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09年第9期 ID: 152246

[ 刘云云 文选 ]   

《鲁迅传》离一个真实的鲁迅有多远

◇ 刘云云

  复旦大学吴中杰教授在新近出版的《鲁迅传》的后记中说:“真实是文学的生命。传记和回忆录之类纪实性作品,更不能偏离事实。”在新作《鲁迅传》中,我们看到了吴教授多年来倾注在鲁迅研究上的热情和心血,以别样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一个面貌渐渐清晰的鲁迅,一个复杂而又单纯的鲁迅。
  但《鲁迅传》告诉我们,鲁迅最独特的地方在于他是一个诚实的生活者。他忠实于自己的生活,他外在的呈现与他内心的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纠结。吴教授吸收在评点鲁迅作品和梳理研究资料过程中的新解,参考民国史的新近研究成果,为读者讲述一个为我们的旧知所熟悉和因某些因素限制而不为了解的鲁迅。三十章的内容,从鲁迅那不可复制的少年生活一直写到他逝世后那场意义非凡的葬礼。展开了一卷广阔的人生历程,每一卷的展开,都能看到传记作者资料考证工作的繁重和严谨。
  鲁迅生活过的地方,总是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在不同的地方,不同时期的鲁迅,总是有其不同的生活状态与思想轨迹。吴教授在组织章节上,总的框架就是按照鲁迅不同的生活地点与思想创作的阶段来划分的,每章的标题用的都是鲁迅文章的题目或是他作品中的某个语句,这样一来似乎我们能从鲁迅的作品中找到其生活和思想变化的征兆。如“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照片后的题诗表明了他留日时期的心志,吴教授用在第二章的标题上,也就高度浓缩概括了鲁迅在日本时期的生活与思想状况;再者如“上海文艺之一瞥”,是鲁迅一篇文章的题目,也是本传记中第二十七章的标题,凝练概括了这一章所要讲述的鲁迅对于上海文艺界乃至上海文化的看法和他在上海文化界的亲身经历。
  如何看待“左翼鲁迅”,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鲁迅靠近了左翼,参加“左联”的活动,但到后来却渐渐淡出了。历史永不可再现,但是并不意味着历史可以被遮蔽或者歪曲。吴教授在这个问题上,用丰富详实的资料,进行梳理论证,力图还原一个历史真相中的“左翼鲁迅”。历史总会对是非曲折做出公论。对于历史人物,自有其评价的标准。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鲁迅的身份是多重的。他不仅仅是“三家论”中的鲁迅。留学生、教师、公务员、编辑、作家、学者……鲁迅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职业角色的转换,每一次的转换带给他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层面的变化,更使得他的精神生活层面有了新的生成的可能性。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不依附权贵,不做“帮忙”与“帮闲”之辈,这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品格与操守。
  鲁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的生活态度“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是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日本学者竹内好曾有论点,生存观念是鲁迅最根本的思想。的确,我们今天之所以不能忘却鲁迅,是因为我们所遇到的问题,鲁迅也曾经遇到过,尽管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但人类生命中的某些问题是跨越时空的。作为一个鲁迅研究者,吴教授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中,有过的生命体验和甘苦心得是可以与鲁迅进行对话的,通过鲁迅的作品及其传达出来的思想观念,处于不同时空的人可以达成心灵的共鸣与交流。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距一个真实的鲁迅还有多远?曾经一段时间里,鲁迅被遮蔽得太多,或者附着在他身上的外在的东西太多,以至于我们无从看到他的全貌与真实的面孔。但可以通过阅读鲁迅,与他的文字相对,进入到他的世界,与他的思想进行有效的对话,与他的生命体验进行交流。回到鲁迅,回到他本身。拨开层层罩在他身上的迷雾,去感受一个真实的鲁迅。
  有学者曾说过,我们的民族应当以有鲁迅这样的人而感到骄傲。但我们更要学会珍惜鲁迅和鲁迅精神。爱护鲁迅,就要阅读鲁迅、理解鲁迅,显然依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吴教授所言,阅读鲁迅并且理解鲁迅“还要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即人文精神的基础。”社会思潮转型之后,国人的思想和文化的重建需要有一个长的时间过程,这自然需要无数人的努力和心血。而人文精神的重新受到关注和呼唤,正是新世纪中国文化振兴的希望之所在。
  
  刘云云,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鲁迅传》离一个真实的鲁迅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