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将出英国版
中英两国日前在伦敦签署新闻出版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此举将推动两国文化交流,也为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吹响进军号角。据统计,英国现有600多所学校开设中文课程。英国文化委员会首席执行官马丁·戴维森说:“英国人对中国的兴趣日益强烈,英国和中国间的文化交流合作也与日俱增。”培生出版集团重要业务之一是把中国有影响力的书籍介绍到英国,2008年该集团买下《狼图腾》版权,在英国发行大获成功。主席约翰·马金森透露,今年计划出版《鲁迅短篇小说集》。(舒坦摘编)
●打工诗人成为作协签约作家
浙江台州外来务工者李明亮近日收到了浙江省作协下属文学院的签约通知,使他成为浙江首位签约省作协的“打工诗人”。浙江省文学院院长盛子潮表示,外来务工者成为省作协签约作家,在浙江省尚属首次。李明亮是安徽宣州人,在老家做过4年乡村教师,1999年开始南下深圳谋生,2003年来到台州,现在台州市路桥区峰江街道一家企业打工。“我所写的打工诗歌,全部来自我的生活。虽然有时诗中的‘我’可能不是真的我,而是睡在我铺上铺下的室友兄弟,或是坐在我前面后面的哪位可爱的‘幺妹’。”李明亮的作品关注底层打工者的生活状态,引起诗坛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民工的生活是粗糙的,但他们却同样有着一颗细腻而敏感的心。他们有着太多被遮蔽的生命感受,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幸福。”在诗集《裸睡的民工》中,李明亮试图探寻哪里是这些打工者的归宿和精神家园,作者希望,他们在低处的生活中,能找到向上的路。目前,李明亮已在《诗刊》《工人日报》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300余篇,曾获2006年全国职工文学创作铜奖、全国首届农民工诗歌大赛一等奖。(舒坦摘编)
●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在上海成立
上海大学文学院近日成立了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旨在建立文学创意写作学科,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意写作人才。但是,此举也招致学界的不同看法。创意写作的范畴是什么?写作人才是靠高校培养的吗?在日前举行的文学创意写作与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发表了各自见解。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昌勇认为,现在大家有一个共同感受是文科学生写作水准急剧下降,原来高校有应用写作基础写作课程,现在基本上没有了。他认为,人文应用写作必须纳入大学必修课。目前国内的创意产业还停留在浅层次上,多是在经济应用等方面,而在文化角度创意太少。英美已经形成自己的产业研究,作为人文学者应该积极介入参与。上海大学葛红兵教授认为,文学创作人才在欧美大学培养体系中处于较高的地位,将一批有写作天赋的人才向写作型方向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责。但目前中国大学的中文系主要培养文学研究人才,忽视甚至轻视创作型人才的培养。这种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究倾向使大学中文系的吸引力越来越弱。所以,开设大量创意写作类课程十分必要。上海大学中文系教师苗田博士认为,作家不是培养出来的,但创意写作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舒坦摘编)
●大型文学辞书《中国文学之最》问世
一部全面展示我国文学辉煌成果的大型文学辞典——《中国文学之最》,日前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隆重推出。该书由张锲、柳斌担任编委会主任,袁行霈、严家炎、洪子诚、孙玉石、温儒敏担任顾问,谢冕、李矗担任主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首都高校50多名资深专家学者参加编撰。《中国文学之最》在综观中国文学史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将那些具有开创性意义或特殊影响而堪称之“最”的事件、作家、作品、理论、流派、轶闻等事项汇编成集,熔知识性、学术性、趣味性于一炉,共收录各类词条1001条,约计1400千字,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学的重点、要点、特点和亮点,堪称一部博古通今、搜奇览胜、精华荟萃的集大成之作。也可谓:“一卷在手,遍阅中国文学之秀”。中国文学历史悠久,从古代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现代白话诗与白话小说的兴起,乃至当代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样式和文学流派,可谓源远流长,蔚为大观。在中国文学编纂史上,曾推出了无数优秀的典籍。然而,以“最”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中国文学发展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果的,这还是第一次。该书整个编撰和勘校工作历时三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编撰规模最大、涉猎范围最广的文学编著工程和成果之一。(舒坦摘编)
●《潜伏》姊妹篇《暗火》上市
龙一创作的长篇小说、堪称《潜伏》姊妹篇的《暗火》于近日面市,《暗火》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描写了1912年北方革命党之间、民国政府与革命党之间错综复杂的革命形势,描述了十里洋场中的明争暗斗、生死权谋、暗火汹涌。《暗火》是个复式结构的故事,发生在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上。主人公是孙中山派到天津的“地下工作者”,他的任务是联络并团结那些自发的、贫富贵贱各不相同且与同盟会毫无瓜葛的十几个革命团体。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出场的是一群五花八门的革命者,追求的是大到虚幻小到一顿饱饭的革命目标,但他们相信自己对中国负有责任,相信自己能推动历史,相信可以通过斗争改变生活——他们是变革的信徒。于是,在一个纨绔子弟的撮合之下,北方革命党人押上了自己的生命和前途,上演了一连串悲壮的喜剧。(舒坦摘编)
●阿来新作《格萨尔王》即将出版
蛰伏近6年,著名作家阿来重述藏族活史诗《格萨尔王传》的长篇小说《格萨尔王》即将面市。重庆出版社日前透露,阿来已于日前交稿,整部书的字数在24万左右。该书编辑表示,这本书的线索相当复杂,人物特质和故事与《西游记》一样精彩。在阿来的笔下,不仅仅讲述了口口相传1000年的藏族灵魂人物格萨尔王的成长和丰功伟绩,还将时光拉回到一千年后,一位当代格萨尔艺人追寻传说中的格萨尔王遗留的宝藏,终于悟出宝藏的所藏之处——原来宝藏的名字叫慈悲,藏在每个人的心中。(舒坦摘编)
●长篇小说《大江东去》引起热议
网络写手阿耐在网上推出一部洋洋150万言的长篇小说,在网络走红之后,又被专业出版社相中,出版三卷本纸质图书《大江东去》,问世以来,已售出三万册。有媒体认为这是2009年最值得关注的出版事件之一。日前,在长江文艺出版社举行的座谈会上,这部作品得到了文学评论家和读者的热议。《大江东去》以经济改革为主线,全面、细致、深入地表现了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四个主要人物宋运辉、雷东宝、杨巡、梁思申分别代表着改革开放时期的几种主要经济形式:国营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民营经济和外国资本。这几种经济形式复线并进,生动表现出改革开放的风云变幻。小说笔法细腻,气势恢宏,情节真实丰富,细节感人。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认为,“《大江东去》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还原’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生活、矛盾、人情、风俗甚至话语方式上,这部小说达到了惊人的逼真度。”有趣的是,也有读者认为,《大江东去》的作者太过于想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贪大贪多贪全”,力所不逮,写作技巧粗糙,更像一部“流水账”。对一部作品的两种极端的看法,让座谈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舒坦摘编)
●痞子蔡新作《回眸》搬上话剧舞台
网络小说开山鼻祖痞子蔡今年最新爱情小说《回眸》日前将搬上话剧舞台。《回眸》由上海泓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旗下的雨人剧社投资创排。作为泓海青年导演扶持计划推出的第一部大戏,泓海公司提供小说舞台剧版权,并为入选的青年导演聂本杰提供了20万元的制作经费。该剧由王文娜、齐白雪及动感101著名DJ晓君、丁丁、高山峰主演。《回眸》讲述了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一所高中校园里,一个高中男生通过一张字条偶遇了一个读夜校的清秀女生。他们同坐一张课桌,时间上的错差让彼此没有见面。这样一份相遇、相知最终却不相守的感情在主人公已过而立之年后再次回眸。(舒坦摘编)
●赵玫认为畅销书未必是好作品
以《武则天》《上官婉儿》《高阳公主》等小说著称的女作家赵玫日前接受记者采访,在谈到当下有不少人提出文学处在一个被边缘化的状态时,赵玫表示同意,她认为:“文学有它的特殊性,市场上的畅销书未必就是很好的作品。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大多数严肃作家没有跟着市场走,还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写作。况且作家本身就不是一个赚钱的职业,也不需要去过多考虑市场。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作家,还是需要坚守自己的文学阵地。”赵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等奖项。她表示:“作为一个作家,不能为了得什么奖而去写作,得奖并不是目的。只可能是过程中的一个收获。如果作品真的好,不在乎得不得奖。如果侥幸得奖了,也不一定会被读者认可。”谈及网络文学时,赵玫对其发展比较看好,她说:“网络文学不受太多的影响,相对更自由一些。当然网络文学作品也不能一概而论,有好有坏,也许刚开始不太被接受,但是慢慢最终还是会被接受。只要是正规的网络文学,对文学的发展还是很有好处的。”(舒坦摘编)
●苏童称读到《呼麦》的读者有福了
一部具有地道蒙古血统的蒙古人写就的小说《呼麦》近日在文坛引起关注,一向低调的作家苏童为《呼麦》叫好:“《呼麦》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奇特,继而是惊讶,最后是感叹。能读到《呼麦》的读者有福了。”“蒙古人真正的意识中所信仰的是长生天,这与《狼图腾》对蒙古人的信仰描绘是有差别的。蒙古人与狼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蒙古信仰的一个道具而不是源头。”《呼麦》的作者喇西·道尔吉表示,在小说《狼图腾》中,对狼的崇拜到了无限的状态,从根本上说《狼图腾》只是一部文艺小说,而《呼麦》则希望让世人了解真正的蒙古人的内心世界。(舒坦摘编)
●朱苏进为小说跟风出版而道歉
朱苏进一向是让记者感到难以接近的作家。有人说他低调,有人说他有军人的固执,也有人说他闷头发财。不管怎么说,他始终没闲着,《康熙王朝》让他大红大紫,被称“金牌编剧”,然后几年,他一头扎进历史剧创作之中,《朱元璋》、新版《三国》、《江山风雨情》等,都引起了不小的关注。此次他结合军事题材和抗战历史的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依然引起热评。《我的兄弟叫顺溜》电视剧播出后,同名小说紧接着也出版了,让人觉得有跟风之嫌。有读者感到有些失望,认为朱苏进以前小说中非常精彩的人物心理描写和善于描述周遭情境的风格都没有在里面体现,因为书里没有小说的文学再创作,从文学角度讲,是一种退步。对此,朱苏进爽快地回答了三个字:“我道歉!”他承认自己有10多年没写小说了,根据影视推出的小说他自己也没看过,因为是出版社做的。他认为,小说和影视有不同的情怀,写小说是一对一,一张桌子、一盏台灯、一支笔或一台电脑就行,但一部影视剧的创作过程是一堆人,看的是一群人,是一个群体对一个群体。“我做影视后就没法儿写小说了,如果两边都兼着,两个都做不好。”(舒坦摘编)
●海明威《流动的盛宴》恢复原貌
海明威随笔集《流动的盛宴》日前出版“复原版”,此书原于1964年——海明威吞枪自杀三年后,由其第四任太太玛丽对作家未完成遗稿大编大改后出版,系海明威对1920年代在巴黎当文学青年时的回忆。在此书最后一章《巴黎永远没个完》中,海明威大赞了第一任太太哈德丽·理查森,后悔自己离开她,投入太太好友、富家女波琳·菲佛的怀抱。后者工于心计,百般勾引,海明威“倒了霉”才遇见她,并让她做了第二任太太。玛丽·海明威当年执掌编书大权,从手稿中东拼西凑,有些段落虽有作者明示删除,亦不管不顾,结果横空创出最后一章,自认为以亡夫一婚终了、二婚即将开始做结尾别具深意,殊不知酿成一汪浑水。45年后,海明威与波琳的孙子肖恩终于熬到出头之日。他得到爷爷作品的所有权,遂亲自操刀,欲将此书恢复原貌,也还他奶奶一个清白。在“复原版”中,《巴黎永远没个完》被整体从正文中砍掉,勉强在《附录》安身。肖恩再从爷爷手稿中找出对奶奶的正面描写,在书中多处增补。(舒坦摘编)
●英国童话作家阿特莉日记问世
英国童话作家爱丽森·阿特莉创造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小灰兔和毛茸小刺猬,然而最近她的私人日记整理出版,显示出她是个控制欲极强、很难相处的女人。阿特莉在英国德贝郡乡村长大,成年后搬去白金汉郡生活,和童话作家艾尼德·布丽腾作了邻居。尽管阿特莉当时已经创作了一百多部作品,仍然极为嫉妒布丽腾的成功,她在日记中记下了两人的唯一一次会面:“我看见一个女人朝鱼贩子暗送秋波,她套着整副假牙,嘴唇血红,她凑近看人时头歪向一边——突然她转向我,自我介绍她就是艾尼德·布丽腾!当我问她写过什么书时,她回答‘朝史密斯的窗户望’便转过身,再也不说话。”阿特莉尤其痛恨别人拿她与“彼得兔”作者波特小姐比较,她觉得波特只是一个在图画旁边写上几行字的插画家,而自己是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她的墓志铭便刻着“小说的编织者”。阿特莉的私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她的丈夫于1930年自杀,这迫使她以写作为业,以养育独子约翰。“我常常觉得人生艰难……我会做傻事,甚至不光彩的事……我觉得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拥有伟大的想象力和伟大的智慧,不是吗?”她在日记里写道。阿特莉1976年去世,享年91岁。两年后,她挚爱的儿子约翰开车跃下悬崖自尽。贾德表示:“她是个很难相处的人,她的好胜心以及强烈的个性常常遮蔽她的判断,这彻底影响了她的个人和职业生涯。尽管她去世时著作等身,满载荣誉,她却从来没有完全满足过。”(舒坦摘编)
●法国图书馆最受欢迎书目出炉
法国《图书周刊》日前公布了一份图书馆中最常被借阅的50本书的名单,其结果与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相去甚远。在图书馆中最常被借阅的是连环画。在前50名中,《狄多福》(Titeuf)和《汤汤和娜娜》(Tom-TometNana)两部系列连环画的不同分册共占据16席,日本漫画也位居前列。在文学类中,侦探小说和历史小说等通俗文学最常被借阅,而阿梅丽·诺冬(AmélieNothomb)等现当代作家、左拉和司汤达等古典作家排名相对靠后。还有一个让人惊讶的结果: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哈利·波特》排名远在50开外。这个名单是根据2008年法国16家市立图书馆的数据采样得出的。数据还显示,2007年,共有600万人从图书馆中借出了1.32亿本图书;图书馆采购占出版社销售额的5%。有分析家说,这份名单传达了一个信息:人们买书的目的是为了藏书、作为礼物送人,摆在书架上好看,但从阅读的角度来说,人们会选择简短而易读的图书。(舒坦摘编)
●大英图书馆收藏约翰·伯杰文档
英国在世的最伟大作家之一约翰·伯杰近日决定将私人文档赠送给大英图书馆——交换条件是,图书馆得送一个馆员去他家帮忙干农活。作为小说家、思想家、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82岁的伯杰依旧精神矍铄,笔耕不辍。近日,他决定把自己毕生的文件档案赠送给大英博物馆——但有一个交换条件——大英博物馆得派专人爬上伯杰位于阿尔卑斯山的农场,将他家的马厩打扫干净,并从中整理出文档、手稿和信函。而由于最近正是收获时节,博物馆派去的这位杰米·安德鲁斯也会帮忙割晒牧草。免费得到伯杰的文档对于大英博物馆而言可谓意外之喜,近年美国的图书馆频频出手,与大英博物馆争购作家的档案。比如三年前,萨尔曼·拉什迪就将私人档案出售给了亚特兰大的埃莫瑞大学。伯杰从1952年起为《新政治家》杂志撰稿,迅速成为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评论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观看之道》,其观点影响并改变了许多人看待艺术的视角。同时,他亦曾凭借小说《G》获得1972年的布克奖。尽管自1970年代中期,他就搬到了阿尔卑斯山脚下的法国小村庄过起了农耕生活,但他始终没有放下笔杆,就在去年,他的新作《From·A·to·X》又入围了布克奖的大名单。(舒坦摘编)
●卡达莱获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
阿尔巴尼亚大作家、首届布克国际奖得主伊斯梅尔·卡达莱近日获得了西班牙著名的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设在奥维多的评委会赞扬卡达莱“代表了阿尔巴尼亚文学的最高峰”,并称他“从未忘本,且一直以来跨越种种界限,以四海皆通的声音挺身反抗极权。”卡达莱对阿尔巴尼亚的传统和巴尔干特质有深刻体察,其作品广涉历史,如《伟大的冬天》里的阿尔巴尼亚与苏联的决裂,《是谁带来了朵露蒂娜》里天主教与东正教的敌对。但他作品的中心主题,如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基金会的授奖辞所言,乃极权主义,包括其机制及其产生和运作的条件。这一点体现于他所有书中,尤以1981年的《梦宫》最为凸显。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国度,名为“睡梦办”的机构掌控着所有公民的梦境。2008年11月,重庆出版社将卡达莱最著名的小说《亡军的将领》中译本再版,仍然采用老翻译家郑恩波1992年的旧译。此前一年,该社还出版了孙淑慧译卡达莱之《破碎的四月》。(舒坦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