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09年第9期 ID: 152175

  

浅谈流行歌曲与语文教学的互动结合

◇ 李 朝

  《青花瓷》这首歌,自2008年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后,凭借其优美曲调和盎然诗意,多次成为语文考试的热宠。不仅武汉某一学校高一月考语文试卷中有对其进行默写;山东夏季高考的文综试卷中也有用到这首歌考察学生的历史知识;北京大学甚至将《青花瓷》的歌词作为其自主招生的考题,让考生们纠错……为此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热潮还未褪却,张韶涵《隐形的翅膀》又成为09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作文题,接二连三的尝试,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流行音乐到底该不该进课堂?
  “流行”一词盛行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自始便一直鲜活于矛盾的态度中。人们一方面对流行文化乐此不疲的追捧,另一方面又鄙夷它不登大雅之堂。其实经典固然精粹,但流行也未必都庸俗。流行文化无孔不入的渗透性也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规律。流行歌曲的受众主要是青少年,他们接触的最多,受其影响最大,如果教学中一味的回避、阻止,会使青少年视野狭隘、思维呆滞,但是一味大量导入流行元素,也有失语文教学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因此,对流行歌曲如何进课堂的研究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流行音乐与语文教学结合的现实依据
  
  流行音乐这种所谓的“靡靡之音”该不该进入高雅庄严的语文课堂?笔者就此分别对武汉市区一所重点中学、一所民办中学、以及武汉市周边一所农村中学进行抽样调查,学生100人,教师20人。通过调查反馈,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师生对目前的语文现状不满。普遍认为教学还是具有应试教育“空疏陈迂”的痕迹,始终没能走出少、慢、差、费的困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纯“工具论”的局限,囿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与之相应的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缺少人文精神的熏陶和积累,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制约了创新思维的发展。①
  2.青少年对流行音乐兴趣很大。中学生业余消遣放松的方式主要就是听歌,大多上网也都会搜索流行歌曲,青少年阅读和获取信息比较倾向于浅显、新鲜、时尚的视听超文本,这样获取的信息量更大,效率更高。
  3.对于流行音乐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前景,师生都充满期待,但是也有顾虑。能将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引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这无疑很受欢迎,但是如何取其精华,使流行音乐与语文教学更好的合作,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问题。
  
  二.流行音乐与语文教学结合的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②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论,强调“以生为本”,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愉快地、创造性学习和工作。学生应该在发现中提高综合素养。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强调学习者亲自参与发现问题,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认为学习中直觉思维很重要。
  后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辅导者、帮助者。
  从以上理论中我们可以得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母语教学,要想培养较高的语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仅仅依托于教材上的只言片语是不行的,还要广泛结合课外学习资源。另外,教学中应重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主动的进行探索、研究。流行音乐作为广大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一,在语文课堂上,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解读,可以贯穿语文知识的学习,并且提升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品位。
  
  三.流行音乐与语文教学结合的方法初探
  
  (一)利用流行音乐,提高语文写作能力。
  流行音乐可以引入作文训练中,如将一些富有哲理和情感的歌曲名借用为作文的题目,则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写“亲情”类作文时就可以用《懂你》、《烛光里的妈妈》、《幸福下一站》等为题;《我的未来不是梦》、《痛并快乐着》、《阳光总在风雨后》等就适宜做“励志”类作文题目。另外,流行歌曲都是精心构思之典范,或是“小处着墨,大处着眼”,或是运用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可以指导学生借鉴这种精巧紧凑的布局模式和生动的语言表达来组织自己的作文。
  (二)充分运用流行音乐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
  如周杰伦的《青花瓷》,这首词就可以从语文角度分析是否是首好词:论意境,歌词渲染出一幅烟雨朦朦、青烟袅袅、壮阔江水的江南水墨画;论词句,歌词是一幅笔端蕴秀的素心笺,走笔曲折,炼字巧妙;《青花瓷》一曲正如其名,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这样解析开来,《青花瓷》就成为一篇中国元素丰富、意境优美、语言淡雅的范文。
  当然,《青花瓷》用来默写是没有必要的,但完全可以设计成阅读分析,或者与宋词中类似的题材结合。关键是利用新的学生熟悉的文化元素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
  笔者作以下出题建议:阅读《青花瓷》请完成以下试题:
  1.试分析“等”和“惹”字的妙用之处?2.词中“我”的形象与青花瓷的意象有何关联?3.结合您学过的宋词,试写出与“烟雨朦朦、青烟袅袅、壮阔江水”三个景致类似的词句。
  这样不仅可以将流行歌曲巧妙的融入教学中,同时也没有脱离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所以选择合适的资源与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是流行音乐与语文结合的两翼保证。
  (三)运用流行歌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其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优秀流行歌曲都是高尚的情感产物,融注了优美感人、催人奋发的真切感情,流淌着深邃的思想潜流,是不可多得的良好教材。
  如《北京欢迎你》这首歌,歌词这样写到:“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拥抱过就有了默契,你会爱上这里,不管远近都是客人,请不用客气,相约好了在一起,我们欢迎你……”青少年学习这首歌,就能够和奥运贴的更近,加深青少年的爱国情感。
  再如郑智化的《水手》:“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传达出了一种坚强乐观、越战越勇的情怀,对学生能起到很好的励志作用。
  (四)利用流行歌曲,丰富学生语文课外生活。
  如开展“唱歌学修辞”之类的语文活动,找出运用比喻、象征、排比等手法的歌曲,还可以利用歌词来学习整散句、长短句、骈偶句等;也可以将课文如《陈涉世家》、《鸿门宴》等配乐编排成课本剧;比赛找出歌词中的名言警句,如“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等等;这样不仅寓教于乐,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而且学生也学到了知识。
  因为流行歌曲具有商业性和多变性,所以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歌曲的种种负面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发挥课程选择文化、提升文化、改造文化的功能与作用,积极主动、多方位、多角度地摄取、筛选、加工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拓展其广度,挖掘其深度,更有效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评估这些教学资源,将其合理地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去。
  教师们将流行音乐引入语文课堂,这是大胆尝试,虽然前路漫漫,障碍重重,但是教育不能因噎废食,如果我们怕摔倒了,也就别走道,只有虫子不会摔倒,因为它们只会爬行。
  
  注释:
  ①王松泉、钱威:《语文课程新理念导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7月。
  ②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参考文献:
  1.王松泉、钱威主编.语文课程新理念导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2.邹贤敏主编.于漪:追求综合效应[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堂[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董荟著: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浅探[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李朝,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

浅谈流行歌曲与语文教学的互动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