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09年第9期 ID: 152228

  

《格列佛游记》与《老残游记》的比较

◇ 周 予 孙 博

  《格列佛游记》和《老残游记》两部作品均采用了游记的创作模式。前者融现实于荒诞的故事中,塑造了许多充满奇幻色彩的国度;后者则利用现实主义视角,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清晰真实的现实世界。
  海上历险的故事在西方有悠久的传统,荷马史诗《奥德修记》就描写了奥德修斯海上遇险的故事。盛行于16世纪中叶西班牙文坛上的流浪汉小说“对近代欧洲小说的发展,特别对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模式,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斯威夫特创作《格列佛游记》时,正是英国文坛上游记体小说大行其道之时,作者借鉴了卢奇安式的游记形式,“进一步的界定可把这部书称为模仿滑稽游记故事,这种古老的种类可追溯到卢奇安的《真实的故事》,在古典文学时期流行着狂热地模仿游记故事。”在《真实的故事》中,卢奇安越过大西洋去旅游,经历了一连串令人难以置信的历险,如在大鲸鱼的肚子里生活了近两年等,这也是《格列佛游记》的基本模式。在我国晚清时期,西人游记小说译作的繁荣引发了我国游记文学传统的新生,刊于1872年《申报》的《谈瀛小录》较早地涉足这一领域,而后如《八十日环游记》、《绝岛漂流记》等作品直接为刘鹗提供了一个可以效法的模式。于是,刘鹗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也借游记模式表述了自己的思想之旅。“在其中旅行成了改变人物命运和生存方式的重要契机,漫长的旅途成了人物心灵的历程。旅游者置身于一个陌生的世界里,得以观察、思考、分析那些前所未见的新鲜事物,进而获得一种新的人生感悟。”
  斯威夫特运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奇幻的意象,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现代神话。例如对利立浦特国的描绘:小人没有格列佛的手指大,小人们为了运输格列佛,制造了一辆巨大的马车,需用1500匹小马拉着才能行进……作品呈现出如梦如幻的审美特征,其价值在于:作者对现实世界进行夸张,使之异化,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世界是陌生的,驱使读者透过巧妙的“伪装”,更加清晰而深刻地看到现实,进而思索其中蕴含的深意。同时,作者在荒诞的故事情节中,巧妙地融入了写实手法,把细节写得真实而生动,成功做到了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虚构,并在虚幻的情节中折射现实。
  与《格列佛游记》相比,《老残游记》少了虚幻的神异色彩,刘鹗通过截取社会生活的横断面,以写实的笔法讥讽世态人心,追求艺术的真实,达到外部自然与心理世界的完美统一。刘鹗很相信科学,这就形成了作品在艺术上的写实风格,他通过实地观察,使笔下老残的眼中之景成为流动的社会写真。例如,描写黄河敲冰的一段文字,作者自评:“止水结冰是何情状?流水结冰是何情状?小河结冰是何情状?大河结冰是何情状?河南黄河结冰是何情状?山东黄河结冰是何情状?”当代著名词曲家赵朴初有《济南大明湖》云:“与君来证老残游,四面荷花迓客舟。鸟过幻留双妞唱,岸移真入半城幽!”这首诗把小说第二回全部浓缩进去了,小说第二回先写老残游济南大明湖,走入“铁公祠”,大门里面楹柱上有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十四个字高度概括了当时的济南景色,据说这一名联是清人刘凤诰作的。上述诗中的“四面荷花迓客舟”和“岸移真入半城幽”,就是熔化了刘凤诰的名句。小说中还写到老残到明湖居听白妞、黑妞姊妹俩说书,描写白妞“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老残觉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中的“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的“三月不知肉味”,形容得透彻些。这一段是小说中的精彩笔墨,诗人赵朴初虽不可能像老残那样去听书,但他和朋友在大明湖上,轻舟荡漾,鸟语花香,便恰似听到双妞的天籁之音。诗中的“鸟过幻留双妞唱”,把“眼前景”和“书中事”结合得多么巧妙,此例也可证实《老残游记》的写实特色。
  
  周予,河北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孙博,河北唐山师范学院基础教育部教师。

《格列佛游记》与《老残游记》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