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09年第9期 ID: 152234

[ 邢泽基 文选 ]   

浅析与汉字特点相关的修辞方法

◇ 邢泽基

  “美”这个字,后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为“羊大则美”。羊大之所以为“美”,则是由于其好吃之故:“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羊确与马、犬、牛不同,它主要是供人食用的。《说文解字》对“甘”的解释也是:“甘,美也。从口含一。”“好吃”为“美”几乎成为千百年来相沿袭用的说法,就是在今天的语言中也仍有遗留,吃到美味东西,称赞曰:“美!”
  李泽厚先生在《华夏美学》中,依许慎的说法对“美”字作解释。“羊大为美”既是一种“释义”的方法,同时又是一种和汉字特点密切相关的修辞方法。那么什么是修辞?汉字又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吧。
  我们用语言交流思想、传达信息,不仅表达要准确无误、清楚明白,还应力求形象、妥贴鲜明,尽可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语言的美感。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是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在内容确定的情况下,修辞总是着力讨论下列三个问题:选用什么样的语言素材,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方式,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修辞是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的结合体,要探讨和汉字特点相关的修辞,就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与汉字字音特点相关的修辞手法
  
  从记音方式看,现在汉字是记录声、韵、调三位一体的。一般情况下,一个方块汉字总是记录汉语一个音节的。从记录语言单位看,汉字是记录语素的。无论是古代汉字还是现代汉字,大部分都是语义的承担者。在现代汉字中,它更多的记录的是语素。这是由于现代汉字中的大多数词都是双音节或多音节的。但是汉语的语素仍然以单音节占主体,有许多修辞方式是利用语音条件,体现修辞效果的。语音在增强音律美和突出语义方面为修辞提供条件,丰富了修辞方式的内容;修辞通过积极调动语音因素扩大了语音的功用。语音修辞是修辞的一个重要方面,优美的语音韵律能给人美感。
  (一)力求音韵的和谐:
  声音美同押韵有密切的关系,诗歌是讲究押韵的。匀称、整齐就有节奏感,有些散文是当诗来写的,为了加强表达效果,也很讲究押韵,试看《十里长街送总理》:泪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灵车隔断了我们的视线。敬爱的总理呀!我们想再看一看您,看一看您哪!
  ……
  长夜无言,天地同悲。只见灵车去,不见总理归。
  这几段词句,于疏散自然中显示出整齐严密的美,韵随意转,声音回环。表现出了万众哀思潮涌、悲痛欲绝的情景。
  (二)注意声调的平仄相间:
  在律诗中,平仄在本句中是重叠交替的,在对偶句中是相互对立的,这两大类声调在诗句中有规律的交替使用,也造就成了诗词音调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如:
  (1)中国有句古话“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2)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例1中,声调安排成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读起来抑扬起伏,犹如碧波翠浪,起伏荡漾,给人以音乐的美感。例2中,本句平仄相间,上下两句平仄相对,读时给人以音乐的跳跃感,明快舒淡。
  (三)巧用谐音字
  使语句同时关顾谐音双关,利用语音条件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如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有: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杨柳”表面上指的是杨花、柳絮,实际上毛泽东同志指的是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这里使用了语音双关的修辞手法,高度赞扬了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杨、柳两位烈士。又如,近年来一些广告词也利用了语音双关的手法,“默默无‘蚊’,‘寝’用彩虹”。巧妙的用“蚊”、“寝”替代“闻”、“请”,让人一目了然,知道是做蚊香的广告,在表意上也十分简洁:睡觉时用了彩虹蚊香,就不会受蚊子的侵扰。
  有些歇后语就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构成的,如:
  高山打鼓——扑通、扑通(不懂)
  狗头上插角——装羊(佯)
  我国民间流传的俗语绕口联也是利用了谐音字,写的逼真、传神。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引联上下句除末字外,分别为三组同音字,表达平凡琐事,却收到奇妙的效果。
  另有一副五言绕口联也颇有趣。
  哑丫呀鸭轧;
  麻妈骂马抹。
  上联说,哑丫头哇哇叫,下联说,麻脸婆因为马尾巴甩在脸上而气的大骂,音同字不同,读起来拗口,饶有风趣。
  (四)巧用多音字:
  多音字的巧用,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私塾先生外号“活字典”,有一次,他拿起学生的点名册,突然“乐乐乐”三个字映入眼帘,便念道:“yue yue yue!”无人应答,又改念:“yue le le!”仍无人应答,这时一个学生怯生生的站起来:“老师,我叫yue yao le!”“yue”音乐的意思,“le”喜悦的意思,“yao”爱好的意思。《论语·雍也》:“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一个小学生的名字难倒了老秀才,可见汉字中多音字很多,如果加以巧用,就可以达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此外,对偶、拈连、摹声、借代等修辞手法和汉字的语音有很大的联系。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与汉字字义特点相关的修辞
  
  汉字是表义性质的文字,从古代汉字的字形可以看出汉字与词或语素的意义有比较直接的联系。如“習”(习)字,本意是:鸟反复的飞,频繁的飞。“羽”代表鸟的一对翅膀。到了现代经过隶变、楷化和简化的汉字已经大大减弱了字形。
  表意的直观程度。“习”只是鸟的一只翅膀。当然占汉字极大比重的形声字(近80%)的形旁在表示字义的类属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汉字在造字伊始,词大多都是单音节的,用一个汉字表示一个词,字义和词义一般也是一致的。如“人”、“山”。
  汉字从古代发展到现代已经以双音节词占优势,字和词、字义和词义不一致是常有的。我们根据现代汉字的表意功能可以把现代汉字分为三种类型:第一、词字,指可以单独表现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的字,这些字的意义明确。如:人、山、水、马、牛等。第二、语素字只能表示一个现代语素的现代汉字,这些字的意义不够明确、固定。如:伟、研、勇等。第三、音节字只表示一个音节的现代汉字,这些字只有和加紧的字结合起来才有意义。
  和汉字字义特点相关的修辞主要是就有意义的词字和语素字而言的。从意义入手选用、锤炼这两种汉字,才会准确、鲜明和生动,在表达上产生精当贴切、含蓄深厚的效果。历来传诵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有这样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是点睛之笔,据说先后改掉了“到”、“入”、“过”等字,既有动态又有静态之美,更有比拟的修辞效果。写出了生机勃勃,春满江南的形象,也表达出了作者的心境。张继的《枫桥夜泊》中“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到”字用得传神。夜半寒山寺的钟声传到客船上,更增添了羁旅之人的愁绪。比拟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和“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如“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改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这是鲁迅为悼念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青年作家而写的一首小诗中的两句。作者改“眼”为“忍”,写出了被压迫的满腔愤恨;改“边”为“丛”使严酷的白色恐怖和险恶的斗争环境在程度上和气氛上得到了强化,表现了作者面对强暴,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通过对词字、语素字(这些字都有表示一定的意义)的精练,在修辞上可产生鲜明、生动的效果,在语言运用上也会较好的达到语用的目的。
  
  三.和汉字字形特点密切相关的修辞
  
  从文字形体结构来看,汉字呈平面组合的方块形,汉字在外部形体结构上是独特的,是平面组合的方块形体,所以汉字又叫“方块字”。
  方块汉字是由三级形体结构密集组合而成的。这三级形体结构是:笔画、部件和整字,图示如下:
  整字
  部件1部件2……部件N
  笔画1 笔画2 笔画3……笔画N
  笔画是成形的要素,基本笔画是可数的,一般认为有五种(横、竖、撇、点、折),变化的笔画有几十个。部件包括成字部件和不成字部件。不重复的部件约有六百多个。几十个笔画组成几百个部件,而几百个部件按不同排列方式,沿着纵向、横向双向展开,构成成分不管有多少,都要密集的、向心的、均衡的颁在一个方正的框架结构内,构成了成千上万的整字。
  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拼音文字的形体结构有很大的不同。拼音文字形体结构是字母从左向右排列成序列性,所以是一维的,叫线形文字。与之相比,汉字结构排列可纵可横,是双向展开的,所以是二维的,叫平面文字。以“一、一、丨”三个直笔为例,如果是线形排列,只有三种序列:一、一、丨,一、丨、一,丨、一、一。如果是双向排序,情况就复杂多样了:土、士、干、工、上、F等等。汉字的字形结构是一个整体。笔画缺少一笔不行,多一画也不行;部件排列位置相异要么不成字,要么是不同的字,如“大/太/犬”、“吧/邑”、“回/吕”等。
  汉字字形的特点造成了和线形文字不同的修辞方式。线形文字在拆字、合字时只能在一个维度上前后拆合。汉字则不同,汉字既可以前后拆合,也可以上下拆合,甚至可以只拆出字体的一个部分。大大丰富了修辞方式。
  (一)拆字的运用:
  一般是将一个合体字拆分成或拆出一个或几个可独立成字的部件,具有一定的有理性,使人读来意味十足。如:
  “政从正出,财自才来。”(财政局的春联)
  这副在财政局门上的对联,就十分巧妙的利用了汉字字形的特点,将“财政”两字分别扩出了“才、正”,用十分活泼的方式道出了“资财”是由有才气的人通过不懈努力奋斗得来的,“政治”应从“正气、正理”中生出的道理。语言乘法明了且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再如《三国演义》中的“一合酥”的故事:主簿杨修因见到曹操在酥糖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就取了勺子,让众人都尝了一口,曹操责问时,杨修却不慌不忙,将“一合酥”拆成了“一人一口酥”合情合理,虽然曹操觉得恼怒却也没有办法。杨修通过巧解妙拆,不仅让大家吃到了酥糖,而且还逃避了曹操的惩罚。可见利用字形特点拆字进行修辞的方法是十分有用的。
  鲁迅先生也用过拆字的方法。他的《且介亭杂文集》中的“且介”二字就是从“租界”中拆出来的。这样既揭露了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和白色恐怖不屈不挠斗争到底的精神。
  (二)合字的运用:
  将几个汉字合成一个汉字,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如《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门口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往观之,操大喜。”
  “门”中添加“活”字,成为了“阔”字,曹操巧设哑谜,杨修理解其意,用合字的方法解决,将园门改建,令曹操很是高兴。
  又如,在董卓称皇之前就有:“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声悲切。”“千里草”合成“董”字,“十日卜”合成了“卓”字。歌谣的意思是说:董卓不得生。可见合字的用法也是十分广泛的。
  (二)拆、合字的综合运用:
  在人们的实际语言运用中,会出现拆字和合字的方法综合起来运用的现象,以求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如:
  或入园中,推出老袁还我国;
  余行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
  这里就是综合运用了拆、合字的方法,将“或”字加上“囗”成为“国”,“园”字去掉“囗”成为“袁”;“余”加上“辶”成为“途”,“道”去掉“辶”成为“首”,拆字、合字都运用的十分灵活,在意义的表达上也十分清晰。深刻的反映了此联的作者对于袁世凯复辟帝制、祸国殃民的痛恨之情,通过一副“拆合字的”对联,表现的淋漓尽致。
  与汉字字形特点密切相关的语言运用手法,主要是通过对汉字的拆分、合成以达到语用中的风趣、诙谐简洁有力的效果。
  以上我们从音、义、形三个方面分别对汉字的特点和与其相对应的修辞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在我们分项讨论后,还不应忘记汉字本身就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我们还应看一看和汉字整体特点相关的语言运用。(即综合运用汉字音、形、义特点的修辞。)
  前面我们说过财政局门口的春联:“政从正出,财自才来。”归在了和字形相关的修辞里,它的最大特点是从“财”中析出了“才”,“政”中析出了“正”。实际上我们加以仔细的分析,可以发现,这副对联是综合运用了汉字的音、形、义特点的,“正(zheng)”和“政(zheng)”、“财(cai)”和“才“(cai)”音相同,又都是分别从原字拆出的一部分,并且在语义表达上也明确、自然,效果好。
  又如,李泽厚先生的“羊大为美“实际上也是综合运用了汉字的形、义特点:在字形上“羊”和“大”上下叠放,就成了“美”字,在字义上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这在文章的开头已经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论述了,就不多说了。
  可见,在研究与汉字特点相关的修辞方法时,综合考虑汉字在音、形、义方面的特点,以及其在修辞中的运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不能忽视。
  一般认为,研究修辞就应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音(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语言的结构规律)的运用。但是我这里是从汉字的自身出发,研究与汉字特点密切相关的修辞现象,这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为了向大家证明,汉字本身可以在运用中获得非常好的修辞效果,应该加以重视。
  
  参考书目:
  [1]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吴积才《漫话汉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
  [3]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81年第3版.
  [4]罗贯中《三国演义》岳麓书社1986年第3版.
  [5]沈孟璎《现货汉语理论与运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6]张政飚、蒲喜明、兰宾汉、谷宝田《现代汉语》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7]纪德裕《汉字拾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
  [9]《修辞的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0]赵元任《语言问题》商务印刷馆1980年第1版.
  [1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修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版.
  [12]胡裕树《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5版.
  
  邢泽基,河南省驻马店机械电子工程学校教师。

浅析与汉字特点相关的修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