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09年第9期 ID: 152177

  

诗歌教学与学生审美心境的培植

◇ 刘 志

  诗歌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所具有的内倾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特别适合培养一种丰富细腻的感情与健康美好的人性,使我们变得“多情”、“爱美”、“乐善”。诗词教学过程应当是完整合理的艺术审美过程。从美学角度看,这个过程必须突出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诗词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审美心境的培植,一定要让学生带着和诗词相应的情绪色彩进入诗词审美学习,这是发挥学生审美活动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都染上一种情绪色彩。
  
  一.了解诗歌背景,培植审美心境。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就诗论诗,而应通过知识的扩展使学生达到扩展阅读的目的。扩展阅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扩展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应尽量简单准确,点到实质。比如讲授徐志摩的诗歌,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新月诗派及其主张的格律诗的“三美”原则;讲到舒婷的《致橡树》时,扩展了解一些“艨胧诗”的名称、来源及其思想艺术特征。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的诗作《声声慢》,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闺中少妇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这是不知道李清照人生际遇、情感变化所致。在了解了她的人生志向、感情遭遇、晚境的凄苦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又如读李白的《将进酒》,可与陶渊明的《饮酒》进行比较。陶渊明作《饮酒》是为表现诗人隐居生活的情趣,透出一种自然清新之风。而同样是写酒,李白的《将进酒》却展示了诗人豪放不羁的风格。通过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欣赏诗人们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的独特精彩的人生,使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体会此诗或词的意蕴之美。
  
  二.注重吟诵对审美心境培植的特殊功效。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史记》中也曾记载孔子是吟诵的专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于韶武、雅颂之音”。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诗歌中诗人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使诗歌的内容意义往往超出字面的意义,学生只有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才能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才能更好地体味民族诗歌的音韵美。形式并不局限于朗诵会,还可落实到日常教学中、诗歌鉴赏课堂里。这样,学生诵读水平的提高就有了一个持久的良好的竞技环境。
  
  三.注重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对审美心境培植的直观感知功效。
  
  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是审美感官直接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的能力。苏霍姆林基说过:“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窗口。所以我认为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当今教学把多媒体带进课堂,学生借助多媒体,能很快地突破文字的障碍,进入诗歌情境,使积存于记忆深处的表象迅速复现,与眼前的形象串联、叠加,就能幻化为自己心中新的审美形象,从而提高了审美感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如读余光中的《乡憨》时配上一曲《故乡》,把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沟通起来,领会情景交融的境界,读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强化学生的审美心境。
  
  刘志,四川省广元师范学校教师。

诗歌教学与学生审美心境的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