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09年第9期 ID: 152208

  

论朱生豪莎剧译本中的双关翻译

◇ 何 津

  双关(pun)是英语最常用的修辞手段之一,是“词汇的幽默用法,用一个词去暗示不同的意义或引起不同的联想,或者用发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不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一种文字游戏。”[1](the humorous use of a word in such a way as to suggest different meanings or applications or of words having the same or nearly the same sound but different meanings: a play on words.)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双关修辞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达到了一个高潮,尤以莎士比亚作品为最。据莫莉·曼胡德(Molly Mahood)的统计,莎士比亚在其戏剧中共使用了双关语3090个,平均每剧达78个,被奉为擅用双关语之至尊。“双关语已成为莎士比亚原文的艺术源泉,同时亦是莎士比亚作品众多修辞艺术手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法之一——它不是单纯为增添人物语言中的双关谐趣,而是在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中,无处不在、无往不趣者当推双关隐语。”[2]本文拟评价朱生豪莎剧译本中的双关翻译,并探讨其双关翻译数量不足的原因。
  朱生豪是最早系统翻译莎剧全集的翻译家之一,其中英文功底深厚,译文优美流畅,保留了原作的神韵与意趣,深受读者喜爱。对莎剧中的诸多双关,朱生豪有很多精彩的译文。
  例1:FALSTAFF What a plague mean ye to colt me thus?
  PRINCE Thou liest.Thou art not colted,thou art uncolted.
  (The First Part of Henry IV II.ii.37-39)
  福你们这不是无理欺人吗?
  太子胡说,不是我们要“欺人”,是你要“骑马”。[3]
  (朱,2001:263)
  动词“colt”有“哄骗、愚弄、欺骗”和“骑马”之意,其形容词也同时兼有“受骗的”和“骑上马的,有马骑的”两种意思。汉语中“欺”与“骑”谐音,于是朱生豪顺其自然地将同词异义双关转换成谐音双关,而意思及原文诙谐之效果不变。这是在汉语中刚好可以找到意思对应而又谐音的例子,译出并不费力。
  双关语是一种高级的修辞技巧,而双关难译,这是译者们的共识。著名莎学家黄龙在谈到双关翻译时就曾指出,双关语最难翻译,因为两国语言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段各不相同,汉语中的双关词在英语中并不一定是双关词,反之亦然。因此,我们毫不奇怪地发现:朱译本中有一些双关翻译效果差强人意,而更多的双关只能译出一层意思,甚至有些跳过不译。
  例2:PORTIA Let me give light,but let me not be light.
  (The Merchant of Venice V.i.129)
  鲍让我发出光辉,可是不要让我像光一样轻浮。[5]
  (朱,2001: 155)
  例3:MERCUTIO Ask for me tomorrow,and you shall find me a grave man.
  (Romeo and Juliet III.i.97-98)
  迈 要是你明天找我,就到坟墓里来看我吧。[6]
  (朱,2001:109)
  例2中的两个“light”,前者为名词“光辉”,后者为形容词“轻浮”,因汉语中无对应词汇,刚好光可以勉强扯上有轻浮之特性,便译成“像光一样轻浮”,但相同的两个“light”分译为“光辉”与“像光一样轻浮”,视觉审美、音韵和谐及用词之精炼巧妙到底与原文相差甚远。例3中的“grave”同时兼有名词“坟墓”和形容词“庄重的”之意,在无法找到对应词的情况下,朱生豪只能将其最主要的一层意思译出,而这已算不上完全意义的双关翻译。
  就朱译莎剧中的双关数量而言,与原文相差甚远,仅《哈姆雷特》一剧,原文有90多处双关,而朱生豪只译了其中的十来个。朱译双关数量不足,究其原因有四:
  1.双关不易识别
  莎士比亚所处的时期,语言发展变化极大,虽为近代英语,却在读音与词义上与当代英语存在一定差异。
  例4:VALENTINE Not mine.My gloves are on.
  SPEED Why, then, this may be yours,for this is but one.
  (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 II.i.2-3)
  伐这不是我的;我的手套戴着。
  史那有什么关系?再戴一只也不要紧。[7]
  (朱,2001:451)
   “on”与“one”为谐音双关,在当时都发“own”。因朱译本根本没有加注,我们无法判定此二例是他无法识别还是无法译出,但从朱译莎时的年龄、时间和后来仅有两本工具书的条件限制来看,未能识别这两个简单词汇同音的可能性大些(2002年刘炳善编纂的《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也未注明此双关)。
  2.汉语中无对等词
  上文已提到双关难译,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间存在着巨大差异,英语中的双关在汉语中除了偶有一二巧合外,无法找到对应的双关语。
  例5:FALSTAFF There’s neither honesty,manhood,nor good fellowship in thee,nor thou cam’st not of the blood royal,if thou darest not stand for ten shillings.
  (The First Part of Henry IV I.ii.139-141)
  福你这人毫无信义,既没有胆量,又不讲交情;要是这点点勇气都没有,还算得了什么王家的子孙?[3]
  (朱,2001:235)
  “royal”兼指“皇室的”和“十先令之金币”,这个双关在汉语中无对等词。
  3.译者审美观和翻译观
  为塑造人物、迎合观众口味和活跃剧场气氛,莎士比亚在剧中用了大量有关性方面的粗俗语,而朱生豪所处的时代对性讳莫如深,有较严格的伦理规范,所以对粗俗语常绕而不译。梁实秋就曾评论说:“莎氏剧中淫秽之词,绝大部分是假藉文字游戏,尤其是所谓双关语。朱生豪先生译《莎士比亚全集》把这些部分几完全删去。他所删的部分,连同其他较为费解的所在,据我约略估计,每剧在二百行以上,我觉得很可惜。”[9]另一方面,朱生豪也明确提出自己的翻译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显露,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10]所以遇到难译之双关,他并不像梁实秋那样加以注释,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剧本翻译,对双关语加注也无法在舞台上产生戏剧效果。
  例6:MERCUTIO If love be blind,love cannot hit the mark.
  Now will he sit under a medlar tree
  And wish his mistress were that kind of fruit
  As maids call medlars when they laugh alone.
  O,Romeo, that she were, O,that she were
  An open-arse, and thou a poppering pear!
  Romeo,good night.I’ll to my trucklebed;
  This fieldbed is too cold for me to sleep.
  Come, shall we go?
  (Romeo and Juliet II.i.33-41)
  迈·罗密欧,晚安!我要上床睡觉去;这儿草地上太冷啦,我可受不了。来,咱们走吧。[6]
  (朱,2001:67)
  此例中的“medlar”是亚洲产的一种苹果科水果,其果于烂熟时方可食用,顶上平坦而裂缝,象征“阴户”,“open-arse”是“medlar”的别名。“Poppering pear”则是比利时产的一种梨,又暗指“阳物”。此处出现多个猥亵语,朱生豪将这六行全部省而不译,其实这种“净化”反而不能表现迈邱西奥言语粗俗、爱说下流话的性格特征。不过,朱生豪对猥亵语倒也不是完全不译。
  例7:MERCUTIO For this driveling love is like a great natural that runs lolling up and down to hide his bauble in a hole.
  (Romeo and Juliet II.iv.91-93)
  迈为了爱,急得涕零满脸,就像一个天生的傻子,奔上奔下,找洞儿藏他的棍儿。[6]
  (朱,2001:89)
  此例中的“bauble”,即“the Fool’s sceptre”,是宫廷弄臣照例手持的一根杖,又暗指“阳物”,“hole”则暗指“阴户”,朱生豪将它们译成有相同暗指意义的“棍儿”和“洞儿”。
  4.推敲不足
  朱生豪于1934年开始译莎,到1937年夏已译完《暴风雨》等九部喜剧,可恨译稿两次毁于日军炮火。1942年5月到12月,朱生豪补译完这九部喜剧,到他1944年5月病逝时,朱生豪共译出了三十一部半剧本。在如此短的时间和贫病交加、且只有两部字典的艰苦条件下,朱生豪以生命为代价,创造了翻译史上的奇迹。可惜的是,由于时间紧迫、处境艰难,朱生豪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对细节加以推敲。
  例8:LORD POLONIUS I did enact Julius Caesar: I was killed i’ the exem
  Capitol; Brutus killed me.
  HAMLET It was a brute part of him to kill so capital a calf there.
  (Hamlet III.ii.103-106)
  普我扮的是裘力斯·该撒;勃鲁脱斯在朱必特神殿里把我杀死。
  汉他在神殿里杀死了那么好的一头小牛,真太残忍了。[11]
  (朱,2001:295)
  普我扮朱立阿斯西撒;我被杀在大庙里;是布鲁特斯杀我的。
  哈他真是太鲁莽,竟屠杀这样又大又妙的一只牛犊。[12]
  (梁,2001:151)
  此例中有两个非常明显的谐音双关:“Capitol/capital”和“Brutus/brute”,朱生豪不可能不知道,但其译文却未反映出来,而梁实秋却在细加推敲后译了出来,难怪张振玉提出:“双关语之可译者少,而不可译者多……双关语难于翻译,或不可翻译。然难译之中,尚有须赖译者之巧思妙想,勉为传译者。”[13]又如上文中的例4,有人便提出可译成“倘若明天再打听我的情况,你会发现我已‘墓’然无语。”[14]
  双关语是莎士比亚追求的金苹果,是其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和烘托戏剧效果的重要手段。朱生豪莎剧译本中有着很多精彩的双关翻译,但由于近代英语与当代英语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译者的审美观和翻译观及其翻译时的特殊处境,大量双关未能译出,有待后人不断完善改进。
  
  参考书目:
  [1]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Springfield,Massachusetts: Merriam-Webster Incorporation,1981:1842.
  [2]奚永吉.莎士比亚翻译比较美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249.
  [3]朱生豪译.亨利四世(上)[A].郑土生,冼宁,李肇星主编.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全集[M].第4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263,233,235.
  [4]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17.
  [5]朱生豪译.威尼斯商人[A].郑土生,冼宁,李肇星主编.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全集[M].第2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155,135.
  [6]朱生豪译.罗密欧与朱丽叶[A].郑土生,冼宁,李肇星主编.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全集[M].第4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109,67,89.
  [7]朱生豪译.维洛那二绅士[A].郑土生,冼宁,李肇星主编.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全集[M].第2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451.
  [8]朱生豪译.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A].郑土生,冼宁,李肇星主编.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全集[M].第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35,169.
  [9]梁实秋.莎士比亚与性[A].刘天,维辛.梁实秋读书札记[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2.
  [10]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A].吴洁敏,朱宏达.朱生豪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264.
  [11]朱生豪译.汉姆莱脱[A].郑土生,冼宁,李肇星主编.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全集[M].第2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295.
  [12]梁实秋译.哈姆雷特[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51.
  [13]张振玉.翻译学概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111.
  [14]曹顺发.双关语可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13.
  
  何津,女,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英语文学和文学翻译教学与研究。

论朱生豪莎剧译本中的双关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