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就是把计算机的各种技术手段恰当完美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和传统的教学经验结合,让学生能自主地、积极地、有兴趣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前,在中学教育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依靠教科书加几本参考资料的传统模式依然是主要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在这方面尤为突出。因此,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良好平台,既迫在眉睫又意义重大。下面就语文教学,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应用。
一.唤起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毋庸置疑,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即使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若能恰当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学习的兴趣将会更浓,教学效果将更加显著。我在讲解《范进中举》一文时,先用PPT课件展示完作家作品等内容,接着又用多媒体展示了电影《范进中举》的有关片段,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学习兴趣极其浓厚。随后,我点了一位学生复述本课故事情节,他竟能回答得八九不离十。随后,我抓住契机,用展台将问题投放出来:范进和胡屠户各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呢?课文分别是通过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各自性格特征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四人组成小组讨论完成以上问题。同学们早已按捺不住回答问题的欲望,积极投入到讨论之中。最后,我请两位同学轮流上台用展台投放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使我感到惊喜的是,他们的答案都表现出独特的创意,令我十分满意。由此可见,恰当运用声音、动画、影视等多媒体信息进行课程整合,能较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主要依靠教科书和相关资料,这已经显得非常单调和枯燥。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这一良好平台恰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诸多不足,它犹如一只万花筒,只要教师巧于转动,就能变幻出五彩缤纷的美丽图案来。
在讲解六册语文戏剧单元前,我们在班上做过一次调查,二十世纪末的世界巨片《泰坦尼克号》,看过的同学只有一人。因此,我在教《泰坦尼克号》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反映主要内容的动画,该片的动画场景栩栩如生,引人入胜。通过放映资料,学生了解到,该片在全球票房收入为18亿3540万美元,其记录迄今仍无影片能超越;该片获199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效、最佳摄影等11项大奖。“泰坦尼克号”是当时由人类建造的最大移动物体,被报界称之为“不可沉没”的轮船,在海难中705人获救,1502人罹难……正是通过这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不仅很好地掌握了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内容,而且还拓宽了视野,了解到了更丰富的知识。
三.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美育教育,让学生弄清什么是美,用什么标准来欣赏美,并在美的享受中得到思想情操的陶冶,无疑是众多语文老师面临的难题。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只要适时地运用好了多媒体手段,美育教育的渗透就会随之而来,得心应手。
我在教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时,通过课件展示完苏轼及其作品后,很快展示了动画内容,学生欣赏到天上人间的优美画面与课文内容的完美组合。课后几位同学主动找我交流,一致认为通过多媒体教学,既掌握了课文内容,又欣赏到了美好的画面,还获得了感官感受,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
总之,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中掌握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寓学于乐,而且能非常方便地体现语文教学的其他功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如果广大的农村初中教师都能够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平台,相信一定能够发挥其优势作用,更好更快地改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单调乏味的现状,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夏祖军,湖北利川市建南民族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