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09年第9期 ID: 152187

[ 顾锦霞 文选 ]   

议论文写作中求异思维的运用

◇ 顾锦霞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性思维。它是一种不拘泥定法、不墨守陈规,善于开拓、变异,注意从多种角度考虑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运用求异思维,不仅有助于学生开拓写作思路,丰富思维的层次,而且有助于学生提升思维的品位,加强分析说理的论辩力量。从而使议论文的内容与形式更具有新颖性特点。
  
  一.运用求异思维,开拓写作思路。
  
  求异思维,由常规思维脱颖而出。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就是不囿于常规思维的范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一层,世人的一般看法)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二层,自己一反常人之见的看法)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三层,一转,从反面进行论证)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四层,得出结论)
  这里,作者的思路大致是这样的:开始他想到了世人都称赞孟尝君善养士;接着他认为孟尝君并非有治国之才的士;再接着来一个假言推导,以论证自己的想法;最后得出结论。
  可见,运用求异思维,有助于开拓写作的思路。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思维的推进过程中不断捩“航”转“向”,建立灵活多变的换角意识,改变旧有的框架模式,形成独特的思维观念。比如,针对学生看问题带有很大的相似性,经常引导学生对“红叶”、“贝壳”、“蜡烛”等进行联想,找出其与生活相联系的哲理。开始学生觉得很有难度,我就先列出一些常见的说法,让学生运用发散和逆向思维去发现新的视点,以打破他们思维中的原有定式,建立换角意识。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运用求异思维,变换角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在一次写作指导课上,笔者出示如下材料,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一个孩子到果园去,看见爷爷正在梯子上咔嚓咔嚓地把果树上的冗枝繁叶剪下。小孩拾起一截枝条,说:“爷爷,他们长得好好的,你把他们剪掉多可惜啊!”爷爷说:“傻孩子,剪掉它们,果树才能长得更好呢!”
  在讨论写作思路时,同学们思维活跃,或就事论理,或托物说理,表现了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整理如下:
  【思路一】
  真正的爱,并不只是“护”,还要做好“修”的工作。这一观点,主要着眼于“爷爷”和果树的关系。然后来说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长辈对下辈、上级对下级,乃至同学与同学、朋友与朋友之间的人际相处。按这样的思路,要阐明“护”与“修”跟目的之间的关系。
  【思路二】做人也要不断修正自己。这个思路主要着眼于树自身来考虑,把人和树进行相比。树要整枝,人也同样需要“修正”自己。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也常常会把握不住自己。有了问题,有了错误,就要为自己“整枝”。写作时,要用生活中的事实作为论据,有力地证明这一观点。
  【思路三】
  要学会放弃。如,鲁迅弃医从文,想到的是,文学比医学更能疗治当时旧中国的顽症;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原来是学实验物理的,然而在美留学期间,他在这方面毫无建树,而在理论方面颇有才气。最后,他决定放弃前者,选择后者。不久,他便获得诺贝尔奖……这个思路主要着眼于好好的枝条有时也要剪掉这一点进行思考。人们的思维往往都习惯于定向思考:只有冗枝繁叶才会被剪掉。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大胆放弃一些看起来并没有问题的东西,对于我们的发展也许更有好处。写作时,要把适当放弃的必要性说清楚。
  可见,运用求异思维,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而且可以彰显学生写作的个性特点。从而,避免了“千腔一调”的定势思维的现象。
  
  二.运用求异思维,凸现内容创新。
  
  求异思维的关键是求新。求新,包括内涵上求新和形式上求新两个方面。内容上力求新颖,是求异思维的归宿点。所谓新颖,指在某个问题上有自己的独到的、人所未见、人所未发的观点,或许是历史上从来没有人这么说过,也可能是生活中人们意识到而从未有人把它明确化的观点,或者是与以往的观点视角不同、独到全新的观点。例如,上文所述王安石的“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尝得士”,又如韩愈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都是有名的标新立异的典范。在这方面,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新”字上做文章。人们常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有学生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学海无涯乐作舟”,着一“乐”字,融入了新课改的新理念;或对成语进行翻新,赋予新的内涵,如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翻新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前者强调事物变化的外因,后者突出的是事物变化的内因;又如,对“东施效颦”,从另一个角度看,“东施效颦,其心可嘉”,指出学习与模仿别人的长处,是一种观念上的更新……可见,思维上求异,体现着内容上的创新。用辩证的方法去看问题,失败中往往酝酿着成功,平凡中往往蕴涵着伟大,挑战中往往蕴育着机宜……如,习作《美丽的缺憾》,文章开篇写道:“圆月的景致,该是很美的吧!皎洁的一轮,高悬于浩渺的夜空,幻出人间几多梦幻般的悲喜传说。那么,弯月是不是一种缺憾的美呢?只斜斜的挂在树梢,于云中雾里乍隐还现,于是才有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之绝唱。可是,既然‘此事古难全’,先人为何还要遥问‘何事长向别时圆’呢?莫不是这难料的世事也如这月缺月圆一般‘园中未必无缺,缺中亦有所得’;莫不是那缺憾也有着一番美好吧!”本文作者先从常规思维出发,“圆月的景致该是很美好的吧”,继而异峰突兀,扬弯月之美,并且由弯月的美引出论点:缺憾也有一番美好。这是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的求异思维,不但观点鲜明,而且新颖别致。“圆”与“缺”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作者在这中间找到了思维的触发点:“圆”是一种美,“缺”也是一种美,正如习作下文所述:一生要失败几回,才知道成功的意义。没有缺憾的生命,才是一种真正的缺憾。作者从月亮引入畅谈人生,由物及人,以物喻理,从而使论点更有针对性,文章更具论辩力量。内容上的创新,是建立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的。因为,常规思维与求异思维犹如孪生姊妹。没有常规思维的牵引,就没有求异思维的脱颖而出。因此,在指导学生用求异思维拓展创新之时,不能置常规思维于一旁,而应该先“求同”再“求异”,在“发散”中再“聚合”。这样,求异思维在议论文写作中才会彰显旺盛的活力,才会产生此叩彼应的心理效应。
  
  三.运用求异思维,增强说理力度。
  
  写好议论文的关键,在于分析说理,并且要把理说深、说透,或以理明旨,或以理服人。在分析说理中,运用求异思维,可以增强议论文说理的力度。
  例如,命题作文《考场》。所谓考场,顾名思义,就是考试的场所。这个内容比较狭窄。但是,运用求异思维,可以“小题大做”,由学校的考场引申到生活中的“考场”。这样,就有话可说,有理可谈,写作时自然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中学生写议论文往往是就事论理。即就生活中的一件事或几件事发表观点,并就这个观点展开议论。这里的“事”,或是发生在自己身边,或是来自社会上的议论,或是见诸于报端。要通过一些事把理说透,必须引导学生运用求异思维,提炼观点,以实论虚,借题发挥。这里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深刻挖掘这件事本身包含的意义。例如,材料作文《由画蛋说起》。运用求异思维,或谈“打基础的重要性”,或谈“成功来自勤奋”,或谈“学习贵在坚持”,或谈“名师出高徒”等。二是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为避免囿于原材料而就事论事,就要将此事置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运用求异思维,以原材料为基础,凭借联想与想象,由此及彼,丰富原材料的外延与内涵。如,命题作文《小事不小》。作者针对某校学生用餐时用馒头“打仗”的现象,列举确切的数据阐述拥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要解决吃饭问题绝非易事。接着作者运用求异思维,采用假设分析法,指出“要是我们每个人每天能节约一个馒头的话,那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要是我们把这‘不小的财富’去支援灾区人民,比用馒头‘打仗’更有意义”。这样,议论就不停留在“杜绝浪费”这一层面上,而是拓开一笔,从“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是非观念上去开掘,从而增强了分析说理的力度。三要实事求是,恰当其分,不夸大,不偏小,不要因“求异”而作一些不切实际的架空分析。因此,分析说理时,要从不同现象、不同事物中揭示出带有普遍意义的东西,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这样,议论文才会意蕴醇厚,论辩有力。
  综上所述,求异思维的恰当运用,不但可以开拓写作的思路,而且可以丰富材料的外延和内涵,增强说理的力度。因此,教师在指导中学生议论文写作训练过程中,要善于标新立异,善于开拓新思路,善于开掘材料的内涵。只有如此,议论文写作才会左右逢源,才会俯仰生姿。
  
  顾锦霞,江苏南通市刘桥中学教师。

议论文写作中求异思维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