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09年第9期 ID: 152182

[ 林安熙 文选 ]   

新课改下古诗词曲的鉴赏教学

◇ 林安熙

  古诗词曲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研读《课标》,把握鉴赏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与鉴赏”的根本目的是“立人”,即人的身体、知识、情感、意志和心理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整体的人”,这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目标。
  古诗词曲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它通过语言文字,使学生与他人、社会、人类、自然建立起了联系,这种联系常常是从感性、情感的层次,进入到理性境界和审美境界,学生在情感丰富性和思想深刻性方面的素养便在阅读鉴赏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提升。
  《课标》中有关诗歌的教学目标是:“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诗歌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选入高中课本里的古诗词曲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可谓字字珠玑。它是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涵盖我们炎黄子孙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华文化的最好教材。学习古诗词曲,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的古诗文诵读提出了明确的篇目要求,必背30首,都是历代名篇,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
  
  二.注重手段,培育鉴赏引力。
  
  1.激发兴趣,培养热爱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热爱古诗词曲,就要先让他们感兴趣,这样才能主动积极地积累和赏析。教学中,注重对古诗词曲的宣传,制作精美课件,精心选择辅助教学手段,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尽量让学生观其图,思其意,感其境,听其音,领其情。例如:赏析张继的《雨霖铃》时,我引导学生观察那蝉、那亭、那柳,想象远处的月,想象渺远的雨,诗人艺术地再创造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凄迷的江南水乡晚秋暮夜图。放背景音乐《弯弯的月亮》,优美的音乐把同学们带入迷人的情景中,充分体味到:流落江湖的孤旅,缠绵悱恻的意境。在精心引导下,学生产生了浓厚兴趣,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2.反复诵读,完善人文素养。
  (1)反复诵读,细心品味。诵读是进入古诗词曲意境的第一步,是开启古诗词曲情感大门的钥匙。叶圣陶曾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对于古诗词曲,只有反复吟诵,那词句,那意境,才会萦于心头,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吟诵诗词曲要得法,慢慢读,重品味,注意适当的节奏、速度、轻重、表情;注意采用个人读、齐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等样式;注意采用音读、意读、情读、美读等形式。通过诵读,领略诗词曲意境的韵味、气势、情致,陶冶情操。
  (2)挖掘人文品质,提高人文素养。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告诉我们要拥有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让我们感受到李白蔑视权贵的正义形象及追求自由的个性;“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抒写了诗人国难家愁的惆怅与忧国伤时的情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抒写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这些经典的句子很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不仅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多彩的人生,更重要的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摘抄古诗词曲。先从熟悉的或者已学过的诗词入手,可以为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曲配上了一幅精美的彩图;可以把它改成了一则有趣的小故事或一篇优美的文章;还可以写下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愉快地赏析,轻松地积累,慢慢体验古诗词曲的意境美,从而达到完善健全人格的目的。
  (4)借助音乐,提升文化品味。
  在诗词曲教学中,尽量结合音乐,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把握诗词曲的感情基调。在导入新课时常播放与诗歌感情基调相吻合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音乐的感染下,把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统一起来,全身心投入到古诗词曲意境中。如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播放《三国演义》片头那豪放、悠远而略带苍凉的歌声,其内容和基调与这首词的风格、词人的心境相近,有利于学生对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和词人思想感情的感受、理解。
  
  三.改进方式,教会鉴赏方法。
  
  (1)抓住意象赏析法: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如杜甫《登高》诗中的风、天、沙、落木等意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清、孤独和怨愤;李商隐《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杜鹃啼”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
  (2)知人读诗鉴赏法:诗词曲是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其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诗词曲创作往往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其作品往往是作者个人经历、思想感情的外泄。因此,我们鉴赏之前,应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这就是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教学李清照所作《声声慢》时就采用这种方法。李清照年轻时与赵明成结为伉俪,情趣相投,感情甚笃,共同立下穷避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书画。北宋灭亡,女词人与赵明成避于乱世,更为不幸的是赵明成的病故,留下了词人孤独一人,生活悲苦,再加之自己与丈夫所好之金石书画等又散佚殆尽。她愁肠百结,因战乱只身辗转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十分凄苦,《声声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此词中的愁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千丝万缕的愁绪,既有国破家亡之愁,又有只身孤苦之愁,也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
  (3)意境想象再现法:诗词曲是语言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来表露诗人的情感,好的诗词曲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故要欣赏,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明月间松照,清泉石上流”,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显示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我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从而进入该诗的意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4)抓住“诗眼”品析法:古人写诗填词作曲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这种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便是所谓的诗眼。作者往往将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凝于作品中的一字一词之中。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抓住诗词之“眼”,加以启发、点拨,那么就能促使学生沿着这个方向作更深更广的思考、联想,从而快速把握诗词大意,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之美。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是人们熟知的两句诗,所写景色原本平淡无奇,但一个”闹”字、一个”弄“字,就使全诗情趣盎然,境界全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诗眼是”自然”二字,所有的内容都围绕着它。我引导学生从“自然“入手来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然是恬静、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人生态度。通过共同探讨与品析,使学生对古诗词的主题有更深的了解。
  
  四.关注内容,重视鉴赏要点。
  
  首先,明确类别。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鉴赏一般选择唐诗宋词元曲,以抒情者居多。抒情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类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
  其次,理解主题。作者要抒的情,言的志。
  再次,看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最后,看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五.强化背诵,坚持积累化用。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古诗词曲,可丰富学生文学素养,并将转化为能力,提高鉴赏水平,也为写作提供很好材料。最常用的方法有归类法:按季节归类如春、夏、秋、冬;或按对象归类如花、草、树、虫;归类积累,记忆效果更好。
  有了古诗词曲文化的陶冶,人们的离别也会多一些豁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了古诗词曲文化的陶冶,人间的友情更多一些慰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了古诗词曲文化的陶冶,我们写作时就能恰如其分地应用古诗词曲名句,使文章顿然生色。
  总之,古诗词曲鉴赏带给人的是智慧和情感的愉悦。古诗词曲蕴含大量的精神财富,我们在教与学的鉴赏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提高鉴赏水平,让这些财富继续发扬光大,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
  
  林安熙,广西都安第二高级中学教师。

新课改下古诗词曲的鉴赏教学