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09年第9期 ID: 152186

  

阅读教学小议

◇ 王 华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们发现,语文课堂上,教师的阅读教学内容单薄、方法单一,无法给予课文内容深度与广度的拓展,从而导致学生的阅读水平始终难以提高。如何才能让课堂45分钟富有成效呢?这就需要教师尝试给阅读课“增容”,即巧妙增加教学容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技能,以获得更多的阅读知识和策略。
  下面介绍几种为语文阅读课“增容”的方法。
  
  方法一: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类属性的学习。“组织者”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一道桥梁,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就巧妙设置“组织者”——白居易的《江雪》,这首诗让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和被贬的事实,从而更深地了解了诗人游览的心情,为后来的课堂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方法二:课文内容拓展迁移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拓展课文内容,挖掘出课文以外的知识,以“四两”来“拨千斤”。
  1.联读法
  即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出具有相同主题的、相同题材的、相同写法的或有其他相同之处的文章进行阅读。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展文章内容,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而给阅读教学增加了容量。
  下面以古诗词教学为例来介绍几种常见的联读法:
  (1)主题相同或相似作品的联读。比方说在教学王之涣的《凉州词》,教师可以再指导学生学习王昌龄的《出塞》、卢纶的《塞下曲》、范仲淹的《渔家傲》,组成“边塞诗联读”,使学生理解边塞诗“气象宏大,意境苍凉”的特点。
  (2)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联读。教学杜甫的《春望》时,不妨同时教学他的《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可以组成“陶渊明作品联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陶渊明淡泊名利向往归隐的生活态度。
  (3)知识点联想法,即在教学某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联想类似的知识,让学生也能“举一反三”。例如在学习诗句“两山排闼送青来”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送”字的妙用,教师不妨举出“春风又绿江南岸”、“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绿”字和“弄”字的妙用,从而使学生明白这几个动词所起的作用。
  2.对比阅读法
  与联读法不同,对比阅读主要是选取两组不同内容或写法的文章或者片段进行阅读,这些文章或者片段有联系但更多的是有区别。
  (1)文章对比阅读法。在教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教师不妨将它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进行对比,将这两篇文章主题、写作思路、作者情怀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前者“与民同乐”,后者“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两位作者的“忧乐观”在对比中得以升华,学生也在对比中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片段对比阅读法。顾名思义即将两个片段进行对比来组织教学。例如在学习鲁迅的《故乡》时,教师可以截取不同的片段“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解读,分析闰土的形象,感受封建制度是怎样把一个鲜活的少年毒害成麻木辛苦的农民的。
  
  方法三:以“课外”促“课内”法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注意“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大量的语文实践”仅靠课堂45分钟是无法完成的。语文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的课外时间,通过布置和安排一些课外延伸阅读的任务来让学生获得阅读技能。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3(必修)》在学完《李商隐诗两首》后布置了一道题:从课内到课外,你读过李商隐的哪些诗?请以“我所知道的李商隐”为题,写一篇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查阅李商隐的身世,诗风等特点,安排一节说话课或者讨论课,让学生获得对李商隐诗歌的风格的认识。
  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把握课堂,善于为阅读教学“增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内容,大大提高阅读的效能。
  
  王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阅读教学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