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11期 ID: 355920

[ 贾桂强 文选 ]   

作文:请不要“拔高提纯”

◇ 贾桂强

  笔者在教学《病梅馆记》时,感慨颇多。文中写江宁、苏州和杭州都盛产梅。文人画士有他们独特的审美趣味:“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些君子却托人暗示卖梅者,要“斫其(梅)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联想到当下中学生的写作,他们的写作不也都是被框于盆中,被棕绳捆绑的吗?他们不也都是有待“纵之顺之,毁其盆,(重)埋于地,解其棕缚”的病梅吗?
  学生时代,大抵记忆最多、体验最深的当属校园生活。但许多的同学除了写过《我的老师》、《难忘师恩》之外,其他方面很少涉及。正如浙江省教研室胡勤先生所说,“31万考生,好作文寥寥无几,写自己身边生活的文章几乎看不到。其中不乏空洞之作,披着华丽的外衣,满是整容的痕迹”。
  当我改学生的作文时,常感到似乎不是学生在写自己的生活,而是老师在批量地制造作文。一行醒目的文字“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思想健康”,框住了老师与学生。人们习惯了“好的作文一定要有深刻的意义”。而“意义”的标准不在学生这里,而在作为批改者(教师)手里。而老师的标准又无条件服从高考的评分标准。所以我们学生只有唯一的话语方式:不论写景状物抑或记人叙事,在文末总是妙笔一点,或赞美或歌颂,文章立刻就被拔高提纯了一大截。故我常不得不告诫学生,宁可要这样的作文(至少可有及格分),也不要闯“雷区”的创新作文。
  所谓的“雷区”有许多。例如有某老师布置学生写《中学里最难忘的事》,有个学生写自己偷偷喜欢上了一个女生。结果,不仅没拿到分数,还被老师、父母指责为“思想不健康”。
  又如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学生身处其中,自有许多的感悟。可是高考的关卡在,那里的阅卷者多是高校里的教师或中学里的名教师。教育的种种弊端,也部分地就是教育者自身的弊病。而有些虽在“雷区”之列,却因害怕老师说没有“深刻意义”而不愿吐露心声。要知道,真实的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不要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人正是因为这些缺点而可爱,从而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真实的往往是最有生命力的,塑胶花再美,却比不上野地里不知名的花草。
  “为何你带着面具把自己隔离;为何你带着面具把现实逃避……”,握着生杀大权的高考阅卷者,“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无论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去写自己的生活,哪怕再如何的消极,哪怕再如何的琐碎,不能再让写作成为一种他人意志表达的牺牲品。用自己本色的语言,哪怕再简陋,哪怕再稚嫩,不要再刻意去“拔高提纯”,不要再让作文被偷去活的灵气。
  [作者通联:浙江湖州二中]

作文:请不要“拔高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