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09年第9期 ID: 152230

  

大学校园中文标语翻译的原则

◇ 郭 辉 岳玉庆

  大学校园标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学校精神文明和发展状态的展示平台。校园标语是社会了解大学和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来访问、工作和学习的外国友人也不断增多,双语化标语变得日趋重要。然而,根据目前的情况,很多大学仍然没有实现校园标语双语化。有的学校提供了英文标语,但其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些误译的标语会破坏大学的形象。因此,校园标语的翻译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一.标语的定义和特点
  
  标语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应用文体,是用简短的文字写出来的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标语在大学校园中随处可见,主要是用于宣传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标语有以下几个特点:在语音方面,标语讲究对称和韵律。像“普通话 神州音 华夏情”、“静 净 敬 竞”这样的标语,读起来既有美感又有韵律;在词汇方面,标语简洁生动又有亲和力;在语义修辞方面,标语大量使用拟人、明喻等手法来达到宣传和告诫的目的。例如,告诫学生们不要乱扔垃圾的两条标语“我愿随时消失!”和“请把迷路的垃圾带回家”由于使用了修辞手法便给人一种温和的感觉。[1]总之,校园标语是学校教育成熟的产物,表达的是师生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它出现在校园这一特殊的环境,作为学校综合素质和校园文化的缩影,通常不像“当心扒手!”、“请勿酒后驾驶!”等这些公共场所使用的标语那样具有很强的警示性,而是使用一些类似“别吵醒小草”、“来也匆匆,去也冲冲”等这种形象生动却同样具有很强的教育导向功能的说法。
  
  二.中文校园标语翻译的“三性原则”
  
  大学校园标语翻译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将汉语句子逐字死译或者用词不当,结果翻译出来的句子文理不通,不合逻辑。例如:“请节约粮食”译作Please economize food supplies。餐厅的这条标语并非要求比平时少吃点,而是建议大家不要浪费粮食。因此应译作Don't waste food。那么,翻译这些标语有什么原则呢?
  尤金·奈达在1964年的《翻译科学初探》中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理论。所谓动态对等,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目的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着眼于原语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语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应。
  1986年奈达出版了《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提出了翻译的三性原则,即译文必须可懂性、可读性、可接受性并重,其理论的核心正是功能对等。他强调把翻译的重点放在译文读者的反应上,认为判断译作是否翻译得正确,必须以译文的服务对象为衡量标准。“翻译意味着交流,它取决于听译文或者看译文的人能了解到些什么。判断译文的优劣不能仅仅凭借是否有对应的词义、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段,重要的是接触译文的人有何种程度的正确理解。”[2]
  大学校园标语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译者努力的方向是把握好原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特征,不要仅停留在词义和语法层次,而是要运用奈达的“三性原则”,力求意义和风格的对等,恰当而充分地翻译标语。
  1.译文的可懂性。译文的可懂性是指能使读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正确理解原文是译者产生好的译作的首要条件。如果译文不能再现原文信息,那么译作就是失败的,更谈不上实现动态对等。[3]如下面这则标语:
  朴实的我不需要纹身!
  这条标语常见于教学楼的墙壁上,用拟人修辞格建议同学们不要在墙上乱涂乱划,语句真诚温和,贴近年轻人的说话方式,容易被接受。若将其翻译为:
  Plain as I am, no tattoo is needed.
  这样的译文会让英语读者会感到困惑,因为在西方纹身是很普遍的现象。既然存在中西文化差异,直译就不能实现预期的翻译效果了。这条标语简单译为Keep me tidy,please!就能较好地再现原文信息。[4]
  (2)译文的可读性。可读性是指译文是否通顺可读。这是对一切翻译作品的基本要求。一般说来,好译文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而且要文从字顺,明白晓畅,读来朗朗上口。此外,译文的可读性也要求译文与原文的文体和风格大体一致。译文不仅要符合英汉标语的共性,而且还必须符合译入语标语的个性。如“小草青青,足下留情”,吴伟雄将其译为The grass so fair,needs your care。译文同样采用了押尾韵的手法,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提示语。像这样的译文,既体现了原标语的活泼风格,又实现了效果的对等,堪称佳译。[3]
  还有一例:“来也匆匆,去也冲冲”这条标语十分形象生动,采用了谐声和押尾韵的修辞手法,巧妙地提醒用完卫生间的同学离开的时候要记得冲水,保持干净卫生。王永泰的译文“Come with a rush,go with a flush.”采用了押尾韵的手法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5]还有一条很常见的标语是:校园是我家,清洁靠大家。通常译为The school is my home,its cleanness depends on all of us。译文太啰嗦,删繁就简,译为Keep our school clean就可以了。
  (3)译文的可接受性。译文的可接受性是指译文必须考虑读者因素,如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教育层次等,从而使译文易被读者接受。[3]像“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这样的标语,若译成five stresses,four beauties and three loves定会贻笑大方。问题出在目的语读者无法理解原语的政治文化背景。所以,应采取意译法并增补有关信息:
  Stress on decorum, manners,hygiene,discipline and morals;beauty of the mind,language, behaviour and the environment; love of the motherland, socialism and the Communist Party.[5]
  这样翻译,读者就会明白究竟要提倡和宣扬什么。
  大学校园标语翻译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以奈达的三性原则来指导翻译实践,对提高校园标语的翻译质量有重要意义。这不但可以让外国友人轻而易举地阅读这些标语,方便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有助于传播民族文化,创造出美好和谐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柯贤兵,朱丹锋.试析校园标语的语言特征[J].高等函授学报,2007(4):14-16.
  [2]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XIX.
  [3]宁东兴.英汉标语语言特点对比研究及翻译原则探讨[J].电影文学,2008:(22):154-155.
  [4]柯贤兵.汉英校园标语的功能翻译批评[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6):68-69.
  [5]王向华.标语的特点及英汉互译[J].潍坊学院学报,2008(1):49-51.
  
  郭辉,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08级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岳玉庆,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

大学校园中文标语翻译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