也不例外。在过去的短短两三年中,因特网上的文学网站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众多的网络散文作者纷纷利用网络行使着自己言说的权利,而他们的作品也以印刷文本的形式出现在书刊市场上;同时一些严肃的作家如王蒙等也开始设立自己的网站并发表了一些作品。这些现象都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网络散文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并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为此,本文试从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创作的模式、文学作品的存在形态和文学接受的阅读模式四个维度,来系统考察网络对散文的影响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网络散文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以使我们对网络散文的认识更加理性化。
一.创作主体的泛化
从文学创作的主体角度来看,网络对散文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创作主体的泛化现象。网络这种现代交互方式的最大功能就是提高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它使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成为可能。因特网给人们带来的自由性无疑是文学创作主体泛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网络无国界,也没有什么版权限制,它就像英国伦敦海德公园的演讲广场一样,谁都可以站在上面痛快淋漓地慷慨陈词一番。因此大批无名之辈争先恐后地在这块“资源共享”的自由宝地上施展着自己的才华、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于是大量的网络散文作者开始涌现,似乎一夜之间网络使“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幻想成为现实。这种泛化现象对文学创作主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传统作家独尊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由于社会分工而导致的艺术家独特的社会地位正为网络时代新的社会分工条件所逐步改变。随着创作主体平民化趋势的增强,艺术家开始走下神坛,曾经笼罩在他们身上的那层神秘的光环逐渐褪落,“作家的贵族化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
其次,传统艺术家所尊崇的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天才、灵感等观念在网络作者心中已变得不再那么重要。网络作者似乎更在意主观心灵的体验和直觉。他们甚至对传统艺术家所津津乐道的高超的艺术传达技巧不屑一顾,热衷于将他们内心体验与直觉意象通过网络技术手段有效地传达出来。
再次,创作的自由也带来了创作个性的泛滥。而这种泛滥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文学创作的平面化、肤浅化,使文学作品的内容显得缺乏广度和深度。最后,创作主体的泛化走向极端,直接导致“作者隐匿”,也就是走向无创作主体现象。这一点在大量的网上佚名、怪名,甚至无名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创作模式的即时交互化
因特网作为网络时代人们信息交流的一种媒介和手段,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即时交互性。所谓即时交互性是指人们在网络上的信息交流活动呈现为一种双向的、共时的交流活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大众传媒与人的交流从本质上讲仍然是单向的、顺时的而非双向的、共时的。人与传统传媒之间的交流实际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过程。人在这些传媒面前作为接受者仍然处于被动的地位。尽管人有主观能动性,但是人与传统传媒之间的时空距离,或者说交流的时空距离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因特网则不然,它不仅可以传送声音信息,而且还可以即时传送文字信息、静态和动态图象信息,并能够做到混合传送。由于因特网使图文并茂的信息在传递者与接受者之间实现了双向、共时的交流,从而打破时空界限,拉近了人与信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距离,加快了信息沟通的节奏,充分发挥了信息发送双方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扩大和加深了信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所以实际上因特网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它的即时交互性。
这种即时交互性深深地影响着文学的创作模式。传统的文学创作模式是:作家有感而发,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再通过艺术传达手段将之物态化表现出来。这种创作模式决定了作家在创作中始终与读者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我们常常闻听某某作家远离尘嚣,热衷于寻找一片净土潜心创作。尽管他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他也愿意了解读者的反馈意见,但是他一旦进入创作流程,总是要追求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独自在那里“闭门造车”、“关门弄斧”。如今这种传统的创作模式已被网络的即时交互性所打破。网络的即时交互性使网上作家的创作与在线读者的阅读呈现出一种共时性的交流,他们与网上读者的距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了许多。许多网上作者乐于把自己的作品贴在网上,期待着与读者的探讨与对话。甚至许多作品就是作者与读者即时对话形式的原封不动的展示。许多网上作者认为这种即时对话式的写作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追求的创作乐趣,他们更愿意与读者玩“捉迷藏”的游戏。比如,他们经常设置悬念或设计一个圈套诱使读者钻进去,然后再站出来戏弄一番。有的时候,他们还扮作读者,调侃自己的作品,诱导其他读者的阅读。总之,网络散文创作在他们手中,游戏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三.文学作品存在形态的虚拟化
网络世界又被称为虚拟时空,它是通过虚拟现实的手段来实现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现实的模拟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网络的虚拟性对散文作品存在的形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首先,从文学作品的物质层面来看,网络散文作品的物质载体已从传统文学作品印刷文本形式转化为二进制电子信息形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比特。比特 (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位)本身是一种虚拟的存在———开机即有、关机即无,存在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子时空中。所以从物质层面这一角度来看,网络散文作品的确是一种虚拟性的存在。不过网络散文作品的这种特殊的物质载体形式使其更易于被下载、复制和传播,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从而使其受众面更为宽泛,同时也有利于传统书面文学作品的推广与传播,这是网络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它的一个最大优点。今天,网络和电子信息取代印刷术与纸张必将给小说等文学样式带来一场全新的革命。
其次,从文学作品的意象层面来看,网络的虚拟现实功能正在抹平散文作品的意象世界,它使散文作品的形态日益朝着多媒体化的方向“进军”。一些网络散文借助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电脑虚拟技术,在文章后面加一部简短的动画短片或者是一首歌曲以与文章相配。因此,网络的虚拟性给散文作品的存在形态带来了极大的变异。
四.接受主体阅读模式的官能化
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模式是 “看和思维”,或者说是“静观与沉思”。读者总是首先要对语言文字进行解码,然后通过再造性想象活动和创造性想象活动完成对作品审美意象的复现、重建和创造,并在对这种审美意象的反复“咀嚼”中实现与作品审美意境的完全融合。网络散文的阅读方式与传统印刷文学文本阅读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主要体现为对显示屏幕的“盯看”,同时“还伴随着一系列的肢体活动——敲击键盘和拖拉鼠标。”而且由于创作主体的泛化所导致的网络散文作品内容平面化、简单化的趋向,使读者的在线阅读变得轻松了许多;而多媒体文学文本形式则使传统阅读方式中的再造性想象活动和创造性想象活动消失殆尽。正如有人指出:“在传统小说里,由于语言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张力,读者必须在文字和句段的背后去捕获和体味深层意义;到网络小说中这种思维和索解的紧张与焦虑消失了,意义和形象完全重叠了,或者干脆说,意义就是当下的感受,就是光色声像的全面刺激,玩的就是心跳。”显然随着传统文学阅读模式中的“情境的想象性和意义的后延性”的减弱,网络散文阅读模式正在逐步趋向直观化、官能化。其实,上网阅读文学作品和在公园里独自捧着一本小说看可能完全是两种感觉,两种心理状态,前者会给予我们诸多新的体验,但是也会使我们失去许多旧的但是很好的感觉,比如将来的读者也许永远不会体会到19世纪淑女闺秀阅读浪漫小说的情景,尽管他们也在阅读同一本小说。从以上网络文学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文学的确对传统文学具有一种解构的张力,但这是否意味着网络文学能够最终取代传统文学呢?我们认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矛盾对立物,并非存在一个谁取代谁的问题。事实上,二者各自具备着不同的价值基础,满足着人们不同的审美需要。作为人类精神的永恒瑰宝,传统文学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与关怀将亘古长存于不同时代人们的心中。
同样,网络文学的价值存在于产生它的社会土壤之中。在一个强调速度、效率、变化的年代,网络文学作为一道最好的文化快餐迎合了处于快速节奏变换中的人们的心理满足和情感的需要。因此,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二者并行不悖,其价值亦无高低贵贱之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能够迸发出它那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拥有一个较为美好的未来。
刘蕊,杨静涛,榆林学院中文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