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文以意为金”,作文的选材、结构和语言运用都要受主题的约束。所以,写文章时,首先要立意,这就叫“意在笔先”。立意,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怎样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做到立意新颖、高远、深刻,写出内容充实、思想深刻、鲜活生动的优秀作文呢?首先行文前在思维方式上就要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想他人未曾想,言他人未曾言。下面我具体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与通常情况下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可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如薛谭学歌:薛谭向秦青学唱歌,还没有完全学到秦青的技艺,便觉得老师教得自己全会了,于是要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制止他,只在郊外为他饯行,同时放声高歌,激越高亢的歌声震动了树木,阻遏了行云。薛谭深感自己的不足,便向老师道歉,终身不再提回家的事了。通常的思维方式可以提炼出这几种立意:①从薛谭学唱的角度可以体会出“学无止境”的道理。②从秦青教的角度可以体会出“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③从薛谭前后变化中可以体会出“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如果运用逆向思维可以这样立意:秦青把薛谭留在自己身边一辈子并非明智,到实际生活中锻
炼,博采众长才是成才之路。
二.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使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
如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画师们经过构思,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寺呢?有的画得完整,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与画题无法吻合,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邃、淋漓尽致:和尚挑水,不是浇菜煮饭,就是洗衣浆衫,让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还得自己挑水,足见寺之破败,可见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画面尽管看不到寺,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连连点头,称:“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侧向思维,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
三.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如谈谈你对“滴水穿石”的理解。辞典的解释是: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我们可以将这个整体分解为四部分加以认识:“滴”,见微,见小;“水”,见柔,见弱;“穿”,见力道,见气势;“石”,见坚硬,见冥顽。这样分解后,综合起来,就已得出结论:其一,柔弱可胜刚强;其二,持之以恒则能战胜一切;其三,微小力量不容忽视,汇集起来就是强大。
作文是动脑能力极强的劳动,如果能在平时作文训练中,注意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多思考,勤练习,相信你的文章定能突破重围,脱颖而出。
刘巧芳,河北省泊头职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