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开启了一个时代文学转换的大门。他代表了日本近代文学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被称为“鬼才”的天才作家,却在年仅35岁时,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有诸多的评论来讨论他的死,更多的是对他早逝的惋惜及作品的盛赞。其实当我们将眼光投向光环下面真实的芥川时,就仅仅只当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们将会看到一个被物质和精神折磨的痛苦而又可怜的人,挣扎在深渊里伸出了双手渴望被救,然而上帝并未如他所愿。他碰触不到光明,心灵里有一部分属于忧郁的黑色物质,使他在正常人的眼里显得那么的残缺,殊不知那其实是现实生活里呻吟着的一种人。
芥川龙之介是一个拥有双重性格的充满矛盾的人,这种人即使是个平凡无奇的角色,也必将找寻途径和方式来宣泄,更何况他是一个对人性、对人有着深刻认识的作家。他说“最像人的作为乃是最像动物的作为。”体现了他对“人”的一种深层的认识。有作家曾说“作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职业,真正写字的人都是无望的人,他们只是用文字寻求慰藉”,所以“作家”看透了世事,却往往无处可逃,找寻文字作为叙述自己的方式,芥川龙之介就是这样的人,也许写作才是他生命里唯一值得他倾注真情的方式。也正因为“写作”、“倾述”对于他的唯一性,当他完成了所有的“倾述”后,他选择了死亡……
芥川文字的多角度、深层次、耐人寻味都或多或少的缘于他极端矛盾的性格。也正是这些矛盾的性格,才有了他笔下那些深邃的对于人性的思索。
芥川龙之介的矛盾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的极度不安却又拒绝改变,选择逃避的生活状态上。鲁迅说:“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所用的主题最多的是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的心情。”芥川的不安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天生的敏感气质,而另一方面,便是动荡不安的现实社会。芥川是个“神经脆弱到连门前有人咳嗽都会大吃一惊的人”,这样一个天生具有忧郁、阴暗思想的人在那种动荡不安的局面下生活,只会更加加剧其不安和对现实的厌恶。虽然他看到人性的黑暗,社会的阴冷,然而他却害怕改变,他认为他是在赎罪,他说:“没有比痛苦更彻底的赎罪了。”
芥川矛盾性格的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他内心狂热的追求完美,却无法对现实中的阴暗熟视无睹,因而现实的极端“残缺”违背了他对“完美”的追求,从而导致了他的悲观情调。芥川龙之介曾这样描述自己:“……我在气质上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在人生观上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浪漫使他渴念完美,而现实使他痛苦,只因他不得不面对不完美的东西,所以选择“离开”,用死来为这种痛苦做个终结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对“人性”的失望是芥川笔下最常被宣泄的一种东西,“我的不幸是没有崇拜‘人性’的勇气,不,我经常对‘人性’感到轻蔑,那是事实。但是有常常对‘人性’感到喜爱,那也是事实。是喜爱吗?——和喜爱相比,也可能是怜悯吧。”他写的小说里常弥漫着失望的气息,但他却极少在自己的小说里加入议论,也不把结局定成“唯一”。常留下巨大的思考空间,其实这种空间我们也可以看成是他对“人性”尚未绝望的一种体现,所以对“人性”的失望但不完全绝望也是他矛盾性格的一种体现。
一个可以清楚看到自己身上伤痕的人,是痛苦却真实的人,芥川龙之介的《侏儒的话》概括了他对人生、对艺术的看法,芥川看到了许多属于他的丑恶,他说“悲剧是对自己的羞耻行为敢作敢当。”所以他的生命注定了以悲剧收场。“芥川是勇敢的人,许多人不敢讲不好意思的事,却能在他笔下十分有分寸的不掩饰地说出来,芥川对一些人的故事看的很清,他不屑和那些人争论,而是就将自己看成一个小人物当成矮小的‘侏儒’,从而可以放任的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内心,自由的嘲讽那些所谓的正常人及文明人。”
芥川是用灵魂写作的人,只是他更好的隐藏了主观情感,不是赤裸裸的展现,也正是这种压抑,让他痛苦绝望,对人生失去兴趣,但不论怎样,芥川是一位真正的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说:“我可以用我的整个身体,我的全部生命来哭泣,那是我的一个机会。这我知道,对我来说,写作就像哭泣,没有悲哀的东西就没有快乐的书。悲哀应该表现得像一种只属于它自己的文明。”芥川和杜拉斯是同一种人,都有痛苦和泪水,都用文字发泄,只是一个含蓄地道来,一个直白呈现,一个用死亡来对抗,一个用酒精烟草来自虐,但无论是他还是她,都曾用他们的文字在刹那间击中了我们。
芥川龙之介矛盾的内心世界,让他找不到幸福的彼岸世界,所以选择了死亡,越过一条河流去寻找属于他的“天堂”。芥川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带有浓厚的“自我焦虑”的心情,他的举动在别人看来是庸人自扰,但在他自己看来,他不逃亡,将终究痛苦的“消失”。芥川的死是一种必然,就像疯狂画画,用浓重色彩画画的文森特·梵高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最终朝他自己开了一枪一样,毕竟人不是只专注于一件事就可以忘记现实的,往往极度的执着于一件事却可以把人逼疯。芥川死了,其实没什么。只是世界上少了一个孤独绝望的人而已。
人们为芥川龙之介短暂的艺术生命可惜,对他的选择无法理解而震惊莫名,其实这样的结局是一定的,它对芥川龙之介来说是最好的,他摆脱了锁链,不再继续挣扎。如果他活到50或60岁,他只有可能变成“疯子”,失去他的艺术创造力,孤独、绝望、痛苦的活着,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无法写字还不如让他死去,现在这样,他便可以将他永恒的艺术魅力定格在那一刻,永远被人们仰视和铭记。就像嘉宝将她最美的形象留在了39岁以前,她在人们心里永远是美的代名词,芥川龙之介将他创作的光辉留在了35岁以前,别为他可惜,他的倾述已经完成,离开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参考文献:
1.《外国文学史》亚非卷,日本近代文学。
2.《芥川龙之介全集》(共五卷),高慧勤、魏大海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3.进藤纯孝:《芥川龙之介传记》,东京,1978。
马晶照,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