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09年第9期 ID: 152226

[ 张小琴 文选 ]   

试论关联理论对戏剧翻译的解释力

◇ 张小琴

  关联理论自问世以来,研究的学者们发现可以用关联理论来解释语法学,文体学,修辞学,语用学等众多领域的现象和问题,中国学者们介绍,评论关联理论的文章有不少,但涉及关联理论具体运用的还不多见,特别是用关联的翻译理论来解释戏剧翻译这一特殊文学样式的文章更为少见。本文尝试以著名戏剧表演家,翻译家英若诚的英译《茶馆》为例来论证关联翻译理论对戏剧翻译的解释力。
  
  一.关联理论与翻译
  
  法国的Sperber和英国的Wilson在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提出关联的交际原则是: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它包含言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就要寻找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达到交际成功。由此我们得知,交际只期待产生一个最佳关联,即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Wilson 的学生Gutt在关联理论框架内对翻译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特殊形式的交际,也遵循着交际的一般规则。它是一种跨语言的两轮交际活动。第一轮:原作者是交际者,译者是受体;第二轮:译者是交际者,译语接受者是受体。译者扮演双重角色(参见赵彦春1999)“…交际要成功,一般的要求之一是让信息发出者的意图为听众所认识”(参见Gutt2004)。因而译者的责任是使原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而译者所面临的问题,不仅是他应该如何发出信息,而且还要通过他的译文理所当然地企望传达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他对目的语听众认知状况的认识。由于译文读者认知环境与原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存在一定社会文化上的差异,所以当译者发现原文作者企图传递给原文读者的语境假设在译文读者的潜在语境中不存在,或导致理解歧义时,为使译文读者在相似的处理努力先取得同样的语境效果,译者必须通过一定的调整和变通,促成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间接互明”,即译文读者尽可能理解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二.戏剧翻译
  
  戏剧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作为戏剧翻译的主体剧本不仅可以供人阅读,更主要是用来作为舞台演出的蓝本。因而戏剧翻译的特点是由其本身的特点——舞台性所决定的。
  1.视听性
  戏剧是一种视听艺术。戏剧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舞台下的观众,观众通过视觉,听觉感知戏剧艺术的美感。董健、马俊山合著的《戏剧艺术十五讲》(2004:13)中提到:“从艺术的传播方式来看,戏剧艺术是具有现场直观性、双向交流性和不可重复性的一次性艺术。”因而戏剧翻译要特别注意台词的翻译,观众和演员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要实现顺利的交际,就要求译者做到:翻译的台词通俗易懂,铿锵有力,不能拖泥带水。让观众通过听来及时把握剧情,理解人物关系,领略人物的性格灵魂,接触异域文化,感受艺术魅力。
  2.无注性
  文学翻译会涉及到许多文化和文字的特殊现象,通常译者会用文外加注法处理。但是用于舞台演出的戏剧文本没有加注的可能,英若成在《茶馆》前言里说到:“演员赋予舞台语言以生命,剧本上的台词变成了活的语言,使观众得到巨大的艺术享受。但是,在剧场里,这种艺术享受也是来之不易的。一句台词稍纵即逝,不可能停下来加以注释,讲解。这正是戏剧语言的艺术精髓”。因而译者要做到:在剧本的文字和文化对演员和观众的直接交际造成障碍的地方,即译语观众和原语观众没有共有的潜在语境,译者在需要加注的地方在文内处理,让观众花费有效的努力后获得与原语观众类似的语境效果,实现与原语作者的间接互明。这对译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茶馆》中的文化现象及译者的策略
  
  《茶馆》是老舍先生话剧创作的颠峰之作,在上世纪80年代,应邀到西欧演出,英若诚被委以重任,将《茶馆》译成英文。这次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使外国人“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民族及其历史有了了解”,被誉为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英若诚为这次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将从关联视角探讨英若诚对《茶馆》中的文化因素的翻译是如何取舍的。
  1.宗教文化
  中国千年来受到佛教的浸染,其中的一些普遍思想为人们广泛接受,并在日常会话中频繁出现。而在西方,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宗教文化的差异也会给译语观众及时,准确地理解人物台词的隐含意义和交际意图带来障碍。在《茶馆》的翻译中,英若诚既要考虑到西方观众在台下能够轻松及时地领略演员在台上所传达的文化意义,让他们获得类似中国观众的语境效果,又要考虑到尽量把中国的文化在西方观众面前进行展示,让他们有一次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他采取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手段来满足这一要求。例如:
  王淑芬: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Wang Shufen:You’re quite rig,Master Li,but these days you can thank your lucky stars if you have a job at all.We all have to be a bit patient.
  在佛教思想中,人们平时要积善行得,要是有求于佛祖,就要潜心念佛,求佛祖保佑,愿望才能实现。王淑芬对李三讲这段话,是想要李三安心干活,不要抱怨,这是得了佛祖保佑才能在这个动乱年代有份活干。这在中国观众听来,立刻就会激活他们记忆中的图式,明白台词的隐含意义。而西方观众对这一概念没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在他们现有的认知环境中不能得到自动补充。英若诚把“念佛”翻译为“thank your lucky stars”,这样处理是为了消除原语的异域色彩,同时也是消除影响译语观众顺畅理解的障碍。
  王利发:崔先生,昨天秦二爷派人来请您,您怎么不去呢?您这么有学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做过国会议员,可是住在我这里,天天念经;干嘛不出去做点事呢?您这样的好人,应当出去做官!有您这样的清官,我们小民才能过太平日子!
  Wang Lifa: Mr Cui, why didn’t you go when Master Qin sent you an invitation yesterday? You’re a learned man .You know all about heaven and earth. You’re been a member of parliament. Yet you shut yourself up here chanting Buddhist scriptures! Why not do something more useful? A good man like you should go into politics! With worthy men like you in office, we ordinary folk mig enjoy a few days of peace!
  英若诚在这里采取增译的手法将“念经”译成“chanting Buddhist Scriptures”,让西方观众接触到中国佛教文化,增加对中国人的认识,对剧中人物形象的认识也更为直观,从而扩大了他们的认知环境。
  2.地理文化
  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对各自生活的环境都有着有别于其他民族的认识。就是对一个具体的地方,不同的民族也会有不同认识和体验。译者怎么处理某一具体地方在源语中有着一定文化意义而在译语中却不能让观众产生任何联想的问题呢?我们看一下英若诚的处理方式。
  王利发:(低声地)干菜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地找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
  Wang Lifa: (lowering his voice) You were saying something about foreigners just now .Well, he lives off the foreigners .Follows their religion and speaks their language .If he wants he can go straig to Mayor of Beijing on Business .That’s why even the authorities handle him with care.
  清末的“宛平县”相当于现在的北京西城区,有一定历史知识的中国观众能顺利地将“宛平”和“北京”联系起来。《茶馆》是80年代到西欧的,当时的西方观众也许知道“北京”,但对“宛平”一定觉得陌生,不了解它究竟是个什么地理概念。译者直接用西方观众比较熟悉的“Beijing”替代它,这样避免了观众对某一地理概念太陌生而无法将人物和剧情有效的连接起来。从关联的角度来说,译语观众可以花费有效的努力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他们通过演员稍纵即逝的台词很快能理解马五爷当时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这也达到了原语作者的交际意图。
  关联的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的两轮交际过程中要想实现作者的交际意图与译文读者和观众的期盼相吻合,必须要洞晓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戏剧作为特殊的文学样式,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传达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还要兼顾舞台上演员的表演需求和台下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即时地领略原剧本的艺术风采。关联的翻译理论可以对戏剧翻译工作者在遇到上述难题时所做的取舍进行解释。
  
  张小琴,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试论关联理论对戏剧翻译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