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农村语文教学,从整体上来看难以令人满意。很多教师抱怨学生的语文水平差,视野狭窄,缺乏积累,自己费尽口舌讲解学生仍如坠云里雾中。学生也认为语文是怪学科,学起来无处使力,高深莫测。即使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仍是话说不好、文章写不通。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不外这几点:
一.语文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先天的不足,影响了教师的素质。目前的师范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而轻实用,教师讲课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毕业生上岗时纵有满腹诗书,却不具备应有的业务技能。
教师培训水平的低下,不仅未能弥补先天的不足,却连正常的知识更新都满足不了。教师个人自主购买和订阅的教学材料往往难以报销,学校图书室又多用于应付检查而不对师生开放,使得农村教师难以及时了解新的知识。至于外出学习、听课,往往是不任课的领导近水楼台,一般教师是可望而不可即。这样,既不能满足一线教师当前的需要,更不能提供长远的智力支持,导致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呈整体滑坡趋势,与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形成矛盾。
再加上有些教师教学思想和态度不够端正,仅凭经验出发而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纯粹照搬教学参考书的评析,把本应该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变成枯燥的知识注入和僵化的能力训练,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有的学校不重视教学规律和学科特点,随随便便安排非中文专业的老师教语文,也影响了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些教学管理者认为,语文不过是教教字词读音、讲讲词义、分段归纳主题,拿上教参谁都可以教,不像英语要讲发音的准确、数学要会解答学生遇到的难题。他们忽略了语文教师必备的语言文化和历史政治等相关知识储备,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难以拓展,形成重视课文分析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教学形式。
二.理论指导无力。
现在的教育理论的专业研究者多是高校的教材教法老师和语言学者,他们长期脱离基层教学实践,其理论多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令一线教师无法直接用来指导其教学活动。
很多一线教师也提供了一些先进的经验,如钱梦龙的“三主”教学法,魏书生的“六课型教学”,以及蔡澄清、于蕾等人的教改成果。但这些都带有浓厚的经验性和个别性色彩,没有提高为哲学意义上的思想,只是一些艺术性的教学范例。因此,这些经验被采用后,不是受到学校条件或环境的制约,就是与自己的学生实际不适应,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应该说,最具实用性和针对性的是一线语文教师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经过教学实践和探索,总结出的经验。但目前的教研活动却不能满足教师交流、研讨的需要,很多学校的教研组是教而不研,再加上民主的学习风气的缺乏,个人的点滴灼见也就无法汇集成一般的教学规律。
三.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陈旧。
这是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
虽然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口号喊得震耳欲聋,可实际上很多教师仍墨守陈规不为所动。表现是缺乏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认识不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课堂上仍能是老师只管将自己的,学生必须跟着老师的思路,不把学生当作人,而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严重阻碍和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
其次,认识不到教育人是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更需要艺术性的学问,不懂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一基本规律,知识做“经师”而不是“人师”。
再就是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语文教学脱离火热的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就如刘国正所说:“阅读,不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领会文章的妙要;写作,不重视引导学生开发生活宝库以为写作之源,而只在写作方法上打转。”
陈旧的观念使教师只重视教法而忽视学法,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满堂灌、注入式现象普遍存在。经常可以看到教师一手举着教参或教案,一手捏着粉笔滔滔不绝的一边讲个不停一边在黑板上奋笔疾书。老师把很多时间花费在板书重点知识上,即使不写也得重复几遍让学生边听边记,效率能提高吗?
虽然语文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但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只要语文老师能认真分析原因,切实突出素质教育,以新课改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学必将走出山重水复的困境,进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李永真,河南平舆县第六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