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已发表一百多年了,但还不时引发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人们的层出不穷的话题。人们一谈到《项链》眼前立刻就会浮现出主人公玛蒂尔德这一女性形象,可见这一形象的不朽内蕴。中国的传统论者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不自量力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典型”①,“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②还有人认为玛蒂尔德是“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的错位③。更有甚者说她是在丈夫的怂恿之下“凭色相往上爬。”④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归结起来,传统论者的主流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揭示了主人公爱慕虚荣的心理,指出作者对主人公的讽刺和嘲笑。这些评价的基本定性是一致的。他们均用传统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先给小职员家庭出身的玛蒂尔德冠上“小资产阶级”的帽子,由此把她追求美和幸福的愿望定性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是“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靡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结果。”⑤这些貌似合理的推断,实际上显现着浓重的时代色彩,有着强制性的时代烙印。我总觉得对玛蒂尔德这个身处下层,过着拮据日子的小人物太苛刻了,总有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之嫌,他们为了需要都把玛蒂尔德当作了时代的工具,却没有把她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那么,应该怎样解读玛蒂尔德呢?首先,她是人,那就必须从人性的角度,去评判、解读、探讨玛蒂尔德人性中强者的一面。笔者想从三方面谈点看法。
一.不满现状——执着的追求
玛蒂尔德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她“丰韵、娇媚”,她“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这就是她作为一位女性特有的资本。正因如此,她时刻想得到人们的认可,时刻想展现自我,发展自我,最大限度的肯定自我。然而,因为出生在小职员家庭,所以无法“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只得嫁给教育部里的一个小书记。在她看来,这无形中是对她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个性的压抑,心理当然不平衡,表达了她对当时等级社会的不满。婚后,她在“住宅的寒伧,墙壁的暗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的环境中痛苦的生活着,认为这是命运捉弄了她,是社会对她极大的不公,于是,她对现实产生了不满和怨恨,时刻想着改变这一不公的现状,不时的在追求着自己的内心深处的理想,在为自己的自尊抗争着,与社会的不平抗争着,力求让社会承认她的存在,实际上她也是在奋力的肯定自我。于是她“梦想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华美的小客室,梦想名贵的佳肴,精美的晚餐”,“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一句话,她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过高雅的大家生活。这些追求、向往完全是合理的,完全是人的本性使然。我们知道,凡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个民族中的任何一个人,没有哪一个愿过贫穷困顿的生活,所以说,玛蒂尔德这种愿望和理想是正常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只有有美好的愿望,梦想才能变成现实。我们不能因为她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就给其冠上小资产阶级的帽子,小资产阶级都是爱慕虚荣的。反之,假若她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是不是就不该有梦想、有愿望、有追求?如果说这种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爱慕虚荣的话,那么普天下的人们哪个没有,谁人不是!我认为,这种“爱慕虚荣”正是对现实生活不满足的外在表征。这充分说明她的个性中体现着强烈的改变现实的时代精神。如果追求美、向往幸福、追求美好的生活是一种“爱慕虚荣”,那么天底下还有不“虚荣”的吗?实际上,爱美,追求美,穷人想幸福,女人爱漂亮,这是人之常情,这正是人的共性,否定了人追求幸福的本性,那岂不是否定美满幸福的生活吗?如果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没有了“爱慕虚荣”的追求,恐怕社会就难以进步,科学就难以发展了。所以,那些“不自量力追求享受爱慕虚
荣”的评判,对玛蒂尔德来说实在是不公正的。
二.十年还贷——讲诚信的典型
玛蒂尔德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喜悦、有哀愁、内涵丰富的女性。舞会上的暂时成功给她带来了短暂的胜利者的喜悦,因为“她比所有的女宾都漂亮,高雅,迷人”,她“陶醉在人们对她的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舞会上的成功,实际上是她内心追求美这一能量遭到长期压抑的大释放,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她都不比别人差,甚至强于对方。因此,她获得了生活上的自信,重新找回了自尊。然而,乐极生悲,大祸从天而降。当她回到家后,发现项链丢失了,她“吓昏”了,整天生活在“惊恐的状态里”。她和她的丈夫挖空心思、千方百计的寻找,最终一无所获,这对贫穷者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惊天的灾难,她“倒在一把椅子里发呆,精神一点也提不起来,什么也不想”。但玛蒂尔德没有退缩,没有逃避,更没有赖帐,也没有不择手段。而是短时的消沉之后,“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在她看来,欠债还钱,杀人偿命,天经地义。悲哀之后,她和丈夫做出这种痛苦的抉择,恰恰是对她最优秀品质的张扬,真可谓“英雄气概”!这就是她的人格力量所在。作者对主人公不仅给予了极大同情,而且也对这种行为进行了称赞,并无嘲笑之处。但是,如果按传统论者的观点论之,以金钱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为了赚钱,可以不择手段,玛蒂尔德是一位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小资产者,她为了“爱慕虚荣”,应该去偷、去抢、去骗,以假充真,一还了事,甚至可以出卖自己的青春,这样她依然可以过自己的安稳日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爱慕虚荣”的小资产者却冒着极大的债务风险,四处借贷,加上丈夫继承的遗产一万八千法郎,终于凑够了三万六千法郎,换回了那挂与丢失的一模一样的钻石项链。她忐忑不安的还给了佛来思节夫人。她的这一选择,可以说表现出了最为人性化的性格特征和道德水准,这就是玛蒂尔德!诚实、善良、守信集于一身,这就是一位“爱慕虚荣”者的品质,这也正是现代文明的体现。如果说,这也是一种虚荣的话,那么,社会发展到今天,在诚信发生危机、信誉扫地的当今,人们不正需要这种“虚荣”的回归吗?她的诚实守信不正是市场经济下需大力张扬的吗?这正是现在我们重新审视玛蒂尔德的意义所在。
三.十年劳作——换回做人的尊严
沉重而可怕的债务没有压垮她,也没有“败坏”她,而是“成全”了她,她从此直面人生,以非常的勇气和实实在在的行动顶住了命运的捉弄,用自己的行动换回了尊严,维护了自己的人格,恪守着诚信这一做人的准则,这是非常可敬、可佩、可贵的精神。假若说丢失项链之前只是虚幻的、盲目的追求,只是一种与命运的抗争的话,那么丢失项链之后就是堂堂正正、脚踏实地的做人了。她的人性中美的品质经过凄风苦雨的洗礼更加突显。灾难之后勇敢的爬起来,一步一步走下去,并达到生活目的才是人生中的强者。在她以十年青春为代价的经历中,面对“残酷的贫困,精神的折磨”,可怕的债务,她毅然辞退女仆,迁移住所,勇敢地承担起家里的所有粗活和杂事,勤俭地料理家务,“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话”,“成了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所有这一切,都令人感受到主人公坚强不屈、吃苦耐劳、质朴淳厚的品质,站在人们面前的始终是一个不屈的形象,哪里有“卑俗”可言!经她十年的奋斗,还完了所有债务之后,她是那么高兴、得意、自豪,大有走向新生的坦然轻松。这时,她显出了惊人的“英雄气概”,被十年沉重的负担折磨的腰杆挺直了,再不必为可怕的债务风险揪心了。这十年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使她更成熟了,更自信了。尽管她从一位美丽丰韵的少妇变成了一位粗壮耐劳的妇人,但她追求的自尊和守护人的尊严的人生目标一直是明确专一的,她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始终没有改变。所以,作者完全是从人性的角度来叙写这一人生经历和剖白其思想轨迹的,使其逐渐丰满起来。通过她由“务虚”到“务实”的转变,告诉读者,在人的一生中,无论遇到怎样的坎坷和打击,都要奋斗不息,抗争不止,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综上所述,《项链》是一支人生奋斗的交响曲,它从最人性化的视角赞扬了人的优秀品质——诚信,特别是在当代金钱左右一切的社会里,人们企盼着诚信的回归和发扬,由此令人更意识到玛蒂尔德的可爱。所以,当下重读该小说就有着新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①郭定邦主编《外国名著五十篇阅读和赏析》。
②陈淳的《〈项链〉的思想和艺术》。
③方位津:《错位到复位的女性》。
④董星南:《〈项链〉三题》。
⑤引《名作欣赏》2002.6张树生《人生命运变奏曲》。
王倩,山东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外语教研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